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7章 小野的烦恼

作者:落日满余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小灵通基站,这不好吧?”


    小野健次有点不情愿,这可是公司接下来最赚钱的业务。


    星海通信在3g技术上的研发开支,需要小灵通项目的有利支撑。


    “放心,是有条件的,华为的小灵通基站只能在中国市场售卖。”


    “这样嘛,那我没意见。”


    小野健次心里清楚,就算他再次拦下会长的决定,也无法独占中国小灵通基站市场。


    因为小灵通基站项目的研发难度太低,并且中国政府不可能允许星海通信一家独占。


    还不如将技术转让给入股的公司,从而间接赚到股份分红和专利费两笔钱。


    总比国外知名通信厂商绕过星海通信专利墙,不付星海通信一分钱来的好。


    “ok,那再说说中兴的条件。”


    “中兴的条件是10亿美元估值和小灵通全套技术转让。”


    “哦,中兴竟然直接盯上了小灵通技术?”


    “是的,侯文贵董事长非常的有眼光。”


    虽然侯文贵和任正非都是技术出身,并且任正非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更强一些,但在初始阶段,中兴的技术实力和眼光要远比华为来的强。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和两家公司初创阶段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侯文贵是接到航天局命令,南下特区和港岛资本合作创建的中兴公司。


    因为是航天局下属企业,再加上有港岛那边的资金,中兴在开始阶段就有众多的高端人才,所以很快就研发出合格的交换机。


    只不过成也港商败也港商。


    中兴靠着交换机赚到钱后,侯文贵的想法是增加科研投入,进而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公司也能不断发展壮大。


    港商则不以为然,觉得中兴根本没这个机会,不如将赚到的钱全部分掉。


    公司发展,通信理想,都给我一边去。


    双方理念不和,侯文贵干脆带着团队退出重新创业。


    这一次,吸取教训的侯文贵给以自己为首的团队分51%股份,剩下的49%属于各大国企投资。


    如此一来,就算有争端也是他来做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中兴早期发展的更好,现在却相差不大的最大原因。


    中兴有过一次严重内斗,属于二次创业。


    不过也正因为这次内斗,中兴更加重视技术的发展。在看到小灵通技术在日本和泰国的发展后,立马判定这玩意在国内市场也非常有前途。


    因此面对星海通信的投资,才会重点提出要小灵通全套技术。


    华为则是另一个模样。


    华为的创立,源于任正非的一个无奈。


    因为被骗的事情,他已经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创业拼一把。


    既然是走投无路之举,初始阶段自然吸引不到太高端的人才,指只能搞代理养活公司。


    在代理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都属于销售,就连任正非本人也不例外。


    他需要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推销自家的代理产品。


    后来代理没货,无奈搞起了研发后,自家的产品品质很一般。


    很自然的,再次走上拼销售和服务的老路。


    所以中兴是技术起家,而华为是销售起家。


    这样不同的起家方式,也影响到了两家公司的思维模式。


    中兴在技术方面的眼光更加敏锐,喜欢走中庸之道。不追求行业第一,只选择最适合的技术。


    因此中兴自那次内斗之后发展一直很平稳,就算被美国针对也安稳发展。


    华为在销售的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苦,所以更追求技术进步,始终瞄准世界第一的位置。


    代价就是经常大起大落,有数次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其中,就有一次是因为小灵通技术的选择。


    前世小灵通在中国初见端倪的时候,中兴敏锐的发现这东西很适合中国市场,绝对能大赚一笔。


    华为则很不屑,认为3g才是时代真正的选择,小灵通这种落后技术根本没前途。


    华为的想法没错,但它忽视了时间。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华为的3g技术都没有用武之地。


    任正非有点心灰意冷,产生了将公司卖给摩托罗拉的想法。结果摩托罗拉中途变卦,华为只能继续独立发展。


    这一次,华为重新学会了脚踏实地。记起了当年自家那落后的交换机,通过农村打下一片天地的事情。


    技术落后,不代表赚不到钱。


    不就是小灵通吗,中兴可以我们也可以。


    也正是有了小灵通的经验,才有了日后的华为手机。


    只能说,真香!


    脑海中的记忆一闪而过,竹下雅人很快回过神来。


    他沉思片刻后说:“可以答应技术转让,要求和华为一样。”


    “是,会长。”


    “还有就是,估值方面两家公司一致,不能因小失大。”


    1995年的华为和中兴基本没什么差距了,甚至中兴在下半年更占优势。


    两者第一次差距拉开,是在明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


    不过中兴后来评价小灵通等方面的研发,又走到和华为差不多的水平。


    两者真正拉开身位,要等到华为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成功开拓出海外市场,以及4g技术的大流行。


    但这一世有竹下雅人在,96到2000这个阶段,两者估计不会有太大差距,但会远比前世强大。


    因为两者不仅可以通过交换机技术赚钱,还可以通过小灵通基站和小灵通手机赚钱。


    如此一来,3g技术就是美欧日中各占一方,谁也无法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世界更加的平衡,大概率避免乱七八糟事件的出现。


    “不知竹下会长,想以什么样的形式寻找卖家?”


    “是直接进行大宗交易,还是通过基金的方式缓慢卖出?”


    第二天上午,竹下雅人和四家投行的代表,就松本制造股份售卖问题,正式展开谈判。


    野村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吉野得郎,率先就销售形式展开询问。


    “两种形式都可以,看各家选择。”


    “我的要求是,年前完成全部交易。”


    “为此,我可以多支付1%的佣金。”


    前世日本股市2月崩塌,但谁知道会不会有蝴蝶效应。


    不如付出一定代价早早完成交易。


    吃到嘴里才是真。


    “1%的交易佣金?”


    四家投行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那抹兴奋。


    年前完成股票销售任务,就能多获得1000多万美元的利润。


    对于四家投行来说,这钱基本等于白赚。


    “没问题,我们山一证券可以接下。”


    随后,高盛、大摩、野村证券也先后答应这一要求。


    “对于在座的实力我还是非常认可的,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因为竹下雅人在交易方面的慷慨大方,几方很快敲定合同。


    竹下雅人虽然对需要支付2.5%的佣金肉疼不已,但想到能顺利逃出泡沫危机,也就不那么难受了。


    时间拖到年后,价值52亿美元的股份,很容易变26亿,甚至是16亿。


    股市在恐慌的环境下,必然形成踩踏事件。


    港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股市低点的时候,公司市值经常降低到市盈率7倍以下水平。


    也就是年利润10亿美元的大公司,市值也只有60多亿。


    李超人为什么越来越有钱,就是靠着港股这种恐慌心理。


    公司市值降低到市盈率10倍以下的时候,开始缓慢买入股票。


    公司市值提高到20倍市盈率以上的时候,开始缓慢卖出股票。


    一来一回,就可以赚取大量钱财。


    当然,日股比港股成熟,公司市值一般不会恐慌的降低到市盈率7倍以下水平。


    但降低到市盈率10倍左右水准,还是大概率发生的。


    三井商社、三菱商社都有过类似情况,松本制造也很难例外。


    估计公司市值会从现在的260亿美元,直接缩水到100亿美元水平。


    合同顺利签订后,自然要举行宴会庆祝。


    依旧是老地方,依旧是最奢华的配方。


    “竹下会长,可以单独和您聊聊吗?”


    宴会进行到一半,大家自由交谈的时候,保尔森走到竹下雅人身边。


    “保尔森先生是吧。没问题,稍等片刻。”


    青年先是欣然应下来,然后对自家副社长菊野晋次说:“你也去忙吧,可以多陪陪老朋友嘛。”


    “会长,没必要这样。”


    菊野晋次平静看了眼不远处正和吉野得郎聊些什么的山一证券代表,没有一点想要炫耀的心理。


    他在星海投资已经获得想要的一切,干嘛要活在过去。


    “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先失陪了。”


    “嗯,会长您忙。”


    两人来到一处附近没人的地方后,保尔森主动开口说:“麻烦竹下会长了。”


    “小事。”青年爽朗的笑了笑,然后略微有些疑惑的问:“不知保尔森先生找我有什么事?如果我能办到,一定会帮忙。”


    保尔森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用肯定的语气反问:“竹下会长卖出这么多股票,是准备投资美股吧。”


    青年没想过能隐瞒到高盛,很干脆的点头承认。


    “没错,我很看好美股的未来。尤其是半导体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潜力。”


    美国虽然在drAm领域被日本打的落花流水,但在微处理器、整机等领域,依旧是世界第一。


    “我都可以,看大家需求。”


    保尔森也觉得可以跟随一把,但很快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投资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投资要分散一点。”


    想到星海投资的种种手段,托马斯也忍不住点头。


    “有道理,那我们就最多投资4.99%。”


    无论是美股还是日股,都有着类似的规定。


    那就是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可以不在市场披露。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隐藏自己,那么购买的股票只能无限接近于5%,但永远也不能达到5%。


    对于赚钱,高盛的合伙人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哪些公司可以买上一些。


    很快,沃尔玛从这几家公司脱颖而出。


    因为沃尔玛已经在零售产业完成布局,基本不存在失败可能,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优势,但前面有iBm集团的巨大压力,后面有苹果等公司虎视眈眈。


    公司业务不是那么的稳定。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陷入衰退期。


    思科的情况好上许多,但内部管理混乱。


    等到高层拨乱反正后,高盛才会进行投资。


    英特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微软。


    微处理器方面不仅要面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Amd的竞争。


    更要命的是,还有日本企业在蠢蠢欲动。


    没错,在高盛眼中。


    日本半导体巨头,要远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可怕。


    因为美国的drAm产业,就是被日本公司正面击败。


    这一领域曾经的王者英特尔都只能狼狈砍掉这部分业务,无奈押注微处理器,也就是Cpu产业。


    一旦日本半导体公司决定进入微处理器,英特尔很可能扛不住这波攻势。


    只能说谁也想不到,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巨头,竟然在90年代纷纷萎靡。


    内存芯片产业惨败韩国,后来更是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闪存芯片产业靠着发明人身份稍好一些,还留下一点火种。


    不过现在,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成为星海投资的囊中之物。


    东芝的闪存芯片产业就算依旧崛起,也很难达到前世高度。


    确定好投资目标后,高盛一行人这才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很快,成立合资基金一事就表决通过。


    不过在投资额度上面,大家再起争执。


    激进的想要额度拉满,保守的则想要看情况增加。


    这可是80年代末的10亿美元,对于高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就5亿美元吧。”


    首席执行官约翰是支持10亿美元投资的,但考虑到公司平衡,最终选了个稳妥的数字。


    钱确实少一点,关键是安全。


    高盛公司连续一星期高强度开会,竹下雅人这边也没闲着。


    他需要监督公司几位管理,处理掉湾湾股票。


    里边涉及到他自己,以及公司员工血汗钱,必须最为重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