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46章 就叫QQ吧

作者:坐望敬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收起了玩笑神色,林朝阳问的一本正经,李拓在心里给他记上一笔。


    “进屋说。”


    进正房泡了杯茶,李拓才说道:“娜斯那个男朋友是搞舞台剧的,你知道吧?”


    “废话,才见面多长时间,这我还能忘?你说重点。”


    “他想代表公司跟你谈谈,把《父亲》的话剧引进到美国去。”


    “哦,引进啊。”


    林朝阳的语气并不惊讶,这些年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受追捧。


    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影视制作公司、戏剧制作公司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希望合作的不知凡几。


    作品版权的运营他早在快十年前就已经成立了公司来管理,当然了,实际上还是他自己说了算。


    由于陶玉书经营林氏影业和星空卫视的关系,林朝阳基本不会把作品的版权授权给其它公司,而且他现在对于版权开发也没那么积极。


    主要是懒得操心,自己的作品被改编,他是不想去当编剧的。


    别人当编剧,又容易不放心。


    版权费那点仨瓜俩枣的,不值当他操这么多的心。


    见林朝阳面露沉吟,李拓知道这事多少有些让人为难,若不是女儿开了口,他也不想来麻烦老朋友。


    “我就是帮他们问问,你也别太为难……”


    “你都开口了,我还能不答应嘛。本身《父亲》都已经改编成话剧了,引进到美国无非是换班人马创作而已。


    我唯一担心的,是他们能不能改出这部作品的精髓。”


    听着林朝阳的话,李拓感觉心中温暖。


    “这事我没法保证,要不让乔治过来跟你聊聊吧?”


    “行,你让他过来吧。”


    隔天,娜斯带着乔治来到了小六部口胡同。


    “怎么样?这些天回国玩的还开心吧?”


    林朝阳脸色柔和,带着淡淡的微笑,一派长者风范。


    “特别好,去了美国那么多年,虽然生活已经习惯了,但回到国内还是感觉亲切,都有点不想走了。”


    “那你爸可要高兴坏了,不过你们年轻人终究有自己的事业。”


    见林朝阳主动扔出了话头,娜斯立马接上。


    “林叔叔,乔治那天看完《父亲》后特别喜欢这部话剧,但还是有一些没看懂的地方。


    我就跟我爸借来了剧本,给他翻译着讲了一遍,他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打动了,非常希望能够把这出话剧带到美国去……”


    说到这里,她偷偷看了一眼未婚夫,才说道:


    “您也知道,乔治他现在在公司负责巡回演出的事,每年有大量的时间都要在世界各地出差。


    但实际上,他的兴趣其实并不在这上面,比起负责演出事务,他更喜欢参与舞台剧的制作,一直希望能调到公司内容开发和制作部。


    您在美国的名气很大,他把这件事跟他们上司说了之后,上司答应他可以把他调到内容部门去,专门负责这出话剧的制作。”


    听着娜斯的话,林朝阳心中不免感叹一句女生外向。


    “担任制作人吗?”他问。


    “是剧本开发经理。”


    “哦。”


    剧本开发经理跟巡演经理职级上没差别,就是跨个部门。


    “既然你爸开口了,我是一定会给这个面子的……”


    “谢谢林叔叔。”尽管来时父亲就交了底,但听到这话娜斯还是忍不住脸上的高兴,郑重的朝林朝阳道了一声谢。


    林朝阳摆了摆手,接着说道:“把《父亲》引进到美国去,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话剧,我也很高兴。不过有些事,还是要提前说好。”


    “我明白,我明白。”娜斯轻轻的握了一下乔治的胳膊,示意接下来就是他的事了。


    林朝阳只跟乔治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改编剧本必须要获得他的认可。


    如果是一般的作家提出这个要求,制作方可能连理都不会理。


    但林朝阳不一样,他在美国的名气丝毫不逊于那些当代知名作家,作品的电影改编屡次获得成功,在美国读者和观众当中很有影响力。


    所以乔治对林朝阳保持着最大的尊重,对他提出的要求也照单全收。


    “好,那就这样吧。这张名片你拿着,具体的引进事宜你跟这个人谈就行。”


    谈完了事情,娜斯再三向林朝阳表示感谢之后,打算和乔治离开。


    “不忙,吃顿饭再走吧。”


    林朝阳留二人吃饭,席间聊了些家常,等吃过午饭后才送他们离开。


    又过了两天,李拓才上门隆重的向林朝阳表示了一番感谢。


    他知道林朝阳的作品从来不愁引进、改编,要不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林朝阳不可能答应这件事。


    制止了李拓那些感谢的话,林朝阳说:“这些话就别说了,等结婚的时候给我多送两包喜糖就行了。”


    “肯定少不了你的。”李拓心情畅快的说道。


    送走了李拓,下午没事,林朝阳见天气不错,和陶玉书说:“咱推着妈出去转转吧。”


    “好。要不去恭俭胡同吧,妈还一次没去过呢。”


    恭俭胡同的院子的翻修工程进行了快两个月,陶母只在陶希武用相机拍的照片里见过院子的样子。


    主要是因为她是盆骨骨折,两个月来连坐都没办法坐,一直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


    前天去医院检查了愈合情况,确定没有压痛了之后,才刚刚坐上轮椅。


    在床上躺了两个月,虽说有家里人无微不至的照顾,陶母也早就受够了这样的生活,一听说要出门,高兴得像个孩子。


    小六部口胡同距离恭俭胡同说是近,但走路还是有些远的,尤其陶母现在还是病号,折腾不起。


    几人先坐了车到景山后街路口下车,然后再由两人推着陶母步行至胡同。


    有林二春的张罗,恭俭胡同院子的翻修进行的很快,翻修不是修缮,院子里的动作很大。


    院里原有的煤棚、抗震棚被全部拆除,恢复了院落最早时期的样子,保持情况最差的东厢房几乎等于是推倒重建。


    当然了,变动最大的还是整个院落空间上的拆分消减。


    就比如东西厢房两侧2*2m的空间被规划成了两个室外空间,既增加了院落的开合层次,又提升了厢房的采光条件。


    虽然减少了可利用的建筑面积,但却增加了实用性,也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居住需要。


    如客厅、厨房、餐厅、独立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也进行了重新规划,修成之后,院落从外表看,依旧遵循着四合院的礼仪秩序,但内部已经完全是现代风格的建筑。


    “您的正房这里做了半室外的门廊,跟游廊还有点不一样,属于过渡空间,等修好之后您就知道了。”


    “还有窗户,这里的窗户要换成落地的大玻璃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以后您坐在窗前,就能看到院里的四季景色了。”


    陶玉书一边推着母亲,一边给她讲述着小院未来的改造效果。


    在她的嘴里,改造完成后,这间小院俨然就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这倒不是陶玉书在安慰母亲,小院的规划和设计是她亲自把关的,对父母的养老之地,她是极其重视的。


    在院子里转了半天,陶母的心情极好。


    跟陶玉书说起了她小时候的事,杜家在清朝中期出过两位进士,保住了家族近百年富贵。


    陶母幼时家境很好,住的宅子规模跟小六部口胡同的院子差不多,还有两个专门伺候她的奴婢,但一切都在北平沦陷之后不同了。


    又过了几年,陶母嫁给了陶父,就住进了燕园。


    “现在住四合院,可比以前方便、舒适多了。”陶母感慨了一句,又问道:“全下来得花多少钱啊?”


    “也没多少钱,再说赚了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花的嘛。”


    见陶玉书不说实话,陶母知道这花费肯定少不了。


    她偷偷的问林朝阳,“得有100万吧?”


    林朝阳点头,“差不多。”


    实际上,这个数字再乘以3才差不多,差一点的地段再买两套四合院都够了。


    几人正说着话,嫂子赵丽走进了院门。


    这段时间她一边要忙着店里的事,一边时不时的还要跑过来监监工。


    “大哥呢?”陶玉书问。


    她不提还好,一提赵丽就忍不住抱怨起来。


    “房子都动工这么长时间了,他总共也没来几回,什么忙都帮不上,整天出去吃吃喝喝。”


    林朝阳在一旁听着不由得感叹,这么多年了,大舅哥的摸鱼本色真是一如既往啊。


    “背后说我坏话是吧?”


    陶玉成的声音突然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就见他刚走过垂花门。


    “我还用背后说你坏话?”赵丽冷哼一声说道。


    陶玉成自知理亏,说道:“我不也是忙嘛。”


    “忙什么?”


    “忙着给你儿子的毕业戏做指导啊!”


    陶玉成这话半真半假,他确实是给陶希武拍戏做了些指导,只不过这半年时间里总共就去了三回。


    “你就编吧。”


    夫妻俩拌嘴,家里人早已习以为常了。


    林朝阳打岔问道:“大哥,你怎么有空过来了?”


    “找你嫂子呗。”


    赵丽疑惑道:“找我干嘛?等会就回家了。”


    “你弟弟打电话,说你侄女要来燕京。”


    赵丽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不给我打电话,给你打电话?”


    陶玉成吐槽道:“你现在脾气大的,跟领导人一样,他不给我打给谁打。”


    挨了一记白眼,陶玉成让赵丽给远在老家的弟弟回个电话。


    然后又跟林朝阳他们解释道:“她弟弟那个闺女,这回高考不是没考上大学嘛。


    家里本来是想让她复读,可这丫头死活不肯,非说要来燕京闯荡。”


    家里人对赵丽娘家的情况都了解,她家这一辈,两儿两女,赵丽是老三,底下还有个弟弟,叫赵军。


    赵军的女儿赵曼婷今年高考失利,按他们家在当地的情况来说,复读也好,安排个工作也好,其实不成问题。


    偏偏这女儿主意正,觉得复读没意思,也不愿意待在老家,非得到大城市来闯一闯。


    说起来这事也跟赵丽有关,娘家的人都知道她这几年下海经商成功,家里几个小辈更是把她当成了榜样。


    赵曼婷要来燕京闯荡,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到了赵丽的影响。


    可小姑娘不知道的是,赵丽的成功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陶玉成刚跟几人说完话,赵丽就打完电话回来了,无奈的说道:“这丫头,现在真是脾气大了,连她爸妈都管不了,车票都买好了。”


    “嫂子,人家都说侄女像姑姑,这话没错。”陶玉书调侃道。


    当年赵丽跟陶玉成这个下乡知青谈恋爱,又不顾一切的跟他来了燕京,比这侄女可大胆多了。


    “我当时就是鬼迷了心窍!”


    “鬼”很无奈,当年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你跟赵军怎么说的?曼婷来了燕京总得安排个工作吧。”


    赵丽说:“不着急,先让她自己撞撞南墙,省得不知道天高地厚。让她复读都不读,我们当年想读都没机会。”


    “这都老黄历了。现在国家都取消分配工作了,学历也就是一纸文凭。


    我看曼婷那孩子不错,敢想敢干,说不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赵丽盼着侄女能上个好大学,可陶玉成在大学里教书,反而不看重学历。


    赵丽觉得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叮嘱道:“曼婷来了以后你那嘴把严点,别什么都说。她才多大,还是得去上个大学。”


    “知道了,我肯定听D指挥。”陶玉成保证道。


    站在院当中说了一会儿话,太阳偏西,陶玉书张罗着回家。


    晚饭时,赵丽侄女要进京闯荡的事成了家里热议的焦点。


    这事对大家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讨论的焦点是在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对于当代年轻人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改变。


    “以前大学生多金贵啊,像玉书她们这茬人,毕了业那么多进部委、进国字号的。


    现在连工作都不包分配了,唉,谁能想得到啊!”


    林二春进城才十三年,感触比其他人更深刻。


    又过了几天,林朝阳去燕大拜访王永兴,跟他聊了聊这段时间以来搜集的创作资料和学习心得。


    “你这案头工作做的比一些学者都细。”


    面对王永兴的夸奖,林朝阳谦虚了两句。


    “我对唐史了解的还是太少了,准备工作不做的细一点,下笔没有一点信心。”


    王永兴欣慰的说道:“对于历史有敬畏心是好事,不过也不能太拘泥于历史。你毕竟是搞文学创作,不是做学问。”


    林朝阳颔首道:“您说的是,受教了。”


    “这个月我打算去西安附近采采风,虽说历史早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之中,但一些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还是有可能带来丰沛的灵感的。


    顺便再查查当地的一些文史档案,充实一下资料。”


    听着林朝阳的想法,王永新笑着说:“这是应该的,我现在就盼着你这部新书早点写出来。盛唐风华,令人心驰神往啊……”


    从王永兴家出来,林朝阳在燕大校园里随意的转了一会儿,遇到了几个学生拿着书跟他要签名。


    九月里天气凉爽,徜徉在校园里的感觉十分惬意。


    他漫步一阵,路过校文化部的小院,想到最近没怎么见到陶希文,便敲响了工作室的门。


    “你还真在这,公司不管了?”


    林朝阳就是来碰碰运气,没想到陶希文真就在这里。


    “公司那边有业务他们就给我打电话了。”


    相比于中关村那边的环境,陶希文更习惯于待在燕大,他喜欢这里的氛围。


    “这是……”


    林朝阳见工作室里还有个容貌秀丽的年轻姑娘,面露迟疑,陶希文介绍道:“这就是曼婷,我小舅的女儿。”


    “曼婷,这是我大姑父。”


    赵曼婷见到林朝阳有些紧张,她从小到大就听家里人一直说小姑婆家的大女婿是大作家,今天第一次见到林朝阳的真人,自然难免紧张。


    “曼婷这几天刚来,我妈让我带着她熟悉熟悉周围的环境。”


    “你天天窝在工作室里,能带她熟悉什么?”


    跟赵曼婷打过招呼,林朝阳和善的问起她在燕京的生活。


    “挺适应的,小姑、小姑父还有表哥他们都很照顾我,而且燕京比我想的更有意思。”


    赵曼婷刚来燕京还没到一周,对这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光是一个燕大就够她逛一阵的了。


    说了几句话,陶希文拉着林朝阳体验起他刚写完的程序,软件目前还是beta版本,界面粗犷。


    名字起的也很理工男——LinkUp。


    “这啥?”


    林朝阳还没上手体验,指着软件的名字问。


    “软件名‘LinkUp’,中文名我都想好了,就叫联达。


    linkup——联达,建立连接,信息必达!”


    看得出来,陶希文对这个名字很是喜欢,神色间甚至带着几分骄傲。


    林朝阳没说话,先是体验了一把软件。


    蓝色标题栏、灰色背景,Windows96经典的布局和配色充满了时代气息。


    粗糙的注册界面,左侧是空白的,连个图案和logo都没有,右侧则是注册选项。


    “申请账号”、“输入账号”、“密码”、“忘记密码”、“登陆”……


    按照陶希文的提示,林朝阳操作了了几下,注册了属于自己的账号。


    “你这怎么还是自己创建账号?。”


    “这样更好记啊。”


    “我看没那个必要,用数字就很好嘛,简单明了,还具备唯一性。”


    “还有你这个界面交互做的太差了,怎么加好友?哦,在这了。


    你看看,加个好友还得输入一堆乱七八糟的字符,要是数字多简单。”


    ……


    林朝阳端坐在电脑前“指点江山”,陶希文有点郁闷,不指不知道,一指吓一跳,大姑父一上手竟然给他指出了这么多问题。


    体验了快半个小时,林朝阳意犹未尽的站起身。


    “除了我提的那些毛病,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大侄子的LinkUp跟后世小马哥完全照搬ICQ的做法不同,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的,用起来很不错。


    “谢谢大姑父,回头我按照您的思路再优化优化,争取等下个月就正式推出。”


    林朝阳鼓励道:“行。回头需要钱的话,我给你投资。”


    听着他的话,陶希文信心更加充足。


    一扭头,林朝阳见赵曼婷正目光灼灼的盯在电脑屏幕上,问道:“曼婷对这方面感兴趣?”


    “嗯。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一学期就上一堂微机课,根本没机会接触。”


    “那你拜你表哥当个师父,他可是斯坦福的高材生,跟他学一段时间,不比你上大学学的差。”


    赵曼婷闻言眼睛一亮,她跟陶希文虽说是表兄妹,但从小到大也没见过几面。


    这几天跟着陶希文,她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工作室里待着,看着陶希文在电脑前忙碌,内心充满了崇拜和好奇。


    却碍于陶希文总是过于专注而有些不好意思打扰他,林朝阳的话顿时让赵曼婷燃起了一阵希望,一脸希冀的看向陶希文。


    “我妈的意思是让你在燕京散散心就安心回家去复习。”


    赵曼婷赌气道:“我不读,读了一年也不一定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也不一定有好工作。表哥,你就教教我吧。”


    陶希文倒不是不近人情,只是表妹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上,要是他现在突然横插一杠子,不说别人怎么样,光是母亲赵丽就饶不了他。


    看出陶希文的犹豫,林朝阳拍拍他的肩膀。


    “你啊,有点优柔寡断了。以你的学识和才能,还怕教不明白一个小姑娘吗?


    再说了,你不能总是做独行侠,也需要有人帮忙。


    把曼婷培养出来,给你当个帮手也好。”


    被林朝阳指点一番,陶希文点头应允下来这件事,赵曼婷欣喜若狂,冲林朝阳表达了一番感谢。


    “哦,对了,你这个软件的名字得改改?”临走时,林朝阳又对陶希文说。


    “名字?名字怎么了?”


    “联达,不够亲民,得换个亲民点、可爱点的名字。”


    “那您的意思……”


    “就叫QQ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