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1章 若贪生怕死

作者:黛绿不是妃子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吕蒙建言之下,周瑜留凌统镇守后方,亲率大军驰援夷陵。


    夷陵城下,周瑜率兵大破曹军,使得曹军伤亡过半,只得趁夜遁逃。


    江东由于地理环境所致,部队中向来缺少战马。吕蒙预料曹军必然慌忙撤退,又心生一计。他在对方溃逃的半路上设置障碍,以木柴阻塞险径,致使曹军骑兵无法跨马顺利通过。


    曹军实在被逼无奈,只能丢掉马匹保命。江东兵则顺手收获战马数百余匹。


    周瑜更是身先士卒,率兵追击截杀。经此一役,江东兵士气大振,又拿下了稳固的夷陵一地作为桥头堡呼应江陵,终是打破了江陵之战数月以来僵持不下的困局,扭转了艰苦鏖战的局面。


    后几日周瑜休整兵马,考虑趁势直接渡江威逼江陵。


    与此同时,周瑜收到孙权来信。信中,孙权既关切江陵战事,亦有所嘱托。


    孙权作为年轻主公,一向视周瑜如兄长,敬重有加,对其建言多有听从,甚少提出要求。此次孙权在信中叮嘱周瑜,切不可一味强攻。


    周瑜手持书信,一时难以领会:“上阵御敌,若不经浴血奋战、拼死相搏,又怎能轻易取胜?” 主公孙权也是打仗之人,如何不懂这道理?


    而与信一同送达的,还有镇江老辕所着之书《周郎》。


    平日里,无论是在京口还是军中,周瑜绝不会主动翻阅镇江老辕的书籍,即便此前其所着之《死对头们》书颇为精彩,令周瑜对镇江老辕的才学刮目相看。


    “主公此举是何意?”


    周瑜手托这本以 “周郎” 为名的书,心中疑惑。他身为带兵打仗的将领,主公孙权却送来一本闲书,难不成是想让他睡前消遣翻阅?


    再说,他可不是吕蒙,还需孙权督促提点看书学习。周瑜当时家境颇好,幼年时得过极好的文化教育。


    然而,周瑜心中自有忠诚。当年自跟随孙策麾下,周瑜便决心为这位挚友忠心效力、奋战一生。即便孙策故去,将年少的孙权托付于他,周瑜亦从此将一腔忠诚尽数奉献给孙权。


    周瑜之于孙权,之于江东政权,早已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任务,不仅是统领江东水兵,辅佐孙权西征黄祖,充当先锋;也不止是在赤壁之战中,将曹操拒于长江北岸。


    在周瑜心中,对江东未来的版图有着清晰构想。


    鲁肃身为谋略家,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江东未来的规划蓝图。


    而周瑜作为实干家,则需带领麾下将士,一城一郡、逐步拓展,乃至图谋一州之地。


    如今荆州局势微妙,曹操刚败,正是良机。若周瑜此时不趁机攻克江陵,将南郡纳入江东版图,更待何时?


    “单说刘备与诸葛亮等人。曹操刚败退时,刘备曾与我军一同追击曹军。可双方于江陵苦战数月,局势不明朗之际,刘备已从此战事中脱身。”


    彼时,刘备向许都朝廷上表,奏请册封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牧。父死子继,刘琦确是荆州牧的合适人选,刘备这一招巧妙至极,赢得荆州士人赞誉。


    周瑜一直视刘备势力为江东的巨大威胁,如今刘备势力渐成气候,周瑜更觉必须拿下南郡,否则江东将在荆州失去话语权。


    那刘备依诸葛亮之计,不再与周瑜在江陵僵持。


    诸葛亮向刘备进言:“曹操已被我们击退,若此刻深陷江陵之战,即便打下南郡,难道要与周瑜平分?”


    这显然不切实际。况且江陵有曹仁镇守,曹仁足智多谋、勇猛善战且经验丰富,极难对付。于是,刘备与诸葛亮转而将目光投向荆南四郡。


    刘备率刘琦军队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地望风归降。


    诸葛亮计策再次成功,刘备予以肯定,任命其为军师中郎将,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配赋税,充实军资。


    眼下荆州的局势便是如此令人头疼,周瑜能不血拼一场?


    尽管如此,周瑜素来敬重孙权。孙权的交代,他必定遵守。当夜,周瑜便翻开了《周郎》。


    书中主角名为周瑾,字子瑜。


    “这镇江老辕,写了曹操,又写刘备,如今竟来写我?” 周瑜见此人物名字,直接秒懂,简直好气又好笑。


    “我哪有闲情看这老头子写的书。”


    周瑜本能要合上书扔到一旁,可心中终究好奇,这八十岁的老者会如何描绘自己?


    周瑜分明记得在镇江老辕笔下,曹操雄才大略,却因遇上劲敌,不得不收敛雄心;刘备屡败屡战,心怀仁慈又爱哭,却始终坚信能成就霸业;而孙权,更是被刻画成英武霸气的男主角。


    “老辕既是主公的忘年之交,自然会凸显主公高大睿智、英明决断的形象。”


    周瑜终究还是认真读起了这本书。书中的周郎,儒雅大气、英勇善战,既有卓越的军事谋略,又有深沉的城府。


    “哼!老辕所言不虚。”


    这时周瑜脸上显出笑容,首次对镇江老辕给予正面评价。


    “这老辕,若一开始就写此类书籍,而非在夫人小姐的圈子里谋利,倒也值得我钦佩。”


    经此,周瑜在心中重新审视这位镇江老辕。


    当读到书中周郎因多年征战,身上伤痕累累,甚至因救治不及时染病,年仅三十几岁便英年早逝,留下娇妻桥夫人,在漫长岁月中独自抚养儿女、支撑家庭时,周瑜并未像曹操那般怒火攻心。


    周瑜轻轻合上书本,默然道:“主公是因此担忧我吗?”


    然后,周瑜神色坦然平静,将孙权的信与所赠之书妥善收起。


    “男儿当带吴钩,马革裹尸还。若贪生怕死,我便不会踏上这战场。”


    周瑜目标明确,他领会了孙权的关心,也明白镇江老辕书中的劝诫。


    但此刻,江陵城必取,曹仁必逐。


    周瑜再次整顿集结数万兵马。所谓妻儿老小,周瑜如何不想不念,他如何不知他乃是家中支柱,乃是爱妻小乔一辈子的擎天支柱。


    而他周瑜,更是这江东的中流砥柱。无国哪有家?先公后私,保国也是为了爱家。周瑜相信,小乔一定体谅明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