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章 岁举孝廉

作者:三月流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张新提笔写了封信给顾雍,命他将那些大户全部处斩,再给管见一条小船,让他去召集旧部。


    管见去后没多久,太史慈就来了。


    张新大喜出迎。


    太史慈今年二十一岁,身长七尺七寸,大概一米七七左右。


    历史上记载他美须髯,猿臂善射,是个神箭手。


    现在的太史慈还年轻,远算不上美须髯。


    但一脸络腮胡已经初见端倪。


    太史慈原来在本郡担任奏曹史,负责郡府给朝廷上书那一块。


    今年年初,东莱太守与青州刺史有纠纷,是非曲直不好判断,而朝廷判决这种案件,一般情况下会偏袒先把奏表送来的那一方。


    青州刺史的奏表先送了出去,东莱太守害怕落后不利,于是便在郡府中询问有谁可以作为使者,最终选了太史慈。


    太史慈领命后,日夜兼程,赶在州吏之前来到雒阳,在宫门外把人截住。


    找到州吏后,太史慈问他:“你也是来上奏的吗?”


    州吏说:“是。”


    太史慈又问他:“你的奏表何在?”


    州吏说:“在车上。”


    太史慈说:“你确定你的奏表没有错误吗?能不能拿来给我看一下。”


    州吏不知他是东莱太守派来的人,还以为是京城的官员,于是将奏表拿给他看。


    太史慈早就怀揣短刀,做好准备,一拿过奏表就将其毁坏了。


    州吏大呼,但太史慈却对他说道:“我毁坏奏表固然有罪,但你如果不把奏表拿给我看,我也毁坏不了,所以你也有罪!”


    在太史慈的一番忽悠下,州吏心惧,和他一起出雒阳逃跑了。


    结果太史慈装模作样的在城外绕了一圈,又回到雒阳,将东莱太守的奏章上奏给了朝廷。


    等到青州刺史得知消息,再派人来朝廷上奏时,有关部门已经结案,不再听他辩白了。


    太史慈由此知名州郡。


    不过他虽扬了名,却也得罪了刺史,因为害怕报复,便从东莱乘船出海,来到辽东避祸。


    汉末时期,民间早有海船联通辽东,航线大概是从后世的烟台出发,经过列岛群岛,抵达大连旅顺。


    包括后来的管宁避祸辽东,也是走的这条航线。


    旅顺那一块,现在归属辽东郡沓氏县管辖,张新派人去找太史慈,也是去的那边。


    “你便是毁表护主的太史子义?”张新看着他笑道。


    “区区薄名,不曾想竟能入得君侯之耳。”


    太史慈一笑,躬身行礼道:“东莱太史慈,拜见武乡侯。”


    这便是大破鲜卑的武乡侯么?


    太史慈看着张新,眼中有着一丝好奇。


    年初六十名鲜卑大人进京请罪,声势浩大,现在都过去半年了,他自然早已得知消息。


    当时他还感叹,大丈夫当如武乡侯,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对张新万分钦佩,恨不能与之相见。


    结果没想到,他才刚到沓氏没几天,就被张新的郡吏给找到了。


    客套完毕,张新将人请进正堂,分宾主坐好。


    太史慈开口问道:“敢问君侯麾下可是有一支船队?”


    “子义因何有此一问?”张新一愣。


    太史慈的智商有这么高吗?


    才刚到渔阳,屁股还没坐热,就能猜到我请他来统领水军?


    不应该啊......卧槽!这货该不会也是穿越的吧?


    正在张新胡思乱想时,太史慈说道:“慈毁表护主,距今不过两月时间,渔阳距青州足有数千里之遥。”


    “若非君侯有一支船队连通青州,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获悉慈所为之事,还能获悉慈出海避祸,派人到沓氏来寻?”


    原来是这样。


    张新恍然。


    这波太史慈是属于歪打正着了。


    “子义敏锐。”


    张新也不废话,便将自己想让太史慈统领水军的事情说了一下。


    太史慈闻言为难道:“慈虽自幼在海边长大,颇熟水性,然水军与水性不可混为一谈,怕负了君侯所托。”


    张新将北海贼的事情说了一下,鼓励道:“渔阳水军皆是久经风浪之人,子义若有不懂之处,可以去问管见。”


    “守泉州令顾雍乃是江东人,亦熟悉水军,我也会令他辅佐于你,子义可试统之。”


    太史慈没想到张新把一切都给他准备好了,心中十分感动,连忙大礼参拜。


    “既如此,慈愿为君侯效死!”


    张新大喜,当即征辟太史慈为横江从事,安排礼贤下士三件套。


    又过了几日,管见带着人回来了。


    张新从这些海贼中选出八百精壮编成水军,余者登记造册,丢去新城让张牛角带着屯田。


    随后又从黄巾旧部中找了两百个会水的,安插进去控制军队,凑够一千人。


    最后,张新任命太史慈为主将,管见为副将,顾雍为监军,就在泉州训练水军。


    这支水军,自然不可能以郡府的名义成军,因此张新把他挂在鲜于氏的名下,当做是水上护卫队。


    鲜于辅欣然同意。


    因为,张新准备给他举孝廉了。


    去年他这个渔阳太守的前面有个领字,没有举孝廉的权力,但今年可以了。


    郡国岁举孝廉,凡口满二十万以上者,岁举一人。


    渔阳如今的人口大概五十多万,不到六十万,因此张新可以举两个孝廉。


    自他来渔阳后,治郡之事多赖鲜于氏,去年击鲜卑之时,鲜于银守城亦有功,该给鲜于氏一个孝廉。


    于是张新询问他们,今年的这个孝廉,你们两兄弟谁要?


    二人一番商讨过后,决定给鲜于辅。


    另外一个孝廉的名额,张新打算给陈松。


    当初他入渔阳,郡府吏员大多逃走,只有陈松心念百姓,怕误了春耕,没有走。


    这样的好官,该给他一个孝廉。


    汉时举孝廉,不是把名字报上去就完事的,朝廷还会组织一场考核。


    若是被举之人不能通过,不仅这个孝廉身份会被取消,就连举主也会受到牵连。


    鲜于辅久任功曹,自不必说。


    陈松的才学不算上佳,但也达到了及格线,问题不大。


    张新决定暂时不说,到时候给陈松一个惊喜。


    随着秋收临近,来郡府拜访张新的本地大族也越来越多。


    他们都想为自家子弟求一个孝廉。


    不过张新的心中早有人选,自然一一婉拒。


    正在张新准备公布孝廉人选之时,郡吏来报。


    张举来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