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9章 布局(中)

作者:三月流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从马日磾处出来,张新又去了蔡邕府上辞行。


    见到张新,蔡邕十分高兴。


    “子清此去青州,当恪尽职守,为陛下分忧才是。”


    前段时间,张新和何进斗的太凶了,让他整日里都提心吊胆的。


    有心帮忙,但和他关系好的那些大臣,也没几个有实权。


    有实权的单飏、张驯等人已经病逝,卢植又不爽张新。


    他一个闲出屁来的光禄大夫,实在是帮不上什么忙。


    现在张新出镇地方,无需再与何进对抗,让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在他看来,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客套完,两人落座。


    张新面色郑重,开口道:“老师,你可信我?”


    “子清此言何意?”蔡邕一楞,“你我师徒一心,我又岂会不信你?”


    在蔡邕的视角里,张新天赋奇高,能力出众,又爱民如子,恪守孝道。


    白波黄巾起义时,蔡琰陷在平阳,也是张新帮忙捞出来的。


    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弟子。


    想到这里,蔡邕不由得有些感激刘宏。


    若非刘宏强行征辟,他又岂能收到这么好的弟子?


    张新起身,走到门外转了一圈,屏退家仆婢女等人,并让典韦守在门外。


    蔡邕见他如此小心,心中不由疑惑。


    张新走到蔡邕身侧坐下。


    “老师若是信我,待我走后,你可向陛下辞官。”


    在原本的历史上,雒阳之乱时,蔡邕还在外面避祸。


    现在因为张新的缘故,他被赦免了罪责,还入朝做了光禄大夫。


    张新可不敢赌,蔡邕会不会在雒阳之乱时出事。


    老头对他挺好的。


    万一出事,追悔莫及。


    “辞官?”


    蔡邕疑惑道:“为何辞官?”


    “老师可是舍不得这光禄大夫之位?”张新问道。


    “非是我贪恋官位。”蔡邕摇摇头,“只是子清骤然叫我辞官,总得有个缘由吧?”


    任谁做官做的好好的,突然来个人叫你辞官,还不说明原因,都会犹豫。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弟子。


    “其中具体缘由,弟子不便细说。”


    张新面色严肃,“老师只需知道,现在的雒阳无比凶险,若是再待下去,恐有性命之危。”


    蔡邕不比赵云。


    赵云人微言轻,就算去说,也没人信。


    况且以他的性格,张新托言猜测,他也不会去到处乱说。


    蔡邕就不一样了。


    张新若敢告诉他,哪怕只是猜测,他也敢立马进宫,闹的人尽皆知。


    蔡邕看着张新面色,沉思了一会。


    “好,我答应子清便是。”


    蔡邕觉得,自己的这个弟子,与何进斗了那么久,政治方面估计早已超越他了。


    既然他如此郑重的要自己辞官,那就辞吧。


    反正又饿不死。


    蔡邕虽然是个老学究,目前膝下也只有一个女儿,看似势单力孤。


    实际上陈留蔡氏也是当地大族,他辞官回乡,日子过得不会差的。


    张新松了一口气。


    蔡邕又问:“只是我要以什么缘由辞官?若是寻常缘由,恐怕陛下不会答应。”


    刘宏素来喜爱蔡邕才学,不准辞官的可能性很大。


    张新想了想,道:“老师不如以修葺祖坟为由,百善孝为先,想来陛下不会不准。”


    接着,张新又补充道:“若陛下还是不准辞官,老师可言请一年假,只要过了一年,想必就无虞了。”


    “好。”蔡邕点点头,“我什么时候辞官?”


    “可等年后祭祖之时。”


    从蔡邕家出来,张新马不停蹄,进宫去向刘宏辞行。


    刘宏好好的勉励了他一番,让他尽快平定青州,回来继续做上军校尉。


    张新看着刘宏,一时间视线有些模糊。


    大舅哥对他挺好的。


    若是他能活的久一点,自己就这样做个汉室忠臣,似乎也不错。


    刘宏见他如此,不由笑道:“你哭什么?日后又不是见不到了。”


    “行了,莫要做此小儿女姿态,快去吧,朕在雒阳等你回来。”


    “唯。”


    张新含泪,真心实意的下拜。


    回到家中,张平已经被刘宏放了回来。


    张新好好的与家人团聚了一番,逗逗孩子,亲亲媳妇儿,当然也没忘了木大木大。


    次日,张新扶着腰来到太尉府。


    马日磾苦着脸迎了上来。


    “君侯,公熙那边只肯给一千套。”


    公熙,是袁滂的字。


    “辛苦翁叔公了。”张新笑道。


    一千套就一千套吧,总比没有强。


    反正他出任青州牧,朝廷本就无需提供军需。


    袁滂能给一千套铠甲兵器,已经很给面子了。


    “得写借条。”马日磾补充道。


    张新哽住。


    “行,我去给他写。”


    张新到执金吾的官署见了袁滂,写下借条之后,拿着袁滂批的条子,来到了位于雒阳东北的武库。


    一千套铠甲兵器装车,直接从北边的谷门运到城外。


    三百名黄巾旧部以及荀攸等人,带着州牧车仗等物,早已等候多时。


    移交了兵甲车后,张新率军直接向北而行,由孟津渡过河,抵达河内郡。


    随后张新暂时停驻河阳,等待诸将召集军队,顺便派人到各县去采买粮草。


    从河内到青州,大概需要一个多月。


    三千余人,耗粮大约在五千石左右。


    按照雒阳附近五十钱的粮价来算,大概也就二十五万钱。


    以张新现在的身家,这点钱完全没有压力。


    别的不说,单是征白波黄巾回来,刘宏给的赏赐就有百万钱。


    “我的治所该设在哪呢......”


    大帐中,张新铺开青州舆图,低头沉思。


    青州有四国二郡,分别是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平原郡和东莱郡。


    这六个郡国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有个三百多万,接近四百万左右。


    其中平原郡的人口最多,有百余万,这次的青州黄巾,也是平原郡闹的最凶。


    青州刺史的治所,通常设在齐国的临淄。


    但这一次,张新决定设在平原。


    因为青州西部的泰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唯一的大型山脉。


    它既拱卫了青州的地理安全,却也限制了出兵的路线。


    若是照旧将治所设在临淄,日后讨董之时,张新要么从北边的平原郡出兵,要么就得从徐州的琅琊国绕道了。


    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开始就将州治设在平原,省的日后麻烦。


    “若是从平原出兵......”


    张新脑中回想起雒阳附近的地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