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炬妸鍌滈殬
24闁告瑩鏀遍弸鍐偓娑虫嫹
闁告凹鍨紞锟�

第178章 F1难度超乎认知

作者:无限循环本书字数:525K更新时间:2025-06-04
    F1赛车运动属于团队协作的典范,特别是进站换胎的那一幕场景,不出现失误的情况下称之为“动作美学”都不过分,确实让人看的赏心悦目。


    但F1赛车运动,同样有着一个矛盾的点。


    那便是WDC(车手总冠军)的价值,实际上要远远大于WCC(车队总冠军)。


    很多车迷可以随口说出某一年,哪一位车手荣获世界总冠军。


    可当车手总冠军跟车队总冠军,并不是同一支车队的时候,那一年的车队总冠军,就会被车手总冠军的光芒给掩盖,随着时间流逝被大多数人给遗忘。


    比如说24年车手总冠军维斯塔潘,车队总冠军迈凯轮。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个人成绩,要高于团队成绩。


    既然如此,无论是考虑到舆论热度跟宣传,还是带来的实际利益。


    车队管理层跟车手个人,优先级肯定是拿车手总冠军。


    那么这时候就将面临“分票”的难题。


    F1现行积分制度之下,拿到分站冠军会获得25分,第二名就只有18分,第三名就只剩下15分了,第四名为12分。


    按照分差计算,冠军跟亚军之间的分差最大,足足有着七分的差距,到后面逐渐缩小为三分、两分或者一分。


    也就是说,拿到分站冠军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他排名。


    如果车队没有造出遥遥领先的火星车,仅是稍强一些或者跟其他车队的赛车伯仲之间。


    同时车队内部的两位车手实力非常接近,你拿一个分站冠军,我拿一个分站冠军,导致没能出现碾压性的积分领先,车手总冠军就很有可能花落别家


    同样拿24年的迈凯轮车队举例,赛车经过中期升级之后非常强劲,曾一度追赶上维斯塔潘有机会创造历史,却最终功亏一篑。


    当然,这里面有诺里斯争冠高压之下,自己心态崩了把握不住的因素。


    然而加拿大站的换胎决策迟缓,英国银石赛道的策略争议,以及匈牙利站让车指令引发的车队内讧,再加上两位车手互相不服明争暗斗。


    种种问题跟短板,都暴露出了迈凯轮没有做好争冠准备。


    特别是匈牙利站为了维护队内团结,车队无线电指令迫使诺里斯交还位置,成全皮亚斯特里的首冠。


    站在大众角度的角度上面,本来就是皮亚斯特里领先,车队先召唤诺里斯进站换胎,通过undercut超越了自己的队友,那么交还位置毫无问题。


    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公平!


    可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迈凯轮彻底丧失了争夺车手总冠军的机会。


    站在花布这种强势领队的视角,他不在乎什么体育竞技的绝对公平,只看重最终的胜利。


    一支想要争冠的车队,还在内耗谁先进站得利,谁后进站吃亏。


    甚至于让争冠车手去交换位置,简直就是搞笑。


    无论是法拉利王朝,还是雷诺王朝,甚至于红牛王朝,都确立了明确一二号车手关系,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内耗的情况发生。


    布里亚托利加盟HRT,他不是为了打造一支平庸的车队,而是要去争冠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至于这个冠军车手是陈向北,还是特鲁利,这不重要。


    反正他不想看到车队资源内耗,甚至于两位车手为了排名发生激烈的内斗,互不相让乃至于搞出什么“同归于尽”的戏码双车退赛。


    这种队内撞车在F1历史上屡见不鲜,基本上到后来队友都会成为最大的对手。


    为了避免这种隐患,还不如让他们提前竞争!


    奥德托同样在F1任职数十年,他不认同布里亚托利的为人风格,却能理解他的意图跟理念。


    对此没有再说任何话语,退了一步选择默认。


    赛道上的陈向北不知道维修站内的争执,更不知道花布唆使特鲁利去竞争一号车手席位。


    陈向北这个时候一边尽可能提升自己的速度,另外一边从方向盘上的液晶仪表,时刻注意着TF110的胎温变化,他已经注意到后轮温度的异常偏高。


    “奥德托,我第二个计时段速度怎么样?”


    随着赛车通过T10弯,陈向北按下通话键询问了一句。


    “刷绿,注意后方横风导致的不稳定。”


    相比较夏季万里无云的加泰赛道,冬季的气象条件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车上加装的空速管,能精准捕捉到赛车周边气流的变化,这是之前试车得不到的数据。


    【刷绿?】


    刷绿表示S2计时段的速度,要比自己暖胎圈快,却比不上赛道的最快圈。


    更意味着陈向北在这个计时段,要慢于罗斯伯格。


    “奥德托,后轮胎温偏高你们检测到了吗?”


    “嗯,车队工程师正在寻找原因,初步推测是废气收集器的因素。”


    回答完陈向北的问题之后,紧接着奥德托又补充道。


    “北,适应赛车,就意味着你需要抓住窗口期。”


    适应赛车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就跟“车感”一样,普通人看来就是玄学概念。


    到底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算适应赛车?


    但对于职业车手,特别是F1这种级别的顶尖车手而言。


    适应赛车有着非常明确标准,那就是抓住车辆的窗口期。


    F1赛车之所以难开,就在于它极其“娇贵”。


    这个娇贵不仅仅指耐用性、稳定性等机械性能,还指它操控过程中的娇贵。


    就拿最简单的刹车来举例,刹车踩轻一点刹不住,踩重一点轮胎又锁死。


    刹车踏板踩到底的施压重力为100公斤的话,F1车手要做到在3号弯踩出56.7公斤的力度,5号弯踩出72.9公斤的力度。


    没错,就是这么离谱,精准到这种程度才能保证刚好快速刹到想要的速度,刹车盘又不会把轮毂给锁死。


    如果单单仅是控制难度变态的话,还达不到娇贵的程度。


    F1赛车特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盘,搭配碳陶卡钳这套组合,温度低了没有刹车力度,温度高了会瞬间磨损,同样降低刹车力度。


    车手需要极其精准的掌控这个平衡点,保证刹车盘能充分散热,又不至于凉的太厉害。


    然后再算上轮胎的最佳工况温度,确保不能过热跟过冷。


    种种苛刻条件组合在一起的最完美时期,就叫做赛车窗口期。


    往往排位赛的时候,车手会在这个窗口期玩命推极限!


    如何掌控这个窗口期,就得看车手去利用赛道进气口散热。


    后世周冠羽跟博塔斯在索伯车队时期,经常能从车队指令里面听到“松油滑行”。


    一方面是赛车速度不够,搭载的燃油偏少,需要用这种方式去通过赛后称重。


    另外一方面,则在于车辆某些设计缺陷,必须用滑行的方式来给刹车或者轮胎降温。


    不能再大开大合,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全速推进。


    奥德托说出这段话,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告诉陈向北。


    现在已经不再是F3时期,F1比赛总赛程往往在六十圈左右。


    长距离行驶,更需要车手自行判断什么时候推进,什么时候保胎,抓住赛车最佳工况温度的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并不是一成不变,每辆赛车跟每条赛道都不同。


    这就是车手适应赛车的本质,远不止什么转向过度或者转向不足那么简单。


    为什么世界上最多也就二十四位正式F1车手,扣除付费跟各种户口本车手,真正能凭实力坐稳席位的也就十几个。


    原因就在这里,想要掌控F1赛车,真的太难太难了,超乎大多数人对于车辆的认知!


    “明白。”


    陈向北道理都懂,简单回应了一句,就把大拇指从通话键上面挪开。


    这个时候他不止要关注自己操控,还得时刻注意着温度、转向、抓地力的细微变化,抓住这辆赛车性能释放的巅峰窗口期。


    站在世界巅峰的F1车手,从来不是浪得虚名!


    赛车呼啸飞驰,维修通道的P房工程师们,同样在时刻关注着其他车队的速度变化。


    特别是几支有竞争力的车队,诸如法拉利这种老牌豪门,以及红牛这种新晋挑战者,更好奇今年F1扩编的新军队伍实力如何。


    特别是红牛领队霍纳,更是目光死死锁定监控屏幕。


    如果单论领队成绩来看,霍纳绝对称得上领队里面的TOP级别,甚至于可以竞争GOTA。


    没有进入F1领域之前,他就白手起家把一支叫做雅顿国际的车队,带到了F3000赛事的巅峰。


    然后05年在马尔科的引荐之下,面见了红牛老板马尔希茨,正式担任这支“新军”队伍的领队。


    并且时年31岁的霍纳,还是F1史上最年轻的领队!


    年轻不是劣势,霍纳展现出他超凡的管理运营能力,同时还展现了非同寻常的挖墙脚能力。


    当年就通过车手库特哈德的关系,把迈凯轮传奇设计师纽维给挖了过来!


    从此红牛开启了变强之路,短短五年时间就一步步问鼎冠军车队,开启了维特尔的红牛王朝时代,霍纳也因此成为了F1史上最年轻的冠军领队。


    如果说布里亚托利在看人上非常精准,挖掘舒马赫跟阿隆索这两位天才车手,造就了他的传奇。


    那么霍纳相比较之下更为全面,堪称六边形战士领队。


    硬要说有什么短板,那就是没有花布的铁腕,压不住内部斗争。


    霍纳属于偏向于传统派管理形象,基本上不怎么整活,注重管理效率。


    今年几位新加入的F1车手数据,霍纳基本上都有过详细了解,他心中评判标准是霍肯博格排第一,陈向北第二,俄罗斯车手佩特洛夫末尾。


    只是现在陈向北的圈速成绩,几乎跟罗斯伯格不相上下,着实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到底是自己判断出现失误,还是说丰田遗产TF110原型车性能很强?


    “纽维,你有没有觉得TF110气动套件跟设计思路,跟我们的新款赛车RB6非常相似?”


    F1传奇空动大师纽维,冬测没有呆在车队研发总部,同样来到了加泰赛道收集数据。


    去年红牛赛车后半程发力,差点翻盘布朗GP拿下车手总冠军。


    要不是罗斯·布朗当机立断,直接把车队股权卖给了戴勒姆集团,获得了梅奔的资金跟技术全力支援,后期赛车升级稳住了局面。


    可能红牛车队就要提前一年,开启自己的冠军之路。


    只不过RB5中期升级的成功,让纽维确定了设计思路跟研发方向。


    今年的RB6,将是红牛的第一台冠军车!


    正是抱着这样的野心跟执念,纽维才会亲自来到加泰赛道收集数据。


    “不止非常相似,几乎一模一样。”


    TF110赛车气动套件做了些伪装,只不过这些“小动作”放在真正的空动大师眼中,简直就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区别,他一眼就看穿了设计思路。


    高鼻锥设计搭配双层扩散器,前翼结构和端板极其复杂,特别是引擎位置调整向前,好让出气口的气流通过尾翼增加下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TF110跟RB6走了同一条技术路线。


    “那你认为中国车手北的实力如何?”


    “我不知道。”


    纽维非常干脆的回答,他是一名设计工程师,又不是比赛工程师。


    车手实力如何,无法给出准备预估。


    “维特尔,你觉得呢?”


    霍纳这时候转头,朝着身后正在准备上车的维特尔问了一句。


    他跟舒马赫搭档,曾在ROC国家杯接触过陈向北,相对而言要熟悉一些。


    “基本功非常扎实,至少下限差不到哪里去。”


    说实话,陈向北在鸟巢给维特尔留下很深印象。


    不仅仅是他战胜了舒马赫,更多在于这位中国车手,无论是房车走线还是拉力赛车漂移,几乎达到了世界顶级车手的标准。


    方程式车手,并不是天然就会驾驭其他赛车,有这种实力更多依靠基本功跟车感。


    至少在维特尔眼中,陈向北的四场“跳级”,不完全靠中国资本抬进来,说不定实力会让外界惊叹。


    “等下你推一圈,我要获得对比数据。”


    霍纳最初没想在冬测第一天就让车手推进,更多是想要测试基础性能以及稳定性。


    现在陈向北的出现,以及TF110雷同的设计思路,让他莫名产生了一种危机感。


    RB6可能不是唯一的“火星车”。


    “OK。”


    维特尔点了点头,语气非常轻松。


    他没有看轻陈向北,不意味着有多么重视陈向北。


    舒马赫终究是下山的神,他在ROC国家杯八场全胜,对阵中国队韩涵更是单圈领先三秒多,还是开着并不擅长的拉力赛车。


    要是房车他有信心领先5秒,方程式赛车能领先8秒!


    “水”只是一个表象。


    亦或者换种方式形容,之所以显得“水”,在于同时期没有对手能给维特尔压力,让夺冠过程失去了悬念。


    这点放在汉密尔顿身上同理。


    车确实占据着很重要的因素,可是同一辆“火星车”换个人开,真不一定能夺冠。


    就如同红牛赛车,世人皆以为车强,直到迈凯轮崛起,才明白原来是人强。


    就在霍纳跟纽维谈话的时候,赛道上陈向北已经冲过了终点线。


    各支车队P房监控屏幕上面,几乎实时出现了圈速。


    1分20秒766!


    “OH,中国新人速度这么快,来到了榜首位置。”


    “罗斯伯格慢了北0.2秒,梅奔车队押错宝了。”


    “测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罗斯伯格说不定根本没有推进。”


    “那同为新人的维珍车手迪格拉西,慢了车手北两秒多,再怎么没推都不至于慢这么多吧?”


    “果然能做到跳级不是没有理由。”


    由于很多车手还没有上赛道测试,维修站的工程师跟技师们比较清闲,见到这个成绩之后饶有兴趣讨论起来。


    新秀进入F1总是很容易吸引注意力,更何况还是一位来自于中国的新人!


    “布里亚托利经理,我圈速是多少?”


    “1分21秒766。”


    “什么?我这么慢?”


    听到花布这个回答,陈向北感到十分诧异。


    他好歹在加泰赛道进行过两千多公里的新秀试车,这里是除了铃鹿赛道之外,他实地驾驶最熟悉的F1赛道,还要超过英国总部基地旁边的银石赛道。


    虽然驾驶的赛车不同,但是车手对自己速度很敏感。


    陈向北特地注意过弯道速度跟直道维修,基本上全面超越了RA108,怎么可能还慢了一秒多?


    “经理,确定圈速没有出错?”


    “你是质疑我眼花吗?”


    “不是,我……”


    陈向北刚想要解释一句,布里亚托利就粗暴打断道:“北,别表现的跟个菜鸟一样,开的慢不要找客观理由,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话都说到这份上,哪怕陈向北满腔疑惑,再说下去确实就像是给自己找借口。


    他只能强忍住疑惑道:“下一圈我再试着PUSH,看能不能更快。”


    “很好,我等着你的表现。”


    说罢,布里亚托利切换了语音频道,朝着特鲁利下达指令道:“MAN,想不想知道北的圈速?”


    “说。”


    特鲁利回答十分冰冷简洁,他可不想跟花布废话。


    “1分20秒266。”


    什么?


    听到这个圈速,特鲁利也是大感意外。


    第一次试驾新款赛车的新秀,能跑出这种圈速?


    要知道全年加泰赛道的杆位成绩,也不过才1分19秒511。


    虽然去年加泰赛道天气状况很差,再加上动力回收系统不成熟,杆位圈速相比较历年慢了许多。


    但也不是陈向北带着“尾速钯”推一圈,就能接近的成绩。


    “真有这么快?”


    特鲁利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感到不太可信。


    “怎么,你不会跑不过中国新人吧?”


    布里亚托利嘲讽的语气,出现在了耳机里面。


    到了这一刻,特鲁利同样知道多说无益,问下去只会让意大利老流氓抓住机会恶心人。


    只是HRT车队P房的非雷诺车组成员,全部都目瞪口呆的望着布里亚托利,他测试前拱火就算了。


    实际汇报圈速了,还能这么玩假情报?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