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全文完结】

作者:华卿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121章


    番外一东宫


    太子妃挛堤明珠望着天空,天边白云悠悠。


    天气晴,一切似乎美好。


    “嬷嬷,你说送子娘娘会眷顾我吗?”挛堤明珠伸手抚着自己的小腹。她的眼神平静,心思却不是平静的。


    “太子妃娘娘福运长远,这一胎太医院也瞧过了,您一定怀的是小皇孙。”赵嬷嬷宽慰着。


    “嗯,我真想替安心、安宁生一个弟弟。”挛堤明珠的口中发苦。


    谁让东宫储君是未来的天子。大唐的东宫太需要一个继承人。


    “真盼着太子归来时,他平平安安的当爹了。”话至此,挛堤明珠说道:“嬷嬷,我想夫君了。”


    “殿下南征,必是大胜归来。太子妃娘娘,您如今腹中的小皇孙要紧。您万不可多思多虑。”


    赵嬷嬷劝着话道。


    如今的太子妃怀了身孕,太子南征。


    大唐要一统天下,安定四海。南边诸国当然不能忽视。


    一统北方中原大地的大唐,那是非常在意了金瓯无缺,四海升平。


    “母妃。”


    “母妃。”


    远远的,有童音传来。


    这是东宫的两位郡主,也是太子和太子妃的长女安心、次女安宁。


    做为太子妃,挛堤明珠生下了两个孩子,如今又怀了一胎。


    “宁心、安宁。”挛堤明珠唤了女儿,此刻,她的脸上尽数是笑意。


    见着女儿,眉眼间也全是爱怜。


    对于亲生闺女,挛堤明珠自然是宠爱。特别是夫君不在身边时。


    挛堤明珠在意了女儿们,她怕,她一不注意,还让人忽视了亲闺女。


    哪怕这一种怕,那可能是多想了。可当娘的,那宁可多想了。


    也不愿意了亲闺女在亲娘没注意的地方被人忽视,被人欺负。


    “母妃,我和妹妹来陪您说说话,一道给母妃肚子里的弟弟讲故事。”


    安心牵着妹妹安宁的手,笑着凑上前,凑近了亲娘的跟前。


    “今天听嬷嬷讲的新故事,可好听了。”安宁点头。


    见姐妹二人说得开心,挛堤明珠笑着回道:“好啊,母妃也听安心、安宁讲了新故事。母妃肚子里的弟弟也喜欢听姐姐们讲新故事。”


    这不是哄了两个女儿,而是娘儿仨凑一处。


    这说说笑笑的,那是日子快活。


    毕竟心情好,挛堤明珠乐意。她真的非常乐意瞧了女儿们的笑脸。


    夏日,阳光灿灿。


    东宫里不缺了冰盆。只挛堤明珠有身孕,到底忌讳一些。


    怕伤了肚子里的孩子,有些凉物,太子妃是能不用,便不用。


    可夏日,冰盆又不能不用。因为太热了。


    待着夏日末,夏气渐消时。


    挛堤明珠这一日陪着两个女儿一道用过朝食。


    两个孩子去跟着教学的女学生学一学识字等。


    说是学习,可两位郡主还小,不过是女学生陪着玩耍一番。


    因为太子妃的身子越来越沉,近些日子便是产期。


    两位郡主这儿当然便是教养嬷嬷和女先生多费心照顾好。


    “嬷嬷。”待两个女儿离开后,挛堤明珠唤了心腹赵嬷嬷。


    “去传了产婆和医女,一切安章程行事。我要生了。”


    挛堤明珠这儿不缺侍候的。至于生产一应事宜,早不是头回当娘的挛堤明珠太清楚流程如何。


    此时的挛堤明珠一吩咐,赵嬷嬷便是心头有数。


    于是太子妃被搀扶进了早备好的产房。甭管是医女、产婆、新生儿的奶嬷嬷和请脉的太医等等。


    一杆子应该安排的人手,早有章程。


    此时的东宫不会乱了章程,全有规矩行事。


    进了产房的太子妃挛堤明珠还算镇静。她的心神平静。


    可心思里,挛堤明珠还是暗暗的祈求了列祖列宗。


    挛堤明珠的心里压力颇大的。


    东宫需要继承人。


    挛堤明珠连生三胎,再不生下了皇孙给东宫一个继承人。


    哪怕太子赵绥一直顶着压力。


    挛堤明珠也真不想枕边人的压力太大。毕竟,从长乐元年开始。


    那些御史们,那些朝臣们,可一直在吹了风声。


    东宫应该选秀女的。


    只是东宫的太子不允罢了。


    因为太子赵绥的想法太简单,他就有了嫡长子。


    或者说长乐帝龙体安泰,太子、晋王又是亲兄弟。


    天家和睦,不需要改变什么。


    天家的和睦,这才是太子看重的。传承有序。


    那当然是嫡长子很重要,太子是凭着嫡长子妥妥的继承储君之位。


    那么,东宫想要嫡长子没错。


    可朝臣们的压力给出来了,风声传得很大的。


    挛堤明珠的压力也很大。


    等着产婆到来,医女进了产房时。挛堤明珠还在殿内慢慢的走着步子。


    这是在适应了将要生产的情况。


    产婆瞧过情况后,也是一切的建议,便是再等一等。


    关于生孩子的痛楚,哪一个当娘的都免不了。


    当然,可能因人而异。


    有人生孩子会轻松一点点。可各多的人还是要吃了生孩子的那一份苦。


    可这一份苦,在见到了新生儿时,见着新生命的诞生时。


    那等喜悦,或者着各人有之,各有不同。


    “太子妃娘娘,到时候了,您请调整呼吸。”


    产婆侍候着,给太子妃调整了生产时的节奏。


    “您的胎位正,万万会平安。”


    产婆的话,挛堤明珠是相信的。或者说她是巴不得平平安安。


    东宫太子妃要生了。


    这消息当然不能瞒着。宫廷,凤仪宫。


    万珍珠这一位皇后处当然得了消息。


    “万嬷嬷,安排下。本宫亲去东宫一趟。”万珍珠吩咐一回。


    “唯  。“万嬷嬷应下话。


    儿媳妇生产了。万珍珠当然得去。她真的关心大儿媳的这一胎。


    在心头,万珍珠就一个念想,盼孩子平平安安,盼母子都和和乐乐。


    待万珍珠到东宫时,瞧着一切妥帖,没乱了章程。


    万珍珠心头满意。


    在产房外等不久,产房内便是传来了喜讯。


    因为万珍珠听见了新生儿的啼哭声。


    又过了一会子。待产房门打算。嬷嬷抱着一个小小的包裹来报喜。


    “恭喜皇后娘娘,贺喜皇后娘娘,太子妃娘娘平安诞下一位小皇孙。”


    嬷嬷的报喜声传入万珍珠的耳里。


    “好,好,好。”万珍珠连道三声好。


    这会儿的万珍珠是真正的开心。她接过了那小小的包裹。


    锦缎的包裹里,那是一个皱巴巴的小婴儿。


    可落在万珍珠眼中,一点儿不丑。真像极了刚降生时的长子安康。


    “这孩子随他爹,父子俩真像。”万珍珠的眉眼温柔。


    “传太医给太子妃和小皇孙请了平安脉。”万珍珠吩咐了话。


    当然,应该给泰一宫的皇帝传的喜讯,这会儿不能省。


    当然应该给东宫众人的厚赏,这更不能薄了。


    对于皇家而言,第三代的降生,特别还是东宫太子的继承人降生。这当然是天大的喜讯。


    至于安心、安宁二位郡主,前面让教养嬷嬷哄到了前殿去。


    也是怕生孩子的场景吓着二位小郡主。


    这会儿太子妃生产结束了,这自然是孩子领出来。


    免不得让祖母宽慰一二,同时,也是让做姐姐的见一见弟弟。


    当然,在殿外不久待,而是进了殿内。


    万珍珠也宽慰了一番儿媳挛堤明珠。


    “明珠,你是皇家的功臣。你啊,好好歇息。等醒了,也可亲写家书差人送去南边,让安康读一读你的家书,知他又当爹的喜讯。”


    万珍珠对儿媳是乐呵呵的态度。


    “全听母后的。”挛堤明珠哪怕累惨了。可她的心头踏实。


    虽然产后,这会儿的挛堤明珠真要歇息一番。


    可在闭目前,挛堤明珠还是亲自的宽慰了两个女儿。


    当然,她也是瞧了自己的小儿子,心头安慰的很。


    在睡着前,挛堤明珠心头还在感慨了。


    从长乐元年至长乐七年,整整七年,挛堤明珠一路行来太不容易了。


    要知道她这一位太子妃连生三胎了。总算是盼来了东宫的继承人。


    挛堤明珠就一个念想,太盼着夫君南征大胜,早日归来。


    到时候父子相见,那才是东宫的团圆相聚日。


    等着这一睡,再醒来时,太子妃挛堤明珠最先问了嬷嬷,道:“孩子呢?”


    “太子妃娘娘,小皇孙在这儿。”赵嬷杂说赶紧提醒了话道。


    挛堤明珠一瞧着孩子在旁边的小摇篮里。这会儿的她是放心了。


    这一个孩子盼了太久,她总算是盼来了自己的心肝宝贝。


    “安心、安宁可好?”挛堤明珠又问了女儿们。


    “太子妃您放心,二位郡主无恙。”赵嬷嬷又是细细的回了话。


    太子妃仔细的听罢,这会儿真安心。毕竟两个女儿无恙,这时候的太子妃是开心的。


    “我就怕吓着她们姐妹。”太子妃笑道。


    “哪里会吓着二位郡主,二位郡主可高兴着添了弟弟。”赵嬷嬷笑着回道。


    “是啊,她们也高兴添了弟弟。”太子妃是笑道。


    “往后东宫不一样了,安心、安宁也有弟弟们将来给她二人撑腰。”太子妃笑得高兴。


    在太子妃的心中,安心、安宁有了亲弟弟,那真的不一样。


    “太子妃,您一定饿了,先垫一垫肚子吧。”赵嬷嬷劝了话道。


    赵嬷嬷这一提,太子妃真感觉饿了。


    “依嬷嬷的。”太子妃当然不拒绝。


    这会儿是吃饱了,如此,才有心思仔细的瞧了自家的宝贝疙瘩。


    垫一垫肚子,尔后,太子妃是亲眼瞧一瞧自家的儿子。


    小小的孩子,因为足月生。


    “这孩子多重?”太子妃问道。


    “六斤六两。”赵嬷嬷回道。


    “那,父皇那儿可赐名了?”太子妃问道。


    “传过话,皇后娘娘亲自来,说是陛下赐了小名叫六斤。至于大名,陛下还待钦天监合了八字吉兆。”


    赵嬷嬷忙回道。


    “父皇真心疼这一个孙儿,大名小名,俱由父皇赐下。”


    太子妃笑道。


    “当然了,这可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头一个嫡长孙。自然是不同的。”赵嬷杂说笑道。


    听着赵嬷嬷的话,太子妃点头。


    嫡长孙,在普通人家,那意义也不同。何况在皇家。


    太子妃也懂,将来啊,她怀中的这一个孩子便是东宫的继承人。


    也是皇家第三代的继承人。


    这在父皇眼中,在母后心底,这一个孙儿大不同。


    “六斤,我们的六斤真俊。”太子妃笑道。


    “可不,皇后娘娘还说,小皇孙跟太子殿下当年可是一模一样。”赵嬷嬷笑着回道。


    “他们亲父子,可不一个模样。”太子妃笑着回道。


    “他们父子都是俊美之人。”太子妃想着枕边人,在太子妃心中,太子自然是俊美无双,本事也是能耐大的很。


    太子妃就盼着儿子像爹。


    “……”赵嬷嬷笑笑。


    刚出生的婴儿,皱巴巴的,要说多俊?赵嬷嬷当然不能讲。


    实际上嘛,只要等一些日子,等小婴儿长开了,那当然又不一样。


    那会儿长开了的小婴儿可是讨人喜爱的紧。


    毕竟安心、安宁二位郡主当初,那可就如此。


    赵嬷嬷如今心安,那是太子妃有依靠了。皇家的郡主当然尊贵。


    可再尊贵,也比不得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孙。


    赵嬷嬷是太子妃的教养嬷嬷,陪嫁嬷嬷。


    对于赵嬷嬷而言,她是盼着太子妃的地位稳固。


    前面生了两位郡主,赵嬷嬷暗中真替太子妃担忧了无数次。


    好在太子顶得住,那是一直宠了太子妃。


    如此,东宫里,太子妃的位置稳着。可这等安稳,若是一直没了继承人。


    这一份安稳还有多久?


    赵嬷嬷无数个夜晚,那是难安。这全是替太子妃担忧。


    到小皇孙降生后,赵嬷嬷都能睡一个安稳觉。


    对于赵嬷嬷而言,这太子妃有了亲儿子,东宫啊,那便是有了真正的宝。


    这宝,便是东宫的储君有了继承人。


    这不,赵嬷嬷此言,可不空虚。先是天子厚赏,再是皇后厚赏。


    这赏的不止是太子妃,同样是赏了小皇孙。


    同时,朝廷诰命夫人们,那也是识趣的很。


    在小皇孙洗三时,奉于东宫的贺礼。赵嬷嬷接了礼单子,那都是接的手软。


    洗三,对于新生儿很重要。


    特别是东宫的嫡皇长孙,这一场洗三,那更是大大的操办。


    那一日,东宫的热闹,赵嬷嬷亲眼见证。她啊,还是专门说给了太子妃听一听。


    “今个儿的热闹,真好。”太子妃笑得开心。


    “我还得写了家书,好好的跟太子说一说。这可是他儿子的洗三礼。”


    太子妃的眼中有光。那跟往日不同的。


    有儿子的太子妃,那跟没有儿子的太子妃,那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


    “奴婢给太子妃磨墨。”赵嬷嬷笑道。


    可不,太子妃一说写家书。赵嬷嬷亲自侍候的笔墨。


    厚厚的家书,一言一语,尽是东宫里的开心事。


    报喜嘛,从来如此。


    太子妃这儿太盼着太子早些归来。小孩儿一天一个样。


    太子妃真想让枕边人早些见到了他们夫妻二人的嫡长子。


    “南边,一定还暖和吧。跟北边,总归不一样。只盼着夫君早早归来。”太子妃呢喃一回。


    番外二晋王妃


    晋王是皇帝皇后的小儿子,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


    皇帝爱长子,爱的是继承储君位的嫡长子。


    因为主幼国疑,因为传承有序。


    这等规矩那是血的教训,无数的青史之上写明的旧例。


    国赖长君,同时,也是乱了嫡长制,那么,皇家为了龙椅那一个位置,太容易闹出血淋淋的大乱子。


    谁让皇权太诱人呢。


    晋王妃嫁给晋王,便是长乐七年春的事情。


    晋王妃嫁进皇家后,得了婆母万皇后的疼爱。


    可疼爱归疼爱。


    这刚成婚后,晋王便是开府,晋王、晋王妃便是从皇宫搬出来,搬进了晋王府过日子。


    在皇宫时,晋王、晋王妃是相亲相爱。


    可等着出了皇宫,搬至晋王府后。晋王妃发现日子不同。


    许是少了头上的皇帝爹、皇后娘的压制。晋王一下子本心曝光。


    “王妃娘娘,前院那边有消息了。王爷传了侧妃去陪侍。”


    陪嫁嬷嬷来禀了话道。


    “知了。”晋王妃淡淡的讲话道。


    对于晋王为人如何?晋王妃觉得她太清楚。


    晋王就是一个爱美人的。


    这不,后宅里,有四位怀孕的庶妃。如今的晋王又宠侧妃。


    至于晋王妃,当然也是一个美人。可能晋王不新鲜了。


    如今待晋王妃就是淡淡的。


    想


    到这儿时,晋王妃伸手,她抚了自己的小腹。


    晋王妃也想有一个孩子。可惜,晋王已经不爱来正院。


    晋王妃嫁进皇家,在皇宫得了婆母万皇后疼爱的那些日子。


    那时候没怀上,如今吗?


    晋王妃心抽抽。


    这王爷都不爱来她的正院,她能怎么办,她一个人也怀不上。


    至于侧妃?


    如今正得宠的侧妃,晋王妃也是恨的牙痒痒。


    太得宠的侧妃,还是得宠到前院去了。瞧着晋王不要脸的做法。


    晋王妃能怎么办?


    这可是皇帝唯二的子嗣。得皇帝皇后的宠爱。


    晋王又不争什么。除了吃吃喝喝,再与美人嬉戏。


    这等胸无大志的晋王,除了让太子放心。可能,也便是让太子做一做牌坊,当成兄友弟恭的典范。


    毕竟皇家的禄米,还是养得起一个晋王这样的富贵闲人。


    “王妃娘娘,要不,您跟晋王低一低头?”陪嫁嬷嬷劝了话。


    作为晋王妃的心腹,陪嫁嬷嬷真心想劝了晋王妃。


    这一辈子的日子还长着,何必跟晋王生气。


    “哼。”晋王妃冷哼一声。


    “凭什么低头?”晋王妃不想低头。


    “王妃娘娘,夫妻之间,哪有隔夜仇。”嬷嬷只想劝话。


    可陪嫁嬷嬷不是晋王妃的奶嬷嬷。


    至于晋王妃的奶嬷嬷,如今不见了踪影。


    去哪儿?


    陪嫁嬷嬷不傻,一点不关心。或者说也不敢关心。


    关于晋王、晋王妃如何有心结?


    陪嫁嬷嬷也打听到一二。只不敢细细的打听。


    毕竟怕犯了上面的忌讳。


    只是做为晋王妃的陪嫁,真是让晋王妃跟晋王离心?


    嬷嬷真不想。


    因为晋王妃失势,于他们这些陪嫁而言,这是天塌了一样的坏消息。


    要在晋王府过一辈子,晋王妃得宠与不得宠,这可不止关系着晋王妃往后的荣辱,也关系了她的身边人。


    陪嫁嬷嬷当然太懂了。当初在皇宫时,晋王和晋王妃的恩爱。


    那时候,侍候晋王妃的身边人,谁又瞧不出来?


    可时移世易,一切不同了。


    一出宫,晋王开府。晋王与晋王妃那便是跟陌生人一样。


    “嬷嬷,不必再劝。”晋王妃摆摆手。


    “我出身世家,王爷哪怕不喜又如何?还能废了我这王妃不成。”晋王妃也要脸。


    或者说晋王妃是太要脸。


    当初,夫妻二人的争吵,犹在耳边。


    晋王妃不想低头。她这一辈子,脖子太硬。


    陪嫁嬷嬷瞧着王妃这般模样。只能在心头一声叹息。


    如今的王妃当然硬气,王妃还年轻呐。


    可将来呢?


    要知道晋王府的后宅里,可有四位怀孕的庶妃。


    庶妃身边,还有王爷赐的嬷嬷照顾。一旦庶妃生下子嗣。


    想一想,嬷嬷又想叹息。


    不提不怎么得宠的庶妃。那侧妃呢,那瞧着是王爷的心头宝。


    至少在陪嫁嬷嬷的眼中如此。


    侧妃得宠,这一旦生下孩子?到时候王妃怎么办。


    侧妃,那跟庶妃可不同,也是出身名门。


    侧妃的背后也是有撑腰的娘家。王妃瞧着跟王爷闹僵了。


    侧妃得宠,瞧瞧,前院想去便去。便是王妃这儿,没了王爷的同意点头,前院,那也不是想去,便是随意去。


    前院,可是爷们说了算。


    想着侧妃,陪嫁嬷嬷都替自家的主子头疼。


    “既然王妃娘娘有主意,奴婢不敢再劝。”嬷嬷能怎么办?


    拿主意的是主子。再劝,嬷嬷也怕惹了王妃的不高兴。


    万一罚了自个,那真是遭灾。


    可在心底,嬷嬷还是琢磨了,等着王妃的娘家夫人来访时。


    若有机会,一定给递了消息。


    也盼着王妃得了娘家的劝,那是跟晋王低一低头。


    嬷嬷这般想,可机会吗?真没有。


    因为晋王妃回娘家时,可不带了这一位不讨喜的嬷嬷。


    至于王妃娘家来人?


    这机会太少了。


    可太少了。总归会有。


    这不,待晋王妃嫁进皇家四年后。陪嫁嬷嬷才是寻着机会,给王妃的娘家人递了消息。


    当然,这消息兜兜转转,还是传进了王妃亲娘的耳里。


    尔后。


    在陪嫁嬷嬷的眼中,王妃有了大改变。


    王妃总算是向王爷低头了。而晋王也乐意来了正院。


    哪怕只是多坐一坐,夫妻之间有了多些的交流。


    在陪嫁嬷嬷的心里,这也是好的开始。


    番外三长乐帝


    赵济世当皇帝前,那跟当皇帝后,还是一个人。


    只做人做事有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


    毕竟瞧着皇帝威风八面,金口一开,便是天宪。


    实则皇帝嘛,只要皇帝要脸了,那还是免不得有掣肘的。


    只不过当皇帝这事情是赵济世自己谋划得来的。


    还是千求万求,求来的荣华富贵。


    当了皇帝不由自己,为了社稷天下,有些事情赵济世想不干,那也得干。


    就像是那些老兄弟里,有些人识趣,有些人不识趣。


    识趣的,自然是与国同休,也是富贵传承绑定在天家身上。


    若不识趣的,赵济世免不得要替对方体面一回。


    只能赵济世太要脸,有些人不干人事。为了天家体面,为了勋贵的名声。


    赵济世的手段还是低调一些的。


    荣华富贵与人同享,赵济世从来不想荣耀独享。


    或者说赵济世是重诺之人,他曾许诺的,终不成有半分的折扣。


    这一年,长乐七年。


    太子灭南边两国,大唐一统中原,平四海,安社稷。


    此一统,可谓是青史昭昭留名。不止如此,东宫有了继承人,太子妃终于诞下了嫡长皇孙。


    泰一宫里,赵济世读过南边的捷服后。


    赵济世合上奏本,道:“摆驾。”


    此时的皇帝要去凤仪宫,他要跟皇后说一番话。


    夫妻二人讲一讲贴心话,帝王心头,此时大喜。


    凤仪宫。


    皇帝见到了妻子时,笑道:“妹妹,南边大胜,安康将归来。他又当爹了,我也又当了皇祖父。好,双喜临门。东宫添了继承人。皇家添了一位嫡长孙。好,好。”


    “嗯,皇家大喜,添丁添嗣。”关于大捷,万珍珠当然知道的。


    可对于万珍珠而言,这事情有父子俩拿主意。


    关于得了大孙子一事,万珍珠很开心。


    “关于朝堂上的要紧事,你们父子二人有主见。我啊,可不多嘴。”


    万珍珠笑得开心。


    此时的夫妻二人说说笑笑,那真的很开心。


    “等安康归来,咱们一家人得祭祀祖宗,咸告天下知晓,四海升平,中原一统了。”赵济世大笑着讲道。


    “是啊,中原一统,此乃盛世乐章。”万珍珠赞同的很。


    当然,在此之外嘛,万珍珠也在意了小儿子那一边。毕竟晋王府里也有孕妇,也将有新生儿的诞生。


    等着南边的大胜之军归来。


    赵济世亲迎。


    对于帝王亲迎,这是无上的恩荣。


    当然,这等体面,不止给太子,更是给大胜的将士。


    在赵济世的心中,这些将士全是他的功臣。


    帝王如此想法,当然免不了重赏。赏了将士们。


    皇家大宴,恩赏功臣。同时,也是给太子做脸。


    太子有大功,如此,更能坐稳储君位置。同时,东宫添嗣,还是添了皇孙。


    太子在受了将士们的敬酒时,太子也是高兴。


    这不,一时高兴,那真的喝醉了。又或者说酒不醉人,人自醉。


    莫说太子如此。赵济世这一位帝王也高兴。


    于此,赵济世给长子放了假期。


    让长子好好的陪一陪妻儿。当然,哪怕如此,这假期也不长,不过三天。


    要知道,对于太子的培养,赵济世可从来不松懈半分。


    对于太子的满意嘛,赵济世那是太满意了。


    当然,在赵济世的心底,如果小儿子赵纶能学一学他大哥就更好。


    毕竟比起大儿子的好,小儿子的懒,那简直太刺眼了。


    同时,赵济世未尝不是安心的。因为小儿子不想争,貌似也没能争的能耐。


    瞧着这一对一母同胞的兄弟,将来一定会兄友弟恭。


    真是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皇帝的赵济世那是左心疼,右心疼,两个儿子一样心疼的。


    番外四太子


    赵绥得了嫡长子,同时,又有灭南边二国之功。


    可谓是东宫之位,坐得稳如泰山。


    赵绥是长乐帝的嫡长子,还只有一个弟弟晋王赵纶。


    赵纶算不得纨绔子弟,要说学识也不算。


    可这一位弟弟更乐意当富贵闲人。那等躺平的态度。


    太子赵绥看得明白。


    弟弟是不想争什么,就想一辈子富贵安康。


    对于弟弟的摆明态度,赵绥瞧懂了。


    可在心底,赵绥真的不忌惮弟弟什么。兄弟感情好。


    赵绥还巴不得弟弟有本事,也同时替他这一位兄长那是分担一些。


    可惜兄弟二人,弟弟的志向定了。那就是一个准备享福,不想吃一


    点苦头的主。


    能怎么办?


    那可是亲弟弟,一母同胞。赵绥只能是当一个好兄弟,那是替弟弟一肩担了爹娘的不高兴。


    毕竟爹娘那儿,还是盼着弟弟有真本事。


    瞧着弟弟屁事不干,只管享福。甭管亲娘什么态度,亲爹那儿,那可是恨不能打了弟弟。


    赵绥是好兄弟,没法子,只能在亲爹那儿替弟弟多分担。


    护弟弟嘛,这是当兄长的责任。


    至于弟弟是不是避闲?在赵绥看来,真没必要。


    自家兄弟,关于亲弟弟的真性情,赵绥是知道的。


    弟弟真没演戏,纯粹就是富贵闲人的日子顶顶是好享受。


    要问赵绥乐意不乐意?赵绥当然不乐意。


    赵绥是大唐的太子,东宫的储君。权利在手。


    赵绥觉得富贵闲人再富贵,再舒坦。那也没有权利在手时,那等权在手,任我行的感觉舒坦。


    因为权利真的是大补药,最补的大药。


    世间男儿,只要尝过了权利的滋味。没谁想放下的。


    赵绥放不下。


    太子赵绥这太子爷一当,那就是二十七年。


    在太子赵绥四十岁那年,他爹驾崩。


    问赵绥当太子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可能便是他这太子之位很稳当。


    谁让他有一个不上进的弟弟,没人跟他争了储君之位。


    可这储君之位太稳当。那做了太子跟天子,那还是大大的不同。


    有亲爹在,亲爹镇着。当太子的本份,赵绥得守着。


    可亲爹不在了,权利,特别是皇权独揽。


    那等滋味,真让赵绥爱上了。


    只是同时,问内心,赵绥也是敬重亲爹。


    毕竟有亲爹,安有如今的大唐社稷。当然,赵绥也更想再立功业。


    不为旁的,只想在青史之上留了重重的一笔。


    做为帝王,享天大的福气。赵绥还想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因为帝王要脸嘛。


    只是让赵绥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不,待亲爹葬于皇陵,在国孝之后。似乎一切不同了。


    慈仁宫。


    这是皇太后的居所。


    赵绥见着亲娘,亲爹去了,娘似乎一夜之间衰老了许多。


    “母后。”赵绥唤道:“二弟就藩,不妥。”


    在国孝后,母子二人商量了二弟晋王的事情。


    做为疼弟弟的兄长,赵绥真不想放弟弟去就藩。


    天下哪有比燕京都更繁华之地。赵绥这一位帝王就一个亲弟弟。


    让亲弟弟就藩吃苦,赵绥舍不得。这是护弟弟的本能。


    “……”万珍珠,不,应该是如今的万太后瞧着儿子。


    这兄弟俩感情好,万太后当然知道。就是知道,万太后才会如此办法,先跟大儿子谈一谈心事。


    “此为皇家长远计较。”万太后叹息一声,方又讲道:“当初你们父子也商议了,也同意了,皇家子孙,承爵代代递减。”


    “母后,这事情我与父皇、二弟都是赞同的。”赵绥点头。


    皇家开枝散叶,那儿孙多了,一旦天长日久的。


    那再多的俸禄,也不够宗室吃消的。


    爵代代递减,这是根本之法。


    “皇家宗室,可不能全圈在燕京都。既然是开枝散叶,那便是四方就藩的好。”万太后的话说的更明白。


    “一旦成了庶人百姓,早些在地方开枝散叶,未尝不可。”万太后跟儿子讲一讲心事。


    “如今的藩王就藩,多去边地的好。那些地方有藩王镇着,朝廷能省不少事。”


    为何?


    万太后这般讲,赵绥也知道亲娘的心思。


    边地,特别是纳入朝廷统治不太久的地方。


    那些地方,生藩太多。


    或者说有藩王镇着,朝廷的流官们能省事。


    藩王子孙一旦开枝散叶,那也是皇家钉去的钉子。


    “再缓一缓吧。”赵绥最后又劝了亲娘。


    “这是哀家跟你们父皇商议过的。这是先帝遗命。”万太后跟大儿子讲道。


    “……”赵绥沉默了。


    最后的最后,赵绥还是降了圣旨,晋王就藩南边的大理。


    那儿四季如春。可那儿,在世人眼中还是穷藩之地。


    对此,太后都同意了,又拿出了先帝遗命。


    晋王的一大家子,真是一大家子。


    晋王是子子孙孙,三代同堂。儿孙多,一家子百来口的人。


    那可谓是吓唬人的很。


    当初,高祖长乐帝会跟长子、次子商量了皇家子孙,代代递减爵位,那纯粹就是给次子晋王吓的。


    谁让晋王府上的人口太能生了。


    这要是多几代人下去,皇家的人口,那得膨胀到何等的地步?


    哪怕是皇家,那人丁太兴旺了,那也是养不起。


    如此,代代递减,那真有必要。


    谁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番外晋王


    哭一场,离开了燕京都,将往大理去。


    “听说大理四季如春,比着燕京都的冷,大理是一个养人的好地方。”


    晋王在安慰了心爱的侧妃。


    对于侧妃生的儿子,晋王也疼爱,还立为世子。


    关于晋王妃吗?


    晋王是淡淡的。


    谁让王妃出生七姓望族,这还不算。当初二人刚成婚时。


    晋王不是没想过,那也学一学大哥,那也是跟晋王妃恩爱一辈子。


    可晋王如何做的?


    晋王一辈子都记着。


    皇家的王爷成婚前,那自然有教导人事的宫人。


    晋王是心软的,如此,这等与自己有干系的女子自然也是给了体面,赐了庶妃位。


    可偏生那会儿的晋王刚成婚,太相信晋王妃。


    可晋王妃呢?


    一做主了,便是让宫人出身的庶妃吃了避子汤。


    理由可太好听了。这是养生汤。


    晋王一直知道,爹娘想皇家子嗣多。不为旁的。


    那些朝堂上的谣言,晋王听多了。


    关于对母后的非议,不外乎,还是皇家的子嗣少。


    可在晋王心里,父皇有他和大哥,他们兄弟在呢。


    兄弟是少了一点,可除了兄长,他也是父皇的备胎嘛。


    两个皇子少,那就皇孙多一些。


    晋王太乐意替父皇和母后分忧。那些年,东宫的大哥一直没儿子,晋王都替太子担忧。


    东宫的流言也不少。


    晋王更心忧。他就盼着早些成婚,一旦成婚,晋王一定多生孩子,少生事。


    不替东宫的大哥揽事,同时,多生孩子,打破了皇家子嗣少的谣言。


    皇孙,那也是皇家子嗣嘛。在晋王心里,他一辈子的念想就是多生皇孙。


    结果呢。


    晋王妃敢给庶妃喝避子汤,这简直戳中了晋王的死穴。


    于是等着搬出了皇宫,晋王就放飞自我了。


    那晋王妃想安排了他的后宅。晋王不乐意。


    怎么办?


    当然是随心所欲。


    于是那些年里,晋王想宠谁,那就宠谁。


    反正不是晋王妃就好。毕竟晋王妃失宠了后。


    那没胆子跟晋王炸毛。


    于是有晋王这一位富贵闲人盯着,就一心一意生孩子。


    这不,在晋王的关心下,晋王府那是新生儿的啼哭不断。


    待晋王就藩时,晋王府百来口的人。


    那可谓是人丁兴旺的很。


    要离开了燕京都,晋王舍不得。舍不得疼他的大哥,更舍不得亲娘。


    可亲娘的暗示,晋王读懂了。


    东宫,不,如今的大哥膝下子嗣不说单薄吧。


    可真的儿子太少,不过区区四个侄子。


    至于皇孙,如今也不过区区四个。


    比照一下晋王府的子嗣繁茂。晋王想一想,就要嘴角抽抽。


    也许就像亲娘说的,离开燕京都,去大理挺好的。


    远香近臭。离的远了,晋王这一支的将来在大理。


    安心在那儿扎根。


    哪怕不舍,可为了儿孙的将来,晋王还是得就藩。


    大哥登基了,侄子们成了皇子。


    晋王是当了一辈子的咸鱼。可不代表他眼瞎。


    太子妃这一位嫂嫂生


    了两个皇子,这两个侄儿啊。


    如今可谓是表面一派和气。


    暗中嘛,那什么态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远离了皇权斗争,那什么夺嫡的?晋王不掺合,他的儿孙更不掺合。


    大理。


    在哪儿?


    在舆图上,晋王是瞧过的。可真的等去了后。


    “本王后悔了。”初至大理,初至大理的晋王府。


    晋王真后悔了。


    在燕京都当富贵闲人,那日子多舒坦。


    来了大理,这地方让晋王觉得太难了。这儿太穷了。


    一想到儿孙们要生活在这样的穷地方。晋王替儿孙们后悔。


    可后悔了,能怎么办?


    晋王妃当然知道后宅的情况。对于晋王的常叹短叹,晋王妃听了,只当听了。


    免不得,还是暗中高兴几回。


    只要晋王不高兴,晋王妃就很高兴。


    这般的日子又过了十年。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晋王听到了新消息,从燕京都传来的新消息。


    “什么,三侄子也就藩了,还是去南边的海岛上?”


    晋王听着燕京都的最新消息。晋王震惊。


    晋王特意的看过舆图,三侄子要去的南国,那可是太南边了。


    晋王听幕僚讲过,那地方热的,那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这哪是就藩,晋王在心里琢磨着,这简直就是流放。


    想一想三侄子,那可是太子妃嫂嫂生的小儿子,妥妥的嫡子。


    “大哥也舍得,嫂嫂也舍得?”晋王有一点不相信。


    当年在燕京都时,晋王可瞧见过,嫂嫂多疼三侄子,大哥多疼这一个侄子。


    如今嘛,侄子得就藩,不,应该说被流放。


    就藩,那就是纯粹的表面功夫罢了。


    好歹,他这晋王就藩,可是早早有安排。


    王府修好,应该支应的一切,早早有安排。


    可三侄子呢,说就藩,那就藩。


    还是比大理更远,更南边的流放地。听说,那还是没怎么收复的大海岛。


    啧啧,光想想,晋王替三侄子可惜。这不,夺嫡失败了。就是流放的下场。


    去海岛上,还是热死个人的地方。也不知道三侄子遭不遭得住?


    晋王倒不是心疼三侄子,毕竟儿孙太多了的晋王,他真是心疼不过小辈们。


    晋王更担忧了亲娘。


    大哥的儿子们夺嫡,这宫廷里的亲娘咋样?


    可替孙儿们伤心了?


    番外秦王


    做为大唐的秦王,高祖的嫡孙。秦王是皇后的嫡次子,排序三。


    秦王打小就聪慧,甚得父皇母后的宠爱。


    也凭着这一份宠爱,秦王起了心思。


    或者说生在皇家,只要是皇子,谁能没心思。


    秦王可以拍着胸口保证,不止他有心思,二哥和四弟一样有。


    他们兄弟四人,大哥命最好。大哥是嫡长子。


    可大哥当年因为北征草原,那受过伤,腿瘸了。


    大哥身有疾。又如何?父皇母后心疼。大哥还是太子。


    可这太子真能坐稳吗?


    反正秦王不服气。


    秦王不服气,这不,夺嫡之争便是起来了。


    至于里面是不是二哥的撺掇,秦王知道。


    二哥暗戳戳的添了油,四弟同样浇了火。


    只能皇家的兄友弟恭,秦王只瞧着父皇和晋王二叔那是真的。


    至于他们兄弟四,那没可能。


    因为大哥身有疾,下面的弟弟们又不服气啊。


    皇权至尊,皇权至高,皇权至上。


    谁不想走了那一步,就差一步,天渊之别。


    秦王不服气。


    夺嫡之争,输了,便是输了。


    秦王被亲爹流放了。


    去南边,去苏禄就藩。秦王不想,可他不想去,也不成。


    这是天子旨意。


    离开燕京都的那一天,几个兄弟来送了秦王。


    不,应该说如今的苏禄王。


    秦王的封号,那也改了。


    如今的苏禄王是败犬,他瞧着几个兄弟。他的冷笑掩不住,也不知道是在嘲笑自己,还是在嘲讽他人。


    “我这一走,往后怕回不来。皇祖母和父皇、母后,还请兄长与弟弟替我尽一份孝心。”


    话罢,也不管兄弟们如何想。苏禄王跪下,向着皇宫的方向磕了头。


    太子瞧着兄弟的做派,他道:“三弟,你的孝心,长辈们皆知的。”


    这话说的,苏禄王更想嘲讽。


    只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又罢了。


    燕京都一离开,再归来?没有归来的时候了。苏禄王太清楚了。


    只苏禄王的心底,对于就藩一事,还有一点希望。


    万一,能在藩地有一些做为呢?


    等着出海了,在海上的日子,苏禄王才知道。


    吃海上的一口子饭太不容易了。


    那海上的风浪,那大的,真的太吓人。在天地的伟力面前,人太渺小了。


    等着一日又一日,半年后,终于到了南边的海岛时。


    来了藩地,苏禄王死心了。


    “这狗屁世道……”苏禄王骂了粗话。他真心遭不住。


    这海岛上开始的日子,那真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可能怎么办?


    妻儿随着苏禄王就藩王了,往后,他这一支注定生活于此。


    想回中原?


    没可能了。


    番外赵民


    赵民是一个挺有能耐的人。因为他连中六元,可谓是高宗一朝的名人。


    六元状元。


    可这些不重要。


    赵民真正在意的,便是他如何这般顺顺利利。


    因为赵民永远也是忘记不了,他中了状元时,皇帝见过他,太后见过他,那是感慨的话语。


    特别是太后替他和定下婚约的师妹赐婚。


    这一辈子,赵民跟师妹恩爱一辈子。


    或许在世人眼中,赵民是一位爱慕妻子,爱了家庭的人。


    可在心中,美人谁不爱?


    只赵民不敢。


    因为万太后的只言片语,让赵民知道,他极了高祖的模样。


    如此,皇家待他,才会不同。


    凭赵民的能耐,一路青云。真不是他有多大的能耐。


    不过是他的身上,寄托了皇家的一点子念想。


    如此,赵民要脸。


    这一张脸不止为他自己,更是不能让皇家给的脸丢地上。


    高祖一辈子重诺,赵民当然得一样的重诺。


    当年许诺了与师妹定亲。


    那么,哪怕恩师与师母早去。师妹的背后没有靠山,于赵民没半分助力了。


    可赵民还是重情重义,他娶师妹,爱幕师妹。


    这一辈子,赵民活成了一个守诺之人。


    哪怕,他曾经也是爱慕过美人。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恍如一梦,不曾去寻。


    番外刘月奴


    “恭喜老夫人,贺喜老夫人。”刘月奴听着


    旁人的恭喜。


    刘月奴也高兴。


    刘月奴的一辈子挺有传奇色彩。


    她的爹娘是奴仆出身,她的将来,本来可能也是一个奴仆。


    便是生了儿孙,也会如此。


    可那一年,被贵人选中,她要赠了一位贵人。


    也便是那一年,刘月奴的命运被更改。


    因为刘月奴有几分像极了当今的太后娘娘。


    如此,刘月奴与家人被挑走。


    后来的刘月奴跟万太后庄子上的管事成婚了。


    太后慈悲,给了民籍。同时,庄子上也乐于教导孩子们读书习武。


    便是读不出名堂,做了帐房等,也是好的。毕竟识字的人,总归出路更多。


    只刘月奴的儿子很争气。读书,那是真读出来了名堂。


    于是刘月奴便是享了儿孙福。


    待儿孙一步一步在官场上出人投地。刘月奴得了朝廷的诰命。


    诰命,这是刘月奴曾经想,那都不敢想的一切。


    如今嘛,刘月奴只会感恩。


    感恩了许多人。感恩了娘,给了她一张好容颜。


    同时,也是感恩了祖宗的庇护,让儿孙们都是能读书,会读书的好种子。


    当然,更是开心了祖坟冒青烟,儿孙争气。


    活了一辈子,在刘月奴这般的年岁时,她已经看淡了很多。


    可老了老了,还能享了大福气。刘月奴已经没什么不满意的。


    刘月奴只想着,便是死了,她也是闭眼的。


    去了地下,见了祖宗,那也是有话讲的。


    “娘。”刘月奴听着小儿子唤。这时候的刘月奴笑道:“今个大喜,满府上下,人人皆赏。”


    “我儿,你让你媳妇替为娘好好待客。”刘月奴老了,她认识的客人很少。


    儿媳比她有本事,至少在刘月奴的心中如此。


    这时候的刘月奴更想让儿媳出面,那替她招呼了客人。


    小儿子和儿媳当然是同意的。


    哪怕大哥是家中的顶梁柱。可小儿子一家,那也想借助了大哥的光芒,如此,也是替自家的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好处。


    同时,也不会让大哥一家太为难的。毕竟亲娘在,母在,不分家的。


    这一家子骨肉,当然不会计较了太多。


    这一场热闹,刘月奴生生的受了。特别是一旦凑到了刘月奴跟前的人。那谁捧着刘月奴这一位诰命夫人,那说的都是是好听话。


    刘月奴呢?


    这一场热闹后,她去小佛堂念了经。受了繁华,可在心中,刘月奴更信了佛,信了命。


    这不,不止在自家的小佛堂念了经。刘月奴还去了寺里上香,还愿。


    给亲娘代了长明灯。刘月奴还愿时,她还是低声念叨。


    “娘,您没能亲眼见了儿如今的富贵。儿说与你听。”刘月奴低声讲道。


    “娘,当年,你劝了儿,让儿争了大富贵。那会儿,儿怕了。”


    刘月奴想着过往。


    当年,她居然敢跟万太后争了男人。再想想,刘月奴想,好在当年太后娘娘慈悲,不计较了这些。


    若不然的话,自家会是什么下场?刘月奴是不敢想像的。


    刘月奴不敢想,如今呢,刘月奴只想着自家的好日子长长久久。


    “娘,太后娘娘是儿这一辈子的大贵人。儿只盼太后娘娘长命百岁。”这是刘月奴的真心想法。


    当年,刘月奴初到庄子上,那日子是害怕过的。


    可后来见着太后娘娘似乎真忘记她们一家子了。


    刘月奴才是不再害怕。到如今,儿子都做大官了。


    刘月奴知道了,太后娘娘真慈悲。她这等苦命的,当年做不得主的,真不在太后娘娘的拉清单名单里。


    “娘,儿有今天的富贵,一定是娘和祖宗们在天子庇佑。”刘月奴的脸上全是开心的神色。


    “儿一定给祖宗们和娘多烧了香火钱。”


    刘月奴双手合十。


    “娘,请您一定保佑了您的外孙,让他们一辈子也平平安安,富贵长长久久。”


    刘月奴如今的身份大不同。这一回来烧香,那自然给了重重的香油钱。


    在寺里,一旦遇着刘月奴这般的诰命夫人,还是大手笔的香客。


    那自然是恨不能捧着,捧得高高的。


    在寺里,刘月奴得了心安。


    刘月奴的心中,这一回是踏实安定。因为请了神佛,这算是得了神佛的庇佑。


    可更主要还是得了富贵,刘月奴想活得更久。


    若能长久的享受了富贵,谁又不想长寿呢。


    刘月奴当然也想的。


    番外无数年后


    一代皇朝不过几百年,又是几百年后。


    大唐在中原的旗帜不存。可在海外,还是有许多的大唐皇家苗裔。


    谁让大唐自有传统。只要夺嫡失败的,全数就藩到海外去。


    四百年下来,大唐的海外,就藩的藩王数量太多。


    一百来位的藩王,这在海外一纠结,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势力。


    新朝新立,可跟海外嘛,那也不是一刀两断。


    海外的大唐诸藩王,那想不想回了中原?


    太想了。


    可新朝的武力值,那顶顶是最巅峰的时候。


    于此,海外的一百来位藩王,那人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


    蛇无头不行,这便是海外的唐室藩王结盟了。


    那利益当前,于是,自然不可能是一条心的。


    于是又是两三百年后。


    又是一个新朝立。中原的大地上,已经换了几家皇朝。


    海外,大唐的旗帜依旧。或者说千年的时光里。


    海外的大唐越发的势大。


    因为海外的土地很多很多,人口多了,便能用手中剑争伐更多的土地。


    海外的大唐,那也是中原人的后裔。


    千年后。


    从西边而来的夷人与东边的大唐大战起。


    早有许多年前,双方有贸易的往来。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是新的故事起。


    番外海外大唐


    大唐邦联,这便是诸藩王共举的旗帜。要问,谁是共主?


    真没有。


    因为藩王们的共和,那也是共和。


    不过嘛,这联盟在一起,那自然会膨胀了势力。


    海外,只要有发现了美的眼睛,那必然能寻打到更多的利益。


    身毒。


    金州王的世子,这一位世子打小便是被册立为继承人。


    只海外大唐藩国的继承人,可不是一出生得了王位,那便是占了便宜,不担了责任。


    想当王,掌了兵权是必需的。如此,在军队里走一遭,那就成必然。


    海外大唐,海军为重。


    诸海岛来往,靠着是大船,靠的是大炮。


    炮,在近几十年出现了。或者说在海上,这是利器。


    东边的大唐有,西边的夷人一样有。


    在身毒,这是东边大唐,西边夷人们的利益重要区。


    在这儿,财富很多。


    可这儿同样是斗兽场。当然,斗的嘛,那是大唐与夷人们的势力。


    至于当地人?


    当地人大不同,跟中原的风土人情不同。跟西边的夷人们的治理也不同。


    这儿,那是教典治国。


    这儿,子孙生下来是什么样,那子子孙孙就是什么样。


    一等婆罗门,掌着释经权。生来就是天龙人。


    金州世子来此,不止为着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利益。


    身毒,莫看这地方的人,那富贵的天龙人是富得流血。


    毕竟天龙人的财富嘛,那就是一层又一层的贱民。


    可贱民,那也分了三六九等。


    当然,天龙人也不止婆罗门。


    一等婆罗门,二等刹地地,三等吠舍。四等的首陀罗是贱民,还有便是不可接触的贱民。


    总而言之,身毒,在金州世子的眼中,这地方富得流血。


    因为这儿的土地肥,人口多。甭管是种地,那也能养活太多人。


    人一多,做贸易,那多来钱。


    海外大唐,可跟中原不一样。南来北往,在海上的财富,那可一点不比地里差。


    或者说海上的财富更多。


    番外一本日记


    千年之后,又或者说两千年后。


    那时候的世界跟以前的世界又不同。那时候的世界已经大变样。


    中原,或者说共和国的时代。海外,也不止有夷人的国度,还有大唐苗裔的国度。


    一场考察,或者说,又是番出来的日记。


    那挖出来的便是先贤的旧书。


    在这一本的日记里,记载的,那是过往的时光。


    番外,论坛


    某小论坛里,很多人在顶贴,不是谈论了新的电视剧。


    1楼:看了新电视剧《XXX》,真是乱讲,怎么可能。


    2楼:真不真,管它呢。反正只看偶像。


    3楼:其实还成,大唐邦联那一边可流行了,都说这电视剧好。


    4楼:狗屎。


    5楼:XXX,(和谐了)


    6楼:66666,凑数的


    7楼:楼上的,全是假说。其实这一部《大唐风云》拍得不错。


    很写实,考据的不错。魔.蝎`小`说 k.m`o`x`i`e`x`s.c`o`m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