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公用水渠
让人意外的是,原来莫家想修的水渠不只是围着他们田地那一段范围,而是整个东城!
这下不只是修水渠的工人,整个东城的人都震惊了,这得是多大的工程?
东城虽然不属于哪个村,但是土地面积一点也不比村子小。
因为设有村长,他们基本上没有人管。
平日里熟悉的邻居会相互帮衬些。
至于灌溉,都是到远处的江边去背水。
勤快的人家在自家田地的路段,整地
的时候顺手挖一挖,
下雨天能蓄到一些无根水,
那都是少得可怜的。
既然有人带头,他们怎么好意思坐享其成,于是每家每户都有人默默加入到修水渠的队伍。
第二日,东城居然多了一个宣传栏,贴着一张告示。
大意是让自愿加入修水渠的人到莫悠然那边登记,记录做工日期,有酬劳。
围观的人大都不识字,全靠稍微认些字的人猜测,大抵方向是没错的。
果然,早上干活的时候看到莫家的姑娘在树底下,桌子前还有不少人在排队。
登记好后统一由蒙伯把人带走分组,分段施工,能有效缩短工期。
虽然修水渠不像房子,但是大差不差,而且还比修房子要简单得多。
他们挖一条小溪绕过东城的田地,这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距离比较长。
如今分工合作,自然快得多。蒙伯已经安排三组人回村拉鹅卵石。
这鹅卵石之前他们修路的时候去找过不少,上游江边多的是,路也好走。
一日来回,拉个两三趟问题不大。
看好日子好下水车。
这回居然是两台大的。东城的田地还是比较集中,只是范围大,两台,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需求。
之前因为灌溉问题,高处不少地都放荒了,现在有水,再怎么辛苦大家也会想办法在地里种作物。
毕竟,不种东西,就长草,地也就荒了。
他们这离镇上比较近,所以不少人选择到镇上找零工补贴家用,再加上能自己种一些粮食,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但也很少有饿死人。
等这水渠修好,他们能好好种粮,到镇上做工也不会耽误!
日子更有奔头了。
东城的人都知道,这莫家是杨屠户家的女婿。
他们从方老爷手里买下的田地,本以为是赔本的生意,哪曾想到,他们不仅种了各种瓜果,还种了一季玉米。
现在还牵头修水渠。
以后,自己家是不是也可以跟着他们一起种那些果树,卖给他们呢?
有这心思的不只一两家,大家其实从很早就开始观望,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他们种的什么。
黄瓜丝瓜那些他们熟悉,但是那些圆圆绿绿的,还有椭圆椭圆的,他们没有见过。
云水谣隔几日就会收瓜,蔡老板也会到田间地头收菜。
这光景他们从没敢想过,在家种菜,老板亲自到地里收。
家里种多些菜吃不完,他们也试过拿到镇上去卖,但是一守就是一整日,而且大家基本也都种有菜,很难卖!
他们这种散户,像云水谣这样的主顾,是不会收他们的菜的。
但是如果能跟着莫家一起种菜,把菜卖给蔡老板就好了。虽然可以比自己去摊卖便宜一些,但是省事啊,还能省时间,这怎么算都觉得怎么划算。
修水渠这几日大小勇舅舅在蔡老板那边请了假,回家帮忙一起修水渠。
他们家的田虽然相对靠近江边,但是用水也没有特别方便。
当初他们在上禾村看到水车,有想过能在东城用起来,但是修水渠这事他们可不敢想。
没想到悠然那么快就能做到了!真是了不起。
半个月后,水渠修好,水车也架设好了!
潺潺流水被送到大家的田地旁边!
众人看着就在身边的溪水,无不感慨。还能这样种地。
他们也能赶上种二季水稻了。
潜意识里,大家把杨屠户家当东城领头羊。
莫悠然并不是没有感觉到,而是觉得,如此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外公家人虽然不多,但是如果能把东城这边的人团结起来,也是好事一件。
带大家种好地,多赚一些钱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有了水渠,想要种什么都方便许多,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这离镇上那么近。
赚钱肯定比其他村还要容易些。
*
西瓜是没有问题的,朱大伯和钰光伯帮忙种的那些虽然说长得没有悠然家的好,但是也还算不错。
那亩西瓜,让他们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也让悠然下定决心,还可以扩大西瓜种植规模。
有了两人打样,村里人对这西瓜,眼馋得不行,但是大家也知道,风险比土豆大得多。
眼尖的人看得出来,这西瓜,不好种!
和土豆相对那真是矫情不少。
但是收入确实很可观。
种好一茬西瓜,卖个好价钱,感觉一年都能过安稳。
还有鸭子兔子啥的补贴。
秋冬天服装厂肯定会开起来,到时候家里女眷也能挣不少钱。
家里多攒攒钱,没准用不了多久也能盖个新房,给家里的娃娶个媳妇啥的。
*
启镇管在东城开始修水渠几日后便到现场看了看情况,又不用他出人,出钱,这就有政绩!
这要是人人都像这东城,该多好!
不对,应该是像上禾村。
启镇管整个人心情舒畅,喝了一杯工人喝的凉茶,唇齿生津。
这东城,看来就要好起来了。
离镇上那么近,也不知道西城那边能不能把人组织起来,也修个水渠。
等自己哪天有空过去看看情况。
启镇管离开里,悠然让小勇舅舅给他送了十来个西瓜,请衙役大哥们吃。
当然,启镇管也不是空手来的,他帮悠然换好了金叶子,今天,她要统一发放工钱。
本来是一周发一次,但是因为悠然没办法到镇上取钱,只好请镇管帮忙。
排队等发银子,上禾村的人见怪不怪,但是东城的人还是第一次见。
往日他们到镇上打零工,想领到钱可不容易。像这样排队等着收钱,他们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