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5章谈判崩盘,伐秦?伐齐?(三更已毕)

作者:皮卡丘梦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225章谈判崩盘,伐秦?伐齐?(三更已毕)李玑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儿子。


    李牧面色由讥讽渐渐变为肃然,变为惊骇。


    “除了生死大事,我实在想不到王上还有什么理由试探你这蠢货的忠心。”李玑平淡道:“哦,还有一种可能。”


    “什么?”李牧着急追问。


    他对父亲判断极为信任,不然也不可能只凭父亲一封书信,就在身心都抗拒回邯郸的情况下回邯郸。


    李玑收回视线,重新躺在摇椅上:


    “王上长了一个和你一样的犬脑袋。”


    李牧:“……”


    “礼我帮你备好了,这次使秦,带去看望你世父的后裔。其他人看不到都可以,但有个叫李信的小子,天天和秦太子一并练武,你必须见到,教他些兵法。”


    “为甚?我是赵将,和秦国大臣交往过密本就不对,还要教秦人兵法,这不是通敌卖国吗?”


    “滚。”


    “……唯。”


    这次出使又快又急,李牧回邯郸不到五日,就又踏上了行程。


    数日后,到秦国咸阳。


    秦王子楚在接待外使的章台宫接待了李牧。


    在秦国文臣武将的环伺下,李牧毫无惧色。


    他慷慨激昂,言辞激烈地陈述一番,大有你不放我国春平侯,我国就打过来的架势。


    秦王子楚还没表态,以四公为首的武将们不乐意了,一个个比李牧还要激烈。


    他们喊着天杀的、狗生的、婢养子、彼母之,要李牧赶紧滚回赵国打过来。


    他们这次要把身高没有高过车轮的赵小狗们也埋了!


    来之前,听老将廉颇面授机宜,讲解形势的李牧就不理解。


    你们秦国兵都在关中治水修渠,哪来的底气和我国打仗?


    不理解归不理解,李牧不怂。


    打就打!


    打不到那些骑马跑得比兔子还快的胡狗,还打不到你们这帮秦狗?


    着急回赵国攻秦的李牧没有一点见同族的心。


    父亲说李信必须见,其他人都可以不见。


    李牧就拍开陇西郡郡守李崇在咸阳的宅邸,指名道姓要见李信。


    李崇是文官,秦国李氏除了李信,走的也都是文官的路。


    虽然不悦,但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好说好笑地带李信来见李牧。


    少年李信来到李牧面前。


    李牧只看了李信一眼,就大手一挥,把父亲李玑原本给秦国李氏在咸阳全族置办的礼品全给了李信。


    少年李信一下子就对这个从赵国来的陌生叔父满是好感,想要认作假父。


    “你在兵法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吗?”这是李牧与李信说的第一句话,他严格执行父亲教导。


    旁边的李氏族人斗很是无语。


    这李牧是一点礼仪都没学过吗?真是丢人!


    李信不无语。


    少年人最烦的就是礼仪,将其认定为繁文缛节,对说话直来直去的赵国叔父更欢喜了。


    与秦太子政一同练武,按照武将培养的李信当即说出困惑的点。


    他说一个,李牧解一个。


    在少年看来难如登天的难题,对李牧来说比喝水还简单。


    李牧在军事上的天赋,是李玑唯一一个欣慰的点。


    不到一刻,李牧深入浅出,把李信疑难问题全都解决了。


    确认这个天赋一般般,有些蠢笨的小侄子真的没有问题后,李牧潇洒离去。


    归国!


    伐秦!


    李信站在两大车礼品前,看着相处不到两刻的李牧背影,眼中满是崇拜。


    李牧讲的,比给他授课的那些武将师者讲的好多了。数日后。


    一路快马加鞭,憋了一肚子火的李牧回到邯郸,先去找父亲李玑。


    父亲不在,出邯郸去踏春了。


    李牧找不到父亲,就进宫面王。


    在赵王丹面前,李牧愤慨不已,将秦国强势而无礼还骂人的情形说了一通。


    他一手臂残疾,抱不成拳。


    就重重一跺脚,低头,重重说道:


    “牧请伐秦!”


    赵王丹神色日常,好像被侮辱的君王不是他一样。


    望着一脸愤怒的李牧,他脸上有了三分笑意。


    李牧来之前,赵王丹的耳目就告诉赵王丹——李牧归府见父,李玑外出不在,李牧赶来见王。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李牧此时的表现,赵王丹极为满意。


    “君要如何伐秦啊?”赵王丹笑着说道。


    李牧早在回来之前就考虑好了,沉声道:


    “当合纵列国,共同伐秦!”


    “我国一国不行乎?”


    “若只是我国一国,最多只能攻到函谷关外。函谷关如同天堑,易守难攻,凭我国之力打不进去。若只是打到函谷关外……那不如不打,守不住。”


    赵王丹下令。


    召信平君廉颇、武襄君乐乘、宗室将领赵葱……共计一十六位赵将入宫议政——伐秦!


    半刻后,连李牧在内一十七位赵将达成一致。


    若是不能合纵列国,打进函谷关内,伐秦一事就没有议论必要了。


    就算占了秦国在函谷关外的所有土地。


    没有险关高隘,秦国若真是不顾治水硬抽兵力的话,守不住。


    秦国的函谷关太占便宜了。


    有函谷关在。


    秦军进可攻,退可守。


    赵军进不得,退不得。


    这场仗打下来,得到的利益远远小于付出的,在实物上是绝对不该打的。


    若非要打,那就是为了国家尊严开战,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就争一口气。


    赵王丹不争这口气,他本来也没想着伐秦。


    他只是借着接儿子赵谊的事,看看秦国的态度罢了。


    秦国从蔺仪那里得知了他赵王丹故意传递的重病将死情报,却只是扣留赵谊,而没有来犯意图。


    赵王丹由此断定,秦国是真的没有多余兵力了。


    那……赵王丹目光扫过群将:


    “当下时局,国不增强,便是衰弱。


    “我国休养生息两年,虽然兵力仍显不足,但若是再故步自封,就是等死!


    “发展,永远没有掠夺来的快!


    “李牧,寡人若攻伐,边郡你可稳得住?”


    李牧慨然应声:


    “雁门只有大捷,没有大败!”


    赵王丹叫了一声彩,指着桌案上的中原大舆图最东边的齐国:


    “魏、楚伐齐,齐节节败退,前段时间竟然还向我国求援。


    “齐国难道忘了,长平、邯郸,两战,皆坐视不管,任凭秦国来伐我之事吗?


    “诸君,伐齐如何?!”


    老将廉颇身为相邦,身为赵国第一将,一直着眼中原全局,沉声答道:


    “可以。


    “打得过,守得下。


    “攻齐难点不在齐,而在这!”


    老将一指,重重点在舆图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