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放晴,红日东升,照耀着银装素裹的世界。
去野司开会,不期而遇的大雪阻断了归程,一大早,栓子与总队司令员们,骑马返回师部。
昨天兴奋地没有睡着,此时,栓子依然满腹激动,恨不得一步跨到师部,与大家分享好消息。
又冷又饿,包围圈里的国军已是强弩之末,似乎一阵风就能推倒。司令员又通报说,天津已被攻克,北平城内三十万国军已上天无门,下地无路,很有希望能和平解放。也就是说,通过辽沈、平津、淮海三次大规模战役,解放军已取得战略决战胜利,接下来就要向全国进军。
但司令员告诫说,还需积极努力,任何骄傲情绪都要不得,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又过了三天,残雪尚未完全消融,野司下令发起总攻。红色信号弹亮起,栓子指挥部队,向国军发起攻击。当面国军早已毫无斗志,只是象征性抵抗一阵。随即,四个团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国军阵地。随后,便是到处抓俘虏,收缴武器弹药。
有些国军士兵,已经浑身无力,放下枪,第一件事就是向解放军战士要吃的。
看着国军士兵窘迫,栓子不由皱起眉头。他是在发愁,这么多俘虏,每人一张嘴,老冯压力又大了。
更多是欢欣鼓舞,国军精良如此装备,还有如此众多黄埔军校毕业,甚至去国外留学归来的将军,仍挡不住历史的滚滚车轮。
休整半个月,独立二师奉命南下。此后的战斗,也遇到过顽强抵抗,但仍可用摧枯拉朽四个字来形容。四月份打过长江,到了金秋十月,栓子骑在马上,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大海。
栓子还想继续向南进攻,还想继续领略南国风光,二师奉命原地驻守。一个月后,野司来了一道命令,全师回撤。
“撤回?”赵鹏举眨了眨眼。
“对,撤退。”郑辉荣重重点了点头。
他刚给野司打过电话,国军已败退台湾,剩下不过散兵游勇,而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必须向后撤退,不然,光是粮食问题,也会给当地百姓造成压力。
栓子说:“对,仗基本打完了,用不了这么些兵力了。再说,咱们战士在北方待习惯了,到这里一时水土不服,还不如回去,执行命令吧。”
赵大富仰脸,呵呵笑道:“你以为他不想回去?他想嫂子想的天天睡不着。”
赵鹏举推了赵大富一把:“去你的吧,就跟你不想媳妇一样。”
“哈哈——”赵鹏举的直言快语,让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赵大富、马义、贺飞也都已成家,媳妇也都在后方。这十个月时间,独立二师像一支锋利的箭矢,从淮河以北打到东南海疆,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也该想媳妇了。
入夜,栓子和郑辉荣坐在海边礁石上,抬头望着星空。天气晴朗的可爱,天上繁星点点,不远处的海边,轻柔的海风轻轻推动着潮头,在夜色中泛着朦胧的白色浪花。
仗终于打完了,栓子感到无比的轻松,也忽然间感到茫然失措。自从1939年参加游击队,十年了,他的生活状态要么是打仗,要么是准备打仗,现在忽然没有了目标,接下来自己都不知道能干些什么,除了回家守着山林,继续当猎户。
偏偏郑辉荣也在问这个问题:“往后你准备干什么?”
“回家种地,当猎虎。”栓子不假思索地说道。
郑辉荣禁不住笑了:“哈哈——”
“你笑啥?”栓子问。
郑辉荣忍住笑,说道:“动动脑子好不好?你好歹也是师长,而且还是首长眼里最厉害的师长之一,你以为你能放下部队,回家清闲?”
“如果再打仗,老子再回部队——”栓子闭上了嘴。他自己也知道,这么想太过简单。一点也不成熟。
部队不是菜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打仗也不那么轻松,带着部队说打就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千日是用来训练,用来养成,用来保持原来的战斗作风,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和统一。
栓子说:“那就服从命令吧,哪一天,部队不需要我了,我就退伍回家。”
郑辉荣点头:“我也这么想。”
“等返回新驻地,你和老冯都回老家看看。”栓子说。
“让老冯先回去吧。”郑辉荣脸上露出了愧疚,说:“抗战胜利,就该让老冯回家,这一晃又是三年。”
是挺对不住老冯。当时想让他回去,看看家里还有没有人,但当时局势时紧时松,老冯未能成行,直至后来国军全面进攻,老冯想回也回不去了。
三天后,部队开拔。步兵徒步,骑兵骑马,物资装在大车上,缴获的五辆汽车拖着缴获的五门榴弹炮,全事上万兵力,分成两路,向长江进发。过了江,又分批乘坐火车,继续向北。
盼望着,盼望着,他们终于回来了,风尘仆仆,带着满身的伤痕。方莹和柳青带着孩子,站在火车站台上,带着万分激动。
“他竟然还能活着回来。”柳青擦着眼泪。
方莹也想哭。赵鹏举打仗不要命,早已出了名。还好,他还活着,还能让自己的女儿看到活着的爸爸,但很多干部战士已经牺牲在遥远的地方,再也回不来了。
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呼哧呼哧喘息两声,停稳当了。战士们跳下车,开始集合。郑辉荣接到报告,说方莹和柳青来了,赶紧跑过去。
这只是二师先头部队,后面还有两列火车。栓子担心那些大炮,和老冯坐在最后面火车上。赵鹏举和赵大富则居中,跟随二团、三团一起行动。
听郑辉荣说过,柳青面带失望。方莹却大方地说:“没关系,看到你们回来,我们从心里高兴。”
“你俩现在工作安排好了吗?”郑辉荣问。
“都安排好了,柳青调到军区文工团,我在Z军医院当院长。”方莹说。
“那赵副师长还两地分居?”郑辉荣摇头说:“不行,等部队安定下来,我就去找领导,让柳青到咱们师工作。”
方莹笑道:“算啦,人家柳青在文工团挺好的,又能唱戏,又能唱歌,是台柱子了。”
“这是好事,大好事!”说着,郑辉荣竖起了大拇指。
部队刚到,很忙,方莹领着儿子,柳青带着女儿,离开了火车站。家已安顿好,就在部队驻地。接下来,两人满心期待,终于能过上正常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