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3章 潮水退去,公社改乡镇

作者:华山弃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合作社培育出新稻种的事情,经过公社上报到了县里和地区,顿时引起了热议。


    今年由于各地的粮食减产,各地对于省里之前大力推广低价稻种的决策很有意见。现在,合作社又培育出了如此优秀的稻种,一时之间骂声四起。


    方唯让赵金生通知各个客户,稍后就可以提货了。


    由于稻种的异变,之前采购意向的【南光三号】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南光四号】。不过新稻种的价格更贵一些,要是接受不了可以废止之前意向合同。


    各个客户强忍着心疼的感觉,第一时间就赶过来交钱提货。


    因为他们知道来晚了说不定就没货了,看看周边县市的惨状就能知道,好的稻种关键时刻能救命,起码不会大幅度的减产。


    瑶寨和其他公社也陆陆续续完成了收割任务,瑶寨的【农优76】稻种产量和去年基本持平,其他公社的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不过下降的幅度很小。


    接下来,大家就都忙着抢种工作,时间本来就晚了要是再不抓紧,又会影响到秋收。


    而整个新林县全部完成了夏种,其他受灾的地区才开始收割稻子。这一季大幅减产已成定局,同时还会影响到秋天的收成。


    这几天。


    赵金生带着运输队去到各公社收购稻谷,今年的稻谷价格有所上涨,由于提前签订了收购合同,所以收购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


    “赵理事长,按照合同办事也没什么好说的,问题是今年的稻谷价格上涨了这么多,你能不能给我们提点价?”


    合同约定实际上规避了种植户的风险,粮价波动是双向的,有涨有跌,等于合作社给大家托底,不至于让大家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还赔钱。


    但今年恰好感到稻谷的价格大涨,农户按照合同价格卖就有点亏。


    “这事儿,社里正在开会研究,回头就会拿出一个解决办法的。我们先按照合同价收购,等合作社有了定论,如果价格提高的话,再给大家补上差价。”


    赵金生没有一口拒绝,他没有说假话,社里对于今年的收购的价格也是有争议的。


    目前大家都在忙活,还没顾上敲定这件事,他只能给大家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


    不过农户都很相信方唯和合作社,尤其是感谢【南光三号】稻种救了他们,所以一个个都毫不犹豫的把稻谷卖给了合作社,只留下了口粮和需要上交的公粮。


    方唯等人也没闲着,忙着销售【农优76】和【南光三号】稻种,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客户。


    运输队的卡车就没闲过,日夜穿梭不停,就这,还有不少的运输任务是别的运输公司完成的。


    忙完了这事儿,方唯才召开了理事会会议,讨论收购稻谷的价格问题。


    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合同价上浮10%进行收购,这样一来,皆大欢喜,谁也没话说。


    “支书,今年不光是稻种枪手,连咱们的瑶岭大米都不愁销售。”


    赵金生乐和和的完成了稻谷收购任务,米厂正在源源不断产出【瑶岭大米】。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客户是主动上门提货,米厂都快被这些人包围了,刚生产出来一批大米,马上就有人交钱提货。


    甚至还有人愿意加价先提货。


    “今年全省的水稻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货源紧张很正常。不过,你注意一点,咱们一定要按照合同办事,签了供销合同的单位必须按照给人家供货。”


    合作社运营的这个品牌很成功,【瑶岭大米】在全国各地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构建了成熟的销售网络。


    因此,他要求赵金生这边不能急功近利,务必要先保证合同供应,说白了就是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


    那些想赚快钱的客户,自然排在最后。


    “好的,我明白。”


    赵金生随即去作了安排,瑶岭大米源源不断的流向了各地的市场。


    人们的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好大米的价格自然会贵一些,很多人都认准了【瑶岭大米】这个品牌,销售情况很不错。


    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吃品质更好的大米,价高质优,他们愿意接受。


    而其他地区地区种植的【南光三号】,虽然产出的大米没什么区别,质量也很好。但由于没有原产地认证、更没有品牌的加持,所以就只能卖的便宜些,而且还不能公开叫瑶岭大米。


    即便是这部分大米,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合作社完成了稻谷的收购工作,赵金生带人要和他们重新签订合同。


    “我们最新培育出来了【南光四号】稻种,大家种植的话,亩产大概在1500斤左右,而且品质更优。所以,从下一季开始,我们收购的对象就是这种稻种了。”


    赵金生等人一遍又一遍的给大家做宣传,宣传【南光四号】的优点。


    稻种价格虽然比【南光三号】稍高一些,但产量也更高,而且口感更好,其实还是很合算的。


    “赵理事长,我们都不用你说,从这一季我们就开始种植【南光四号】。”


    “你不能这样啊,这一季我还是种植的【南光三号】,以前剩余了不少种子,这一季全都用上了。”


    “是啊,过渡期是不是能二者兼顾?两种品种的稻谷你们一起收购吧。”


    这一季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人种植了【南光四号】,可还有大量的农户依然种植了【南光三号】。毕竟买回去的种子不见得一次能用完,储备种子也是常见的事儿。


    赵金生只好和种植了【南光四号】的农户重新签订了合同,以前签订了种植【南光三号】的农户,还在合同期内,社里还得继续执行。


    他觉得很头疼,回去之后向方唯讨教对策。


    “这事儿简单,你让米厂再重新设计一款包装,用【南光四号】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在包装上加【臻选】两个字。


    这一季不是还有很多农户种植了【南光三号】吗?用这种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继续用老包装,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混乱。”


    两种稻谷的价格不一样,所以大米的销售价也不一样,最好的区分就在包装上。


    赵金生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随即去了米厂,让他们赶紧搞出来一款新的包装袋,等秋收过后会用的。


    就当大家在忙忙活活的时候,上面下达了文件。


    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存续了二十来年的人民公社宣告结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方唯很罕见的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通过各大队的广播系统,将文件精神传达到了每一个社员。


    “上级决定撤销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然后设立乡镇、行政村。”


    方唯一字一句的念完了文件,然后去了会议室,继续开理事会会议。


    公社改乡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撤销大队和生产队这两级,然后建立行政村,三级管理变成了二级管理。


    毕竟在分田到户之后,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差不多名存实亡了,所以农村的基层组织肯定要重建。


    当年合作社的情况有所不同,方唯希望大家早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在一些职权有冲突的地方,尽量多协商。


    第二天。


    方唯和赵金生等二十来个人,来到了郑先发的办公室。


    郑先发和郑虎把大家请到了会议室,随即开始开会。


    “方支书,各位,以后咱们瑶岭公社就正式改为【瑶岭乡】,上级根据你们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九个行政村。


    行政村的班子你们自己配备,然后上报乡里和县里,村支书就由以前担任过大队支书的同志担任。但有一条,担任村支书就不能在合作社担任理事。”


    郑先发讲了一下这次公社改乡镇的原则,随后针对合作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他和郑虎闲了这几年,终于开始忙活了。最近全公社十来个人全都忙得团团转,基本上是脚不沾地,加班更是常态。


    公社从上到下一共只有不到二十个人,等改成了瑶岭乡,据说还要增加一部分人手。


    方唯等人做了详细的记录,回去之后也纷纷行动了起来。


    好在各大队都不缺办公的房屋,首先就成立村委会,村支书和村委委员的人选很快就上报到乡里和县里。


    对于合作社来说,其实变化不大。


    以前整个瑶岭公社有17个大队,也就意味着有17个大队支书。除了部分人担任了理事会理事,从其他的人员当中挑选出来9个人担任村支书并不难。


    骨架还是以前公社时期的骨架,人也是那些人,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但乡里的变动较大,尤其是人员在短期内就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40人。乡里直接管理各个行政村,在有些事情上面就难免会和合作社发生冲突。


    合作社事实上就有一部分管理职能,社员们有什么问题也习惯了找社里,所以乡里在某些方面打风工作并不好开展。


    “这恐怕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大家对乡里的干部都客气点,有事好商量,不要让人家难堪。”


    方唯给合作社的中高层做了交代,想尽量和乡里打好关系。


    但其实他的心里也很清楚,由于合作社与乡里在部分职权上有重叠,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以前,郑先发和郑虎都不大管事,对于合作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现在乡里的人员多了,分工开始细化,他俩同样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公社改乡镇,在一片忙乱中完成了初步的工作。


    合作社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发展。社员们对于合作社的支持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打心眼里自觉的维护社里的利益。


    时间匆匆。


    又到了采摘辣椒的时节。


    张楚亲自带人在全县收购辣椒,当然,这个收购是有条件的,农户种植的必须是由合作社的提供的辣椒种子,并且辣椒品质能达到厂里的质量要求。


    另外合作社也种植了一季辣椒,所以辣椒酱厂的原材料根本不成问题。


    厂里不仅开发了系列辣椒酱,还有几种口味的剁辣椒,以及豆豉辣椒、辣椒丝、油辣椒、辣椒面、干辣椒等等。


    所有产品都依托【瑶岭辣椒】的知名度,销售火爆。


    合作社现在已经不对外销售新鲜辣椒了,所有的产品都是经过初加工或者深加工之后的成品,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加工的新路。


    上午。


    方唯在办公室里接到了县里的电话,说一批全国代表即将抵达合作社进行考察,让方唯负责接待一下。


    方唯知道这件事,之前他在京城开会的时候,就有代表给他打过招呼。


    只是没想到他们到现在才来。


    挂了电话之后,他也没有让大家做准备工作,因为时间来不及,一个小时左右人家就到了。


    四十分钟后。


    一辆大轿车抵达了瑶岭合作社的总部门前,稍后从车上下来了二十来个人。


    为首的是吴天明,一行人全都有代表的身份,黄志刚亲自陪着人家过来的。


    “欢迎各位代表前来指导工作,里面请!”


    方唯和理事们把一行人请进了会议室,然后端上来了热茶和果盘,大家总得先交流一下,然后才能谈到其他的安排。


    “方支书,各位,我们这次来首先是抱着参观学习态度。另外,我们也想勘察一下,看看分田到户之后和你们的集体经济,有着怎样的差异。”


    吴天明是这次活动的领队,他坐下之后便直接说了一行人前来的目的。


    现在外界有很多传言,有人说【瑶岭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非常好,社员们的收入很高,令大家羡慕不已。也有人说合作社是驴粪蛋子表面光,真实的情况远没有吹嘘的那么好。


    所以,这些代表想来亲眼看一看,看看合作社的真实情况。


    “欢迎,欢迎!合作社成立至今,很少有领导前来视察工作,你们算是最高级别的考察组了。这样,我先带大家去社里参观一下。”(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