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57章 跟我走

作者:海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见过了刘俊生的第二天,付宁就急匆匆的赶回了北平。


    他心里惦记着张家口那几十号人呢。


    现在能跟着他到处跑的除了苗家兄弟,还有小庙的孩子们。


    既然觉得决定接收这一批孩子,就得慢慢跟着他适应起来。


    这次去张家口,付宁就带上了那几个大点儿的。


    六、七个人抱着团走在路上,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才有安全感。


    张家口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付宁按照记忆里的路线,敲响了那扇门。


    开门的居然还是老杨!


    “杨大爷怎么没去南京?”


    “那边太热了!再说黄爷在这边的基业也不能扔啊,我就留下守摊子了。”


    “来福在这儿呢?他们头儿让我接他过去。”


    付宁心里掂量着,看样子刘俊生和黄琛的联系还是挺紧密的。


    估计疯子暗地里也给他使劲呢,两个人表面上没有交集,私底下不可能不知道他去了南京。


    张家口这边的安排,估计疯子也插手了。


    “付哥!”


    来福听见了他们俩的对话,从屋里几步就蹿到了院子里,站在付宁跟前敬了个军礼。


    “您见着我们头儿了?他怎么样,顺利吗?”


    “顺利不顺利,我不知道,但是酒没少喝,肉没少吃,住的那地方,漂亮女人一把一把的。”


    “嘿、嘿。”来福也会意的笑了几声儿,“那我们的人怎么安排?去宣化?”


    “去蔚县、涞源那边,你们到底多少人?现在在哪儿呢?”


    “都在城外,租了个大场院,十六户人家,五十多人。”


    “什么时候能走?”


    “东西都是收拾好的,今天说,明天就能走。”


    “带我看看去。”


    付宁跟着来福到了城外,那个场院确实够大,这两年太旱,没打什么粮食,场院就一直空着。


    这几十号人给了主家一块钱,就全都在这里落了脚了。


    付宁进来的时候,正是各家要做晚饭的时间。


    几个大娘各自从角落里拽出一把干草,烧开一小锅水,把凉水澥开的杂合面往里一倒,用木头勺子一搅和,晚上饭就齐了。


    来福把几家主事的人都叫了过来,大家围着付宁坐了一圈儿。


    有个六十来岁的大爷,端了碗糊糊过来,用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话不住的招呼付宁。


    不用听那一知半解的话,看他的动作也知道,这是让付宁吃一点儿。


    哪儿能抢他们的口粮啊?!


    付宁接过那碗糊糊,客气了几句就放在旁边了。


    “都是知己的人,我也不跟大家客套,刘俊生托我找个落脚的地方。


    这地方我有,就是离得有点儿远,得走上几天,而且是个荒山野岭,什么都没有,住处都得现搭,您老几位看看成不?”


    那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来福叫人的时候,是让一家都得出个人过来。


    还有个年轻的媳妇,抱着个吃奶的孩子坐在中间呢。


    就属这个媳妇胆子大,那些大爷、大妈都交头接耳、叽叽咕咕的说小话,就她大声问付宁:“住的地方好说,吃饭怎么办?我们身上都没什么钱了,现在粮食又贵。”


    “粮食我有,也不要你们钱,但是得请你们给我干点活儿。”


    付宁描述了一下拾福峪的情况,隐去了大佛和那个隐蔽的山洞。


    只说是要在山上造梯田,缺人手。


    他们正好儿干这个活儿,换付宁这一冬天的粮食。


    那个递给付宁一碗粥的老爷子,嘴里叼了个烟袋,也没装烟丝,就这么空着嘬了两口,问付宁跟刘俊生是什么关系。


    “我们俩是过命的交情,从前清那会儿就认识,二十多年了。”


    “那过了这一冬,我们又怎么安排?”


    “那个就看你们怎么想了,新开的梯田肯定得种,要是陕西年景好了,你们要回去,我绝对不拦着,留下呢,更好!”


    “那就是我们租你的地种,一年得交多少租子?”


    付宁拿出了黄琛给他弄的那个证明,“这个地不是我个人的,是个农事试验场,你们按照要求种地,不用交租子,还能按月领粮食。”


    “还有这好事儿?!”人群里“轰”的一下就讨论开了。


    付宁等了一阵子,讨论不仅没停止,还越来越热烈了。


    看了看挂在天边上的月亮,付宁咳嗽了两声,想让大家静下来,可惜没人搭理他。


    他也只能大声喊了两嗓子,“静静,静静,听我说一句,明年怎么安排,咱们明年再说,现在是你们得决定跟不跟我走。”


    那肯定得走,在这儿住着也不是长久之计,眼看又要断粮了,必须得奔个活路。


    家里的顶梁柱都在军队里,这场仗打输了,他们都不知道将来的出路呢,又怎么管得了自己,还不如跟着这个先生走,怎么也能先混一冬粮食不是?


    有这个共识就行!


    付宁让他们今天收拾好东西,明天一早就出发往南走。


    出了场院,又让苗诚带上王大利、王二利回北平,把放在家里那十石陈米拉到拾福峪去。


    只要有粮食,他们就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兵分两路,付宁带着这些老幼妇孺沿着太行山西侧往南走。


    他们有四辆大车,难得两辆车有牛拉着,另外两辆只能是几个男人换着拉。


    那几个老人爱惜的摸着牛的脊背,这样的年月保住两头牛,他们真的是下了大功夫了,只求明年风调雨顺,还能耕地种田。


    这么浩浩荡荡的人马很难不引人注目。


    好在付宁够狠,只要有打劫的上门,他从不手软,从北平跟来的几个孩子也都有点儿功夫。


    收拾了两批劫道的,后面的路就顺当多了。


    “嘎吱、嘎吱”,牛车在路上晃荡了六、七天,总算是晃荡到老羊倌儿他们住的那个地方了。


    苗义先过去看了看,还没有别人住呢。


    那正好儿给大家先落脚了。


    对于逃荒的人来说,房子不用多豪华,有片瓦遮身就算是很好了。


    可还没等他们收拾利落,又一帮“劫道的”上门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