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6章 因果昭然

作者:梵啊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契此听罢慧明所言,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过他也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不想这样杀死老主持亲自选择的继承人。


    老主持一生慈悲为怀,对佛隐寺尽心尽力,


    他所挑选的慧明,本应肩负重任,


    若只因现在的一些过错,就轻易取了慧明的性命,


    不仅违背他一贯秉持的慈悲理念,更是对老主持的不尊重。


    契此心中思忖,或许慧明只是一时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尚有回头的可能。


    于是,他打算还是看看。


    他期望慧明能在这段时间里及时悬崖勒马,重新回归正道。


    然事情并未如契此所期盼的那样发展。


    过了一段时间,慧明变本加厉,愈发肆无忌惮。


    慧明借修缮之名大肆敛财,暗中与地方豪绅勾结,将佛隐寺田产低价抵押换取金银。


    那些佃农们,原本靠租种佛隐寺的农田为生,


    如今田产被慧明抵押,他们只能选择抗议。


    但武僧们却毫不留情,手持棍棒,在寺院周围日夜巡逻。


    与此同时,寺内的情况也愈发糟糕。


    寺内香火钱被层层克扣,底层僧人食不果腹。


    底层的僧人们,每天辛苦地打扫寺院、侍奉佛像、为信众们讲解佛法,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


    碍于“不干涉俗务”的原则,契此直到此时也暂未直接行动。


    佛隐寺因契此声名远扬,不过近来几年,


    因契此所著经文中“罪业可化功德”的观点传出后,被其他寺庙高僧质疑违背正统佛法。


    那些高僧们认为,罪业与功德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罪业是众生犯下的过错,怎能轻易转化为功德?


    这与他们所理解的正统佛法背道而驰。


    其中一位高僧在讲经时,公开表达了对契此观点的质疑:“


    佛法讲究因果报应,罪业自有其惩处,怎可化为功德?”


    此言一出,引发了众多僧人的共鸣。


    部份激进僧侣更是反应激烈,他们联名要求佛隐寺销毁《忏业经》。


    这些僧侣们认为,《忏业经》中的观点危害极大,


    若不及时销毁,将会让更多的僧人误入歧途。


    毕竟一个杀人狂,莫非是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了吗?


    他们将联名信送到佛隐寺,态度强硬,要求佛隐寺必须给出一个交代。


    慧明收到信后,心中暗喜,他借机施压契此以平息风波。


    毕竟如今在整个佛隐寺内,他虽说明面上是主持,


    但很多僧人,也都是以契此唯马首是瞻。


    慧明本就对契此心怀嫉妒,如今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找到了这样一个由头后,慧明得意对契此言道:


    “契此师兄,如今外面闹得沸沸扬扬,您看这《忏业经》……是不是该修改修改,以免引起更大的麻烦?”


    他的语气看似恭敬,实则是在逼迫契此。


    契此看着慧明,沉默不语。


    他心中明白,慧明不过是想借此机会打压自己。


    契此没有回应慧明的要求,慧明也是冷脸而去。


    慧明离开后,契此继续在藏经阁注经。


    很快,这场风波也就结束了,


    毕竟经文之辩,本就有万千种学说,


    高僧人斑驳契此过后,也不至于真来佛隐寺让契此修改经文。


    而“忏业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契此写给昔日的梵教同僚们的,非是针对广大众生。


    在这段日子里,慧明借着诸多高僧言论,打压契此,


    也趁机将寺内的权利,归结于手。


    契此并不在意,因为他已经是预见到了慧明的下场。


    过了几个月,山下村庄突发疫病。


    起初,只是少数几人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


    可短短几天内,患病的人数便迅速增多。


    在恐慌之下,村民们开始四处寻找疫病的源头。


    不知是谁最先提起,曾经有一些僧人来到过村庄。


    有人曾听到过,说那些僧人,此前是梵教的祭司。


    虽然梵教已经衰落,但人们对它的恐惧和厌恶依然存在。


    村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些梵教祭司带来了“诅咒”,才导致了这场疫病的发生。 不过村民们并不知道,这场疫病的真正原因并非所谓的“诅咒”,而是慧明的原因。


    朝廷发放的赈灾药材被送到佛隐寺后,慧明私吞了大部分药材,只将少量药材送到村庄。


    没有足够的药材,疫病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这才导致病情愈发严重。


    在佛隐寺中,一僧人也是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按理来说,应当只是一次普通的流感,何以至于发展到这般田地?


    这僧人便开始暗中调查,想要找出疫病的真正原因。


    这僧人开始四处打听消息,他走访了村庄里的许多人,收集各种线索。


    他发现那些梵教祭司来村庄的时间,与疫病爆发的时间并不吻合,


    而且所谓的“诅咒”,根本没有任何依据。


    又在寺内经过一番对账,沙弥终于发现疫病源头与慧明有关。


    沙弥发现,慧明私吞赈灾药材的证据确凿。


    他十分愤怒,决定向契此告发慧明的罪行。


    然这僧人的行动,被慧明的人发现了。


    当这僧人正准备去找契此时,一群武僧出现在他面前。


    武僧们毫不留情地对沙弥下了毒手,沙弥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他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慧明要如此残忍地对待他。


    这些,都被契此暗中看在眼里。


    他知道,事情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佛隐寺的藏经阁,向来是清净之地。


    这一日,契此借论经之名,邀慧明至藏经阁。


    契此一袭素色僧袍,等待着慧明的到来。


    不多时,慧明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看似恭敬的笑容,


    眼神却微微闪烁,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毕竟他昨日才将那僧人打死,今日便得到契此的邀请,很难让他不觉警惕。


    待慧明入座,契此忽点向角落蛛网:“师弟可知这蛛丝,为何总在檐角结网?”


    慧明抬眼一笑:“檐下蚊蝇多,沾了香火气,自然易捕。”


    契此摇头说道:“贫僧倒觉是蜘蛛惧了地气寒凉,既贪高处暖,又恋俗世腥,终成这悬空八只脚的孽债。”


    慧明虽说是行事市侩,但也是对经文颇有研究,


    如若不然,也不会被前主持所选中:“师兄参的是《楞严》,怎忘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当年达摩渡江尚需一苇,若嫌芦苇沾泥……”


    他话音没有落下,开着的窗外忽然刮进一阵风,将经文翻乱。


    契此开口说道:“好风!可惜吹得经卷乱翻,倒污了《金刚经》里’应无所住’四字。”


    言罢,他拿起镇物压住书页。


    慧明到了此时,也自知晓契此找他的原因:“寒山拾得扫落叶,尚要借竹帚三分俗木。”


    “师兄且看这佛像金身,若无铜臭养金身,谁来照见众生相?”


    这话一出,就好似慧明并非是为一己私利,


    而是为了佛隐寺的虔诚考虑,方才敛财无数。


    契此摇了摇头:“你就算是借了这竹帚,扫得佛像金光闪闪,但也扫不尽砖缝里蚂蚁哭!”


    慧明根本不和契此在此话题纠缠,直接开门见山:“师兄,马祖道一建丛林,何尝不是拆了茅棚换金瓦?”


    马祖建丛林指马祖道一禅师广建禅宗寺院,改变了僧人四处化缘、居无定所的局面。


    契此听到这里,也知晓慧明无可救药了:“怕只怕金瓦压塌了茅棚屋,成了虫蚁的方便门!”


    慧明也不再伪装,脸色一沉,说道:


    “师兄,你莫要以高僧自居,随意指责我。”


    “你那些大道理,在这现实世界中根本行不通。”


    说罢,他拂袖转身,不再理会契此。


    望着慧明离去的背影,契此长叹一声。


    第二日,契此在寺内开坛讲座。


    寺内的广场上,早早便聚集了众多僧人。


    契此走上讲坛,开口言道:


    “诸位善信,今日贫僧登坛,欲言众生皆苦。”


    “佛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


    ……


    “执幻为真,迷于颠倒。如人梦中逐金,醒时空叹。”


    僧人们静静地听着,有的微微皱眉,有的则面露不忍之色。


    契此的话语,此刻也不断敲打着他们的内心。


    很快,讲法结束,慧明听了几句便是冷脸而去。


    其余僧人,有人不以为意,也有人感触颇深。 一名曾参与逼迫佃农的武僧,此刻听了契此讲法,


    听闻讲法,也联想到了山下疫病心生愧疚。


    他很明白,这一切的苦难,自己也有一份责任。


    深夜,寺庙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


    那名武僧独自一人,来到契此的禅房外。


    他“扑通”一声跪下:“契此大师,弟子有罪,还望大师指点解脱之法。”


    他的额头贴在地上,不敢抬起。


    契此听到声音,缓缓打开门。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武僧,眼神中没有责备,只有慈悲。


    契此没有说话,只是转身回到屋内,拿出一本《忏业经》的抄本,递给武僧。


    “这本经,你拿去细观第七卷。”


    武僧接过抄本,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大师,这……”


    契此微微颔首:“去吧,看完你自会明白。”


    武僧虽不明白契此的用意,但还是恭敬地接过抄本,叩谢后离去。


    回到自己的房间,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七卷。


    这一卷中,暗藏“忏悔需行”之喻。


    武僧仔细研读,终于明白了契此的深意。


    他意识到,仅仅忏悔是不够的,


    还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同时他也很清楚,要扳倒慧明,仅凭自己远远不够。


    于是他暗中联络了那些佃农。


    佃农们心中本就积压着对慧明的满腔怒火,听闻武僧的计划后,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他们开始密切关注慧明的一举一动,尤其是他与外界的往来。


    终于,他们发现慧明与药商之间频繁通信。


    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武僧和佃农们找准时机,成功截获了慧明与药商的密信。


    密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勾结,贪污朝廷发放的赈灾药材,


    又如何以次充好,将劣质药材送往山下村庄。


    看到这些内容,武僧和佃农们都愤怒不已,


    他们知道,终于找到了扳倒慧明的关键证据。


    武僧将截获的密信拿给寺里几位老资格看,这些僧人对慧明顿时惊怒交加。


    在掌握了慧明贪污药材、以次充好的铁证后,


    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带人突查慧明的禅房。


    为首的武僧大手一挥,带领着一群同样义愤填膺的僧人,朝着慧明的禅房快步走去。


    当禅房的门被猛地推开,一股奢靡之气扑面而来。


    僧人们原本以为只是会发现一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可眼前的场景却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禅房内,堆满了一箱箱金银财宝。


    而且他们还在慧明的书房中,发现了一些未销毁的密信。


    打开一看,僧人们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信中的内容证实了他们的猜测,这些密信正是慧明与药商勾结,贪污赈灾药材的往来信件。


    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谋划,如何分配利益。


    他们抱着一箱箱的证据,拿着那些密信,大步走到寺内的广场上。


    此时,广场上已经聚集了许多僧人,


    他们原本正在进行日常的修行,看到这阵仗,纷纷围了过来。


    僧人们将金银财宝和密信一一摆放在地上,让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到。


    众僧看到这些确凿的证据后,顿时哗然。


    那些曾经和慧明关系不错的僧人,心中满是失望。


    在寺中的某个角落里,慧明正和几个亲信商量着如何应对最近的危机。


    突然,一个小和尚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气喘吁吁地告诉他,


    禅房被搜查了,证据都被发现了。


    慧明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身体开始颤抖。


    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失去现在的一切。


    就在慧明准备逃跑之时,有武僧及时赶到,制服了慧明,以及他的那些亲信。


    武僧和其他僧人押着慧明,来到契此面前。


    武僧恭敬地对契此说:“大师,慧明已被我们制服。”


    “现在,就等您发落了。”(本章完)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