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0章 昭姬,为父给你看个大宝贝!

作者:三月流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次巡县从三月底出发,直到五月初才回到郡府,耗时一个多月。


    郡吏们步行跟随,十分辛苦。


    张新给他们都放了几天假,又发了一些辛苦费,让他们休息去了。


    郡吏们感恩戴德。


    随后张新从蔡邕手中接过政务,开始忙碌起来。


    他先是核算了一下郡府的财政,发现在扣除郡吏俸禄、水军组建、士卒军饷等一应开支后,还足够向朝廷缴纳今年的赋税。


    再算上商队的持续盈利,用到明年秋收一点问题没有。


    于是张新大手一挥,下令免除渔阳一年赋税,与民休息。


    既然要普及教育,就得让百姓的手里有钱。


    没钱怎么读书?


    百姓们接到通知,对张新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接着张新又把甄南叫了过来,让他从本地招募一些百姓到商队中做工,创造就业。


    如今春耕已过,已经没有那么忙碌了。


    男子出来做工,家里的田地还有女子打理,误不了事。


    正巧此时造纸厂已经扩建完毕,第一批新纸已经出货,商队正缺人手。


    甄南欣然同意。


    随后张新便宅在郡府中,除了日常的政务以外,就是和蔡邕一起编写教材。


    汉时的教育制度,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


    依照汉制,乡有小学,童子八岁入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六甲,指的是天干地支计算时日的方法,五方就是语文,书计就是数学。


    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就是人伦之礼,让童子明白长幼有序。


    小学又叫乡学,一般由乡里的三老负责。


    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小学里教的,主要就是《孝经》这类导人向善的东西,还有基础的算术,计算时间。


    一般来说,小学在秋收后开课,除去适龄童子以外,没有服徭役的成年男子,也要过来听课。


    这就是为何汉人十分注重忠孝仁义的原因。


    年复一年的洗脑,很难不注重。


    在小学之后,便是庠(xiang)序。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


    小学里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庠序中去学习。


    庠序,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初中,一般设在各县之中。


    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


    少学就相当于高中了,一般一郡之中只有一所。


    渔阳也有,就在渔阳县中。


    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各地的郡守国相,每年都要向天子推荐优秀的学生,到雒阳的大学中学习,这个行为叫做造士,也就是培养合适的士人。


    如果其中有优秀的人,朝廷还会考核他们的射术,依照考核成绩来赐予不同的爵位。


    这是一套完整的,从民间底层选拔人才到中央的教育机制。


    但除了小学是免费教育以外,从庠序到少学,都是要花钱的。


    很少有百姓能够负担的起。


    所以张新才费尽心思,藏富于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张新面前铺着一张大大的新纸,奋笔疾书。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由梁武帝下令编纂,周兴嗣成文的一篇奇文。


    全文整整一千个字,没有一个字重复,脉络清晰,语言简练,还有各种知识,在后世收获了无数名人大家的赞誉。


    用它来搞基础教育,再合适不过。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好爵......”


    张新放下笔,疯狂挠头。


    “妈的,记不清了。”


    这玩意是他小时候背的,都三十多年了,还能想起来一半,已经算不错了。


    张新又想了好一会儿,实在是记不起来,便拿着这还能记得的五百多字,跑去找了蔡邕。


    蔡邕正在家中,手中拿着一本《基础数学》,看得津津有味。


    不用说,这本书也是出自张新之手。


    除去基础的数字替换、计算方法以外,张新还引入了一些基础的几何、方程之类的东西。


    当然了,其中的xyz这些东西,都被他替换成了甲乙丙。


    基础数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东西,用于替换小学的书计教材。


    下册则是几何、方程之类的东西,用于庠序之中。


    蔡邕手中拿着的,正是下册。


    察觉有人来到,蔡邕抬起头,见是张新,指着书上的一处地方笑道:“子清来的正好,来来来,快来给我讲讲,这个方程是怎么个回事?”


    张新凑过去一看,巴拉巴拉。


    “原来如此。”蔡邕赞道:“未曾想子清如此擅长数术,竟能编纂出如此简单易懂的数书。”


    “蔡师谬赞了。”张新谦虚一笑,将手中的千字文递了过去,“劳烦蔡师帮我看看这个。”


    “哦?子清竟然开始写文章了?”


    蔡邕有些意外的接过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嗯,气势不错。”


    蔡邕点点头,继续阅读。


    平仄合韵,内容不错,但辞藻一般,不够华丽,不太符合现在的文风。


    随即蔡邕又感觉有点怪怪的,回头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猛然瞪大了眼睛。


    这五百余字,竟没有一字是重复的!


    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这就很厉害了呀!


    “这是你写的?”


    蔡邕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撼。


    “对!”张新理直气壮,“蔡师以为,以此文章而教幼童,可否?”


    蔡邕又看了一遍。


    “可!”


    “只不过,这篇文章似乎尚未写完......咦?这些东西是什么?”


    蔡邕这才发现,文章上还有着一些逗号和句号。


    难怪刚才阅读的时候,总感觉四字一句,朗朗上口。


    “这叫标点符号。”张新解释了一下,“幼童刚刚开智,我便想着用这些符号,来降低一些阅读文章的难度。”


    “只不过我才学有限,实在编不下去了,便来请蔡师帮忙。”


    蔡邕惊为天人。


    “子清大才,子清大才.......”


    蔡邕最擅长的就是搞教育,一眼就看出了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辅助断句,不仅能大大降低阅读时耗费的心力,还能使文章的意思不被曲解。


    他之前在东观修了那么多年书,为的不就是这个么?


    若是早有标点符号......


    比起千字文,蔡邕更看重的还是标点符号。


    “不知子清此文欲编多少字?”蔡邕问道。


    “千字即可。”张新道:“日常用字不过千余,千字之文足够百姓日常使用了。”


    “行!这事便交与我来!”蔡邕点点头。


    “那就劳烦蔡师了。”张新行了一礼,又去忙其他的事了。


    待张新离去后,蔡邕瞬间蹦了起来。


    “昭姬!昭姬!快出来,为父给你看个大宝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