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0章 回忆(下)

作者:有骨难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而卢珊珊插话道:


    “如果你们在克什米尔碰到的那东西和我们在这里碰到的是一个物种的话,貌似也没有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手段,无非还是用尖牙利齿群起攻之,典型的狒狒习性,和鬣狗群能打个有来有往也全靠这个;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首先,我认为我在克什米尔遭遇的,和在这里碰见的都是你说的‘恐狒’,因为不仅是体态相似,所处的环境相似,来源上若与方才的猜测放在一起,是正好能形成闭环的。


    其次,不同之处肯定是有的,比如它们拥有一种后臭鼬类似的功能。”寥刃道。


    “环境的话确实很像,克什米尔和这里都是高原山地还终年积雪;不过你说臭鼬?莫非还会喷射味道特别难闻的气体?我们都带了防毒面具,应该不是问题吧?”卢珊珊道。


    “味道难闻只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这种物质挥发在空气中很长时间不散,然后可见光透过去时,会发生折射,类似于你站在和腿一样深的水里叉鱼,如果直接对准水面上看到的鱼位置下手,肯定叉不到,因为折射导致那里和实际位置之间有不小的偏差。


    而这个则是这种现象的加强版,偏差最大能是几个身位,你知道这在战斗中将意味着什么吗?”寥刃道。


    “会打不中?”


    “是的,但如果只是在野战中那这种功能最多降低命中率,至少不要命,可在山洞那种狭小、密闭,相当于CQB环境的近距离和极近距离交战中出现,就是可以决定生死的。


    双方短兵相接,往往只有一次射击机会,所以一旦没打中,对方会以闪电之势扑过来,依靠接近成年人体重的冲击力,足以将最强壮的特战队员扑倒,接着便会用至少5英寸长的尖牙,将身下人的脖子咬断。


    我的战友,死在这一招下的,一共14个。


    你知道自二战以来,美军特种部队单次任务是极少出现伤亡超过两位数的情况。”寥刃道。


    “那最后你们怎么拿下的它们?”


    “我们意识到贸然进入山洞是轻敌了之后就撤出来了,然后用大当量温压弹向内发射,原以为爆轰波会彻底杀死它们,即便不行也会使其晕厥并用窒息完成击毙,可这些‘恐狒’身体异常强壮,爆轰波不仅没有杀死,连震晕也没做到,不过缺氧确实起了作用,没了氧气迫使它们主动冲出山洞,接着迎面撞上埋伏已久的交叉火力,被全部射死在洞口,这就是结局。”寥刃道。


    “原来是这样...但等一下,如果说你当年碰到的,和现在遭遇的真是一个物种的话,那咱们在交战中怎么没碰上放屁折射光线的手段呢?”


    “因为我们此前一直在开阔环境下行动,可以折射光线的气体在呼啸的山风下是留不住的,所以它只适合在山洞和室内使用,假设它们攻了进来,我猜你一定能见识到的。”


    “呸呸呸,说点吉利话吧,我希望在咱们离开之前,这里谁也进不来。”


    “寥刃”对此不置可否没有接茬儿,而一直在认真听的项骜开口道:


    “我猜你肯定还知道不少关于这些‘大猴子’来源的消息,至少是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对吧?” 对面这个“美国大兵”点了点头,道:


    “坦率的说,是的。”


    “那能讲一讲吗?我认为这些涉密的程度应该不超过你透露的行动本身。”


    “寥刃”思索了一下,随后说:


    “好吧。是这样的,任务结束后印军方给了我们一些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到‘恐狒’是印度政府委托一家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武器,也可以说是士兵;项目起源于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虽然那一战印军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1.1万人的伤亡;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地战中,崎岖的地形、低含氧量让普通士兵的机动性、载荷能力都大大下降,于是便提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制造一种善于攀爬,拥有一定智能,身体结构与人类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全新载体,代替人类在险峻的崇山峻岭中作战。


    招标书是秘密发出的,本来只是当做一次长期的基础研究投资,也没着急能很快有人接手,可没想到在转年就有人接了标,于是从1972年开始,一直到十多年后的80年代中期,一期成果被制造出来了,就是和我们交战的那种。


    而克什米尔地区的高海拔,低气温,降雪多等特点,使的这些‘恐狒’必须具备强大的耐寒和心肺功能,才出现了白色、皮毛厚实的变化。


    印军拿到活体后迫不及待的想放到了克什米尔的对峙前线想要展示一下威力,但一种复杂的武器装备不可能未经测试直接使用,这期间走走停停一直等到堪堪可以实战时,已然又过了十余年,到了2000年左右。


    虽然距离第三次印巴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克什米尔的对峙远未结束,所以印军的热情丝毫未减,货到手后立马投入一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术性成果,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恐狒’的脑容量有些过于高了,不仅能执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指令,也有了相当独立的自主意识,结果是几次使用后就出现了抗命现象,接着集体哗变,脱离了控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制方给出的解释是‘恐狒’在模拟环境里待的太久了,突然接触外界容易失控。


    反正不管是为什么,事情都已经出了,印军就派兵前去消灭,结果反被打的损失惨重,还死了一名步兵团的团长,伤亡近千人。


    而再往后的事我刚刚已经说过了。不过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项目开始时印度和苏联是盟友关系,因此前者立项‘恐狒’作战的细节也传到了后者那里,一向对‘生物兵器’兴趣深厚的苏军立马成立专项小组与研制方接触,要求制造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掉暴露出的问题。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使其没有等到项目开花结果,之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这笔未完的遗产,不过经济凋敝之下,早已无力完成后续投资,而且还欠了研制方一笔钱,最后是用矿石抵账才还清的款项。


    本来这条分支至此已死,却没想到中间发生了第二次车臣战争。


    格罗兹尼的惨烈巷战刺激了俄军,让他们的高层重新审视这个项目并二次联系了研制方。


    至此重新启动并又延续了好多年。


    而我之所以会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苏军当年提出的需求正是巷战。 他们对山地作战没什么刚需,乃是要将‘恐狒’善于攀爬山岭的能力转移到了攀爬楼房等建筑物上,由此就可以通过墙壁外的各类凸起物迅速登上楼顶,从天台、窗户突入,发动奇袭。


    那时候的假想敌主要是北约,苏军想要在三个月之内平推整个欧洲,大平原上的装甲集群对决是其强项,可面对北约反坦克兵器快速发展、战术核武器下放至师团一级,导致他们也没有信心能否只用百天便突破数千公里的大纵深立体防御网。


    在这个状况下,有人提出‘北上策略’,既从北欧出兵,绕开北约的防御重点,配合正面攻势形成战略层面的上下夹击。


    但北欧国家大多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无人区则地形复杂,会拖慢攻击速度,若想沿公路快速推进,便无法避免要攻克大量人口密集区,而这些是坦克不能解决的。


    在设想中这一路的兵力中就有订制的‘恐狒’,它们被当做巷战攻坚的一支‘奇兵’,又因为气候原因,和印度所要的有了异曲同工之处:都要求耐寒能力强大。


    综上所述,耐寒是固定需求,攀爬不管是山还是楼,本质没有区别,因此这两种‘恐狒’在技术层面几乎不存在不同之处,可以看做同一种型号。


    总之,它们都是为战争而生。”


    卢珊珊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道:


    “关于苏军和俄军的这段可是正儿八经的高度机密了,我都没看过相关档案,你是怎么知道的?”


    “苏联解体后很多曾经的机密都被曝光了,CiA搞到了不少,而因为和我们当时的任务有关,所以在事后做任务总结时以‘拓展资料’的形式向那次所有参与人员都发了一份。”寥刃道。


    卢珊珊碰了碰项骜,说:


    “你话怎么这么少?有啥看法赶紧讲讲啊?”


    后者没有立即搭腔,而是起身到窗户跟前往外看了看,又回来把这间屋子也仔细瞧了瞧,随即道:


    “我想我可以确定这个莫名奇妙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腹地的镇子是干嘛用的了。”


    这次换另外两人看过去,他继续说:


    “俄国投资,在这里搞训练用的,训练他们订制的那一批‘恐狒’。


    各国的大型战术训练基地里制造此类无人小镇用于锤炼部队在特定环境下作战的能力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何况是这种东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