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五章:博陵崔氏,壮士断腕天下知!

作者:江东一枝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太子殿下。”


    “末将...”


    东宫右卫率张思政满头大汗,有些精疲力尽。


    “先别急着走,孤还有一件事要你去办。”


    然而,李承乾没有遂了他的意,吩咐道:“陛下有诏,东宫左右卫率增至八百人。”


    “孤命你亲自去招,不要良家子,只要十六岁以上的乞儿。”


    “切记,孤要的是从小孤苦伶仃,与野狗抢食的那些人。”


    “是。”


    张思政面色一肃,郑重点头。


    “好,去吧。”


    拂了拂手,李承乾示意道。


    “末将告退。”


    张思政如释重负,匆匆离开了明德殿。


    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李承乾眼眸中露出了莫名的神色,良家子指的是出身清白人家的子女,若他是皇帝,必然会优先选用良家子为军,昔日汉武帝编练羽林军不外如是。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良家子参军入伍,自然能够为了国家、皇帝,血染疆场而不悔。


    可李承乾只是太子,他做不到让良家子放着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不去效忠,反而效忠他这个半君。


    相反,那些从小无人养育的乞儿,为了一口吃的不惜跟野狗抢食,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无非是吃饱穿暖,这个时候,东宫向他们伸出援手,必定悔让他们铭记于心。


    确切来说,李承乾招募的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充当东宫卫士,而是按照死士的标准来招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跟着他造反,因为跟着他,就相当于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


    .............


    不同于东宫的平静,远在深州,安平县。


    滹沱河从五台山北麓发源,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北边还有潴龙河蜿蜒而过,灌溉冲刷出了肥沃的平原,开垦出来一块块良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是天下第一高门:博陵崔氏的发源地,更是博陵崔氏八房的祖地。


    一片青砖白瓦的建筑矗立在滹沱河畔,绿柳依依,青桑沁翠,崔氏族人的宅院簇拥着一座占地上百亩的宗祠,那便是博陵崔氏的根。


    宗祠内人头攒动,博陵崔氏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安平房、卫州房的人都汇聚到了这里。


    “诸位。”


    “祸是安平房闯的,崔仁师出自安平房,崔季舒同样出自安平房。”


    “我等各房兢兢业业,宿不能寐,到头来还是被牵连了。”


    “这像话吗?”


    卫州房主事崔灵均义愤填膺的质问道。


    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高门,这不假,只是这荣光没有均分至八房。


    公认源祖为鲁国卿大夫崔明的十六世孙崔仲牟,其中,安平房是东汉西河太守崔钧十世孙崔昂的后裔,汉灵帝时期有崔烈官至太尉,崔烈之子崔州平与诸葛亮是好友。


    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源于前燕秘书监崔懿的子嗣,分为六房,后裔繁盛。


    二房尤其显赫,许多家族成员在宇文氏手下任官,不但多位被赐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儿被皇室收养而封为公主者,高士廉主编的《氏族志》本以第二房崔氏的崔民干为第一等,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干预下被降为第三等。


    卫州房早早的迁至卫州,与其它七房本就没多大往来,房中本就人丁不旺,唯一的杰出者官至刺史,平白被安平房拖累,丢了官职,在卫州人人喊打,这叫什么事啊。


    不单单是他们,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同样憋了一肚子火,博陵崔氏经此一遭,至少有上百人丢掉了官职,族人行走各地,无不是遭到摈弃唾骂。


    “现在耍锅是不是有点晚了?”


    “当初我安平房投入魏王李泰门下,这可是你们都同意的事情。”


    “结果呢,一出事,一个两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行,你们要这么弄是吧,明日,我安平房便上书请罪,将此事闹得人尽皆知。”


    安平房主事崔礼冷冷道。


    “子慎。”


    作为博陵崔氏最为年长的族老,白发垂髫的崔伯庸忍不住唤了声。


    博陵崔氏为天下第一高门,真要是安平房上书请罪,那全天下的门阀世家还不得把他们当做笑柄。


    “庸太爷。”


    “不是我说胡话,而是你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我安平房最杰出的子嗣如今发配崖州,大半子嗣不允入官府。”


    “这是我们安平房的错吗?”


    环视众人,安平房主事崔礼胸中怒火澎湃。


    崔季舒的后代在安平房占了三分之一,崔仁师更是安平房的希望,一遭全没了,安平房还要受到其它各房的指责,是可忍,孰不可忍。


    “庸太爷。”


    “安平房插手储位之争,本没有事。”


    “偏偏崔仁师以下作手段中伤太子,以至于引得陛下勃然大怒。”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这大唐天下,博陵崔氏要是不参与进去,恐怕要不了多少年就会沦为末流。”


    大房主事崔珵有板有眼的开口。


    “珵大兄所言极是。”


    “莫不是为了安平房,就不要博陵崔氏数百年的经营所得了?”


    二房主事崔明兮面色恬淡道。


    “是极。”


    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主事随之附和道。


    很明显,各房现在都急于同安平房切割,以免殃及池鱼。


    “你们...”


    满脸皱纹的崔伯庸都不免被激起了郁气,博陵崔氏什么时候变得这般唯利是图了。


    “庸太爷。”


    “您老现在还看不明白吗?”


    “他们这是有备而来,说吧,想要我们安平房怎么做,去长安磕头谢罪,还是阖府上下一起赴死?”


    安平房主事崔礼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道。


    “子慎贤弟多虑了。”


    “如今,安平房受陛下猜忌,再无转圜之机。”


    “崔仁师被发配崖州,我想安平房应该也不愿意看着最杰出的子嗣就这么白白被消耗。”


    大房主事崔珵止住了话茬。


    “我们愿意推安平房一把,上位崖州刺史。”


    二房主事崔明兮接着补充了句。


    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主事没有说什么,但面部表情已经出卖了他们的内心想法。


    “你们想要安平房迁往崖州,可真是狠呐。”


    崔礼哪里还会不明白他们的意思,眼眸如刃,死死地盯着在场所有人。


    卫州房主事崔灵均游离在外,彷佛没有听到他们的话,这本就是崔家六房与安平房的斗争,与卫州房何干?


    “子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就连崔伯庸都忍不住长叹了一声,开口劝说道。


    事到如今,安平房全部迁往崖州,相当于分出了博陵崔氏,这对博陵崔氏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庸太爷。”


    “我称您老一声太爷。”


    “那是敬重您老在博陵崔氏的地位。”


    崔礼恨声道:“我不相信您老看不出他们在做什么。”


    “我安平房才是博陵崔氏的主脉,尔等想要驱逐我安平房,窃据博陵崔氏主脉。”


    “简直无耻之尤!”


    “咳咳。”


    崔伯庸咳嗽了几声,苍老的面庞上露出了不正常的红润。


    “子慎兄。”


    二房主事崔明兮向来谋而后动,注视着崔礼,莫名道:“安平房还有资格守护博陵崔氏吗。”


    “再继续等下去,博陵崔氏就真的完了。”


    “你以为是我们在逼你,你难道不知道博陵崔氏受到这么大的影响是清河崔氏在做推手。”


    “汉末三国时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他们不知道多想夺回天下第一高门这个名望。”


    “安定房的未来在你手中,至少在贞观这一朝,你们没有选择。”


    “如若扎根崖州,儋州、振州未尝不能收入怀中,东西纵横约600里,安平房难道不想成为岭南崔氏?”


    “不够。”


    崔礼摇了摇头,眼神坚定道:“要我们离开祖地,可以。”


    “我要十万贯钱,三万匹绢。”


    “不可能。”


    在场大多数人脱口而出。


    疯了吧,十万贯,还有三万匹绢。


    “可以。”


    大房主事崔珵、二房主事崔明兮对视了一眼,答应下来。


    安定房的离开对于博陵崔氏至关重要,何况这些钱并非是无本买卖,安定房一走,那些田亩、宅邸都属于博陵崔氏,那可是用钱都买不来的东西。


    “好。”


    崔礼点了点头,在族老崔伯庸的见证下,签署了契约。


    就这样,博陵崔氏八房之中的安定房被自愿分出,阖房上下数百人迁往崖州。


    这一消息传了出去,五姓七望无不为之侧目,博陵崔氏的壮士断腕令人唏嘘,更有远见者窥得崔氏将会在岭南扎根,未尝不能扶持起一支岭南崔氏,同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并列。


    没有人注意到的细节,崖州刺史悄无声息的更换为崔氏族人,出自安定房,这一任命由吏部上报至中书省,中书令房玄龄亲自递交给大唐皇帝李世民审阅,李世民朱笔一勾,就此圈定。


    博陵崔氏在与皇族较量的刹那落败,这更加让天下人倾向于做李家臣子,储位之争的凶险并未磨灭关陇门阀、山东士族、南方士族的热情,源源不断的山东士族进入魏王府文学馆,李泰的声势为之高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