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章

作者:佚名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时间,各州刺史都大忙起来。


    本就快到收麦子的季节,粮商们在各地大肆收集粮草,现在又看到了盐买卖的放宽松,立刻便有人行动起来。


    盐引法有没有效果?


    效果非常明显,短短数日,先是京畿的商人闻风而动,到江宁府衙门拜见府尹公孙弘,希望能立刻拿到盐引。


    作为李彦从基层一手提拔上来的江宁府尹,公孙弘没有任何理由阻止盐引法的推行。


    这位新的江宁府尹短短数日之内,便精挑细选了一批靠得住的大商人,开始了盐引法在京畿的试点。


    四月底,京畿第一批商人开始调运粮食到前线。


    这里的前线不是徐州,也不是秦州,是宋州。


    京畿入汉江的文河船只明显多了起来,大批大批粮食在文河各个渡口被搬运上船。


    到了五月初一,一个夏雨倾盆的上午,第一批由盐引法推动的军粮在剑门关南面的白马渡登岸。


    随后,这批粮食进入剑门郡,由户部尚书公孙赞安排的户部官员亲自做了验收后,发行了大夏的第一张盐引。


    没有人知道,太康五年五月初一的这张盐引,是拉开一个新时代序幕的船票。


    盐引的本质是一种由官府用权力做背书的一种兑票。


    例如商人拿到10000两盐引,相当于获得了兑现价值一万两的盐的凭证,至于后续这拿货价一万两的盐,商人卖多少钱,那就交给市场了。


    李彦并不担心盐价交给商人去卖后价格暴涨。


    他所在的世界里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一点:盐的价格价格交给民间,反而更低。


    就说唐朝天宝年间,官府没有干预盐,盐价是一斗10钱。


    等到安史之乱后,大唐为了筹集军费,开始盐专卖,盐价快速涨到一斗110钱。


    在封建时代,民间多头竞争中,无形的手,总是比官府垄断要便宜。


    否则布匹的价格岂不是涨上天?


    至于为什么刚推出的盐引法是新时代的一个序幕?


    因为这其实与金融置换有一点点类似。


    朝廷把资源货品打个包,定价以凭证的形式卖给商人,商人再拿出兑换实物资产售卖。


    这里面的资产打包,以凭证出售,就有点金融雏形的味道。


    虽然这个意识尚未在大夏萌发,但盐引法的运作,却已经隐隐打下了一个模板。


    当然,除了京畿的商人行动起来,苏州和常州的商人也行动了起来。


    五月初五,户部尚书公孙赞亲自走了一趟苏州的姑苏城。


    前去迎接他的都是姑苏的一些顶级富豪。


    那已经是晚上,但所有人都没有回去睡觉的意思,拉着公孙弘仔细询问。


    经过彻夜长谈后,这些商人完全理解了盐引法的操作和精髓。


    苏州首富沈彬用一句话概括:“苏州不缺粮,只要朝廷能够兑现盐的诺言,前线要多少我们就运多少。”


    得到了这个承诺之后,第二天,公孙弘就写信,并让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师。


    五月多暴雨,汉江以南的诸多州郡笼罩在云雾和雨幕之间。


    密集的河道不但没有休息,反而出现了大量的船只。


    当在徐州的陆康得知了盐引法的颁布后,不由得愣了一下,感慨道:陛下似乎在某一刻开智了。


    除了给前线供应大量的粮食,李彦还在五月对宋州各州郡下达了命令:迁移人口南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