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章 太后派人请陈逸风回京

作者:大雪之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而此时的紫禁城内,坤宁宫中一片肃静。


    同治皇帝坐立不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母后,这可是民变啊!若是处置不当,恐怕...”


    慈禧太后正在用膳,听到儿子的话,她放下银筷,淡淡一笑:“皇儿,你是天子,要学会看清大局。望海这点小事,与长毛之乱、西洋列强相比,不值一提。”


    “可是...”同治欲言又止。


    慈禧示意宫女退下,这才缓缓开口:“皇儿,你可知道为何大清能统治这偌大的江山两百余年?”


    同治摇摇头。


    慈禧轻抚着儿子的头,娓娓道来:“天下大势,说到底就是三股势力的较量。我们皇族八旗,儒生清流,还有地方督抚。只要平衡得当,天下就太平。”


    “那洋人和陈逸风呢?”同治追问道,眼中闪过一丝困惑。


    慈禧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空,仿佛在预示着什么。


    “千古以来最剧烈的时代变革,或许只能靠三千年未见之奇才来应对了。”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千钧。


    就在母子二人说话间,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太监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太后,不好了!天津那边又出事了!”


    慈禧的眉头微微一皱:“何事?”


    “据说是...据说是有人在码头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死者是个洋人!”


    同治“腾”地站起身:“什么?!”


    慈禧却依旧神色平静,只是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去请裕王来。”


    夜色渐深,紫禁城内灯火通明。各个衙门的大臣们连夜进宫,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焦头烂额。


    而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关于望海惨案和洋人命案的传言愈演愈烈。有人说这是天谴,有人说这是妖术,更有人说这是列强的阴谋。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各种版本的故事,听众们时而惊呼,时而叹息。


    一个穿着褪色长衫的老者摇头晃脑:“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这般诡异的事。依我看,这其中定有蹊跷。”


    “嗨,您老就别瞎操心了。”旁边的小贩笑道,“朝廷自有高人,咱们这些平头百姓,管那么多作甚?”


    这片天下,已经不是从前的天下了。


    陈逸风正懒散地靠在望海码头的一处茶楼里,手中把玩着一只青花瓷杯。他望着港口来来往往的洋船,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不远处,几个穿着西装的洋人正热切地与本地商人讨价还价。


    “这位老爷,这茶是刚到的龙井,要不要再来一壶?”小二谄媚地凑上前。


    陈逸风轻轻摆了摆手,目光依旧停留在那群洋人身上。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震得窗棂微微作响。


    就在前些日子,他在《域外见闻》中写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八个字。这句本该出自李鸿章之口的话,被他提前说出,在文人圈子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狂妄!”


    “不知天高地厚!”


    “大清国威何其昌盛,何来变局之说?”


    朝中那些人的反应,让陈逸风忍不住发笑。他们哪里知道,这话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茶楼二楼,一位身着绸缎长袍的中年文士正背对着他坐着,忽然开口:“陈大人,可是在想朝中那些事?”


    “哦?吴大人也来望海避暑?”陈逸风不动声色地回应。


    吴文珠转过身来,面带忧色:“陛下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太后......唉......”


    陈逸风眼底闪过一丝讥诮。慈禧,这个老谋深算的女人,怕是也被眼前的局势弄得焦头烂额吧。


    “太后派我来寻你,”吴文珠压低声音,“想请你回京教导皇上些洋务知识。”


    陈逸风轻轻摇晃着茶杯,茶水激起细微的涟漪:“为何不找议政衙门的那些大人?”


    “你知道的,他们......”吴文珠欲言又止。


    是啊,那些人,连最基本的文化差异都搞不明白,还谈什么洋务。


    陈逸风站起身,走到窗边。港口上,一艘英国商船正在卸货。船上的水手们操着听不懂的洋话,忙碌地搬运着货物。


    “这些洋人,”他轻声道,“要的不过是通商罢了。”


    “可朝廷觉得,广州十三行已是天大的恩赐。”吴文珠苦笑。


    陈逸风转身看向吴文珠:“大清的官场向来是人精云集,可这些本事,在洋人面前全派不上用场。”


    “就连太后......”


    “就连太后也拿不定主意。”陈逸风接过话头,“她再聪明,对洋务也是一窍不通。”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码头上的华商与洋人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动起手来。


    “你看,”陈逸风指着窗外,“这就是现状。互不理解,互不信任。”


    吴文珠沉默良久,终于说道:“所以太后才想请你回京。”


    陈逸风没有立即回答。


    “全清国上下,也就你最懂洋务了。”吴文珠又补充道。


    陈逸风转过身,目光灼灼:“告诉太后,我现在不能回京。”


    “为何?”


    “时机未到。”他淡淡道,“况且,朝中那些人,真能容得下我吗?”


    吴文珠神情一滞。确实,那些老顽固们,一听到洋务就像吃了黄连般难受。就连议政衙门的大臣们,也不过是在应付了事。


    “可是......”


    “不必多说,”陈逸风打断道,“我自有打算。”


    夜色渐浓,茶楼里的客人渐渐散去。陈逸风依旧站在窗边,望着港口的方向。远处传来隐约的号角声,那是洋船起航的信号。


    他知道,慈禧这个女人玩弄权术的本事确实了得,可在这新的时代浪潮面前,她的那些手段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几千年的显学,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官服的年轻人匆匆跑上楼来。


    “陈先生!”那人气喘吁吁地说,“北京......北京出事了!”


    陈逸风眉头一皱:“何事?”


    “议政衙门的张大人,被洋人......”


    话未说完,陈逸风已经快步向楼下走去。这个腐朽的帝国,终究要为它的傲慢付出代价。


    离开茶楼时,他回头看了一眼。二楼的灯火依旧明亮,却照不亮这个帝国即将面临的黑暗。


    港口的方向,又一艘洋船鸣笛起航。轰鸣声中,仿佛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正如他在《域外见闻》中所写的那样——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只是这变局之下,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


    天空中飘起了细雨,打湿了陈逸风的衣襟。他撑起伞,向着自己的住处走去。身后,茶楼的灯火在雨中摇曳,就像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在风雨中飘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