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把傜隘
24閸欓攱鏋冪€涳拷
閸氼垯缍�

第九百五十九章是纯粹

作者:知白本书字数:9143K更新时间:2025-05-01
    “朕有错处,朕得认。”


    皇帝站在窗口,看着外边的朗朗天穹。


    “如果朕当年才发现有苗头的时候就严令制止,现在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多人陷进去不可自拔。”


    “原本朕还在心里宽慰自己,说都是因为那几年内有外困,哪件事不比咱当年的老兄弟们心里有些怨恨大些?”


    “建始元年,还在打仗,冀州,兖州,冰州,林州......也就是如今的军屏道加上辽北道闹灾荒。”


    “建始二年,西蜀道初定,百姓们流离失所,又闹瘟疫,死了几十万人。”


    “建始二年的下半年,杭州附近的旧楚余孽趁着雨季掘开河道,又有数十万百姓们伤亡。”


    “建始三年,朕就开始张罗着从京畿道以及各地往冀州迁徙百姓的事,建始二年的时候,冀州数千里之地,人口不足七十万,建始三年一年,冀州补充人口千万余。”


    “建始三年迁百姓往冀州的事还没办好的时候,西域诸国叛乱,联合草原诸部南下攻打雍州。”


    “建始四年......”


    皇帝一直说,一件一件,一桩一桩,一直说到了今时今日。


    “百姓们遭了多大的灾,受了多少苦,朕都记得,朕不敢有一点懈怠,更不敢有一点疏忽。”


    “但朕终究还是疏忽了,朕总觉得老兄弟们都是亲近人,亲近人就不必多去过问。”


    说到这,皇帝停了下来。


    坐在他身后椅子上的楚伯来,眼睛早就已经湿润了。


    “朕不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但朕是一个失败的大哥,一个失败的朋友。”


    听到这句话,楚伯来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陛下,是臣等对不住陛下,臣等没能为陛下分忧,还一个劲儿的拖累着陛下。”


    他很难过,格外难过,也格外自责。


    到长安,见到了大将军,大将军没有责怪任何人犯了错,而是自责自己没有照看好老兄弟们。


    见到了陛下,陛下也没有一言一行是在怪他们,是更深的自责。


    所以楚伯来难过,难过的好像心里被刀子在搅着一样。


    他起身要跪下去,被唐匹敌拉了一下却还是跪了下去。


    皇帝说:“朕是个狠心的。”


    他回身走到楚伯来身边,伸手扶着楚伯来起身。


    “也到了该狠心的时候。”


    皇帝说:“如果朕还是觉得这些事可以拖一拖,可以放一放,有功之臣犯了错就可以忍一忍,让一让......”


    “楚近四百年崩坏,朕如此作为的话大宁连五十年都没有就会崩坏,所以朕要用重典,就只能......就只能拿他们先来。”


    “朕用叶无坷,他其实也想拖一拖,拖到新法颁布之后再把辽北道盘根错节的事彻底清理一下。”


    “他也有私心,从长安到冰州的路程他走的比正常要慢十天,若不是听闻冰州暴雪他可能还会慢些。”


    “但他慢归慢,只是他自己慢,辽北道的事在他出发之前就已经派人在查了,人还没进辽北道冰州是什么样子他就知道了几分。”


    “到冰州的前一天他给朕送来一封信,告诉朕说辽北道的情况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复杂些,他请求朕多给他一些时间。”


    “他不想放过一个该被惩治的人,也不想多牵连一个无辜的人,所以他需要时间,朕也准了。”


    “有人说叶无坷一到冰州就给了当地官员一个下马威,才到没几天就已经开了杀戒......他们怪叶无坷。”


    “朕也怪叶无坷......只是他们怪叶无坷一点都不体恤,朕怪叶无坷杀戒开的还是慢了些。”


    皇帝在楚伯来身边坐下。


    “朕更难过的是,犯了错的人朕只顾着忙其他事忽略了,你们受了委屈的朕也忽略了。”


    皇帝说到这的时候,胸口的起伏已经明显有些加速。


    唐匹敌道:“陛下,错了。”


    皇帝和楚伯来同时看向唐匹敌。


    唐匹敌认真道:“陛下一直说自己疏忽了老兄弟们,可陛下和皇后该为大家安排的都做了安排,找照顾的都有了照顾。”


    “无论官职品级,事无巨细,陛下和皇后能想到的都已想到,只是有些人自己心里觉得被疏忽了。”


    “他们觉得自己有功,有功就该高高在上,有功就该是人上人,就功就有资格对别人颐指气使。”


    “已经吃到碗里了,可还看着别人碗里的,觉得别人碗里的都该是自己碗里的。”


    “这样的人陛下给的再多他们也不会满足,陛下越给,他们就越觉得这是陛下欠他们的。”


    他语气肃然道:“陛下刚才说的话只有一句臣认可。”


    他看向皇帝:“叶无坷到辽北之后,杀戒开的还是慢了些。”


    说到这他又看向楚伯来:“在进宫之前我与你说,很多老兄弟可以不犯错,我应该早早规劝,早早解释。”


    “这是我的错,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认这个错,但他们犯了错的,到什么时候也要认自己的错。”


    楚伯来点头:“陛下与大将军,已经足够宽仁了。”


    皇帝道:“老唐近十年来第一次主动跟朕说要去做什么,是叶无坷去辽北之前,老唐说他要去,朕阻止了。”


    楚伯来心中一震。


    大将军如果去了辽北的话,应该不是如叶无坷那样带着一千二百人去。


    大将军要去,应该是直接带着大军去。


    大将军不是去做道府的,就是去直接平叛的。


    皇帝说:“应该信得过大宁的后起之秀,他们有能力处理好这些事。”


    他看向唐匹敌:“朕还是那句话,孩子们该承担一些的时候就让他们去承担,咱们该做的是只有一件......让他们不畏惧。”


    唐匹敌微微俯身:“臣明白陛下心意。”


    皇帝起身:“咱们去长安城里走走吧,若不是你们来了朕也不能随随便便到宫外去。”


    听到这句话,楚伯来的心里又震荡了一下。


    百姓们都说陛下是天下至尊,天下事天下人都得听陛下的。


    那陛下,当然是天下间最自由的人。


    可陛下不是。


    陛下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有数不清的事要做,桌案上是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奏折。


    陛下不是神,天下官员就是陛下看天下的眼睛和耳朵。


    判断天下事,陛下靠的就是这些奏折,靠的就是天下官员。


    哪怕陛下有廷尉府,可陛下也不可能真真切切的看清楚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自从立国之后,陛下哪怕是想到长安城里随便走走看看其实都没那么容易。


    出去走上一个时辰,就要丢下无数事不能及时处理。


    各州府衙门上报的奏折,数据,陛下不只是要看还要分析。


    从这些事之中要明辨出谁在说谎,谁在隐瞒,谁又在敷衍了事。


    有百姓会说,那为什么陛下不走出长安多到天下去看看?


    自古以来的皇帝都知道,下边的人一定会说谎话,只要去了,就可能看出他们说了多大的谎话。


    可帝王出行真的是那么容易?


    皇帝离开长安去了漠北,如果没有已可担当大任的太子殿下坐镇长安他都不可能亲自去得了。


    天下官员能欺骗陛下,那长安城内的官员呢?


    皇帝离开了长安,长安的事怎么办?


    天下事汇聚于长安,陛下离京,长安的事就要不停的沿途奏报,难道长安的人就不会有所隐瞒?


    古今中外,有多少大事是趁着皇帝不在都城的时候所做。


    再说帝王出巡,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何其之巨。


    更有人说,陛下若能微服私访怎会花费那么多,还不是怕死所以不敢。


    确实有怕死的缘故,也不是你深受百姓爱戴出行就一定平安。


    跟着皇帝出了未央宫,他们几个人走在大街上,楚伯来看的出,皇帝看长安百姓的时候眼神里是真的欣慰。


    “当初朕决意定都长安的时候,你们不少人都反对,觉得战乱之后的北方过于贫瘠寒苦,难以为继。”


    “朕独断,就一定要定都长安......当时你们都说也能理解,因为中原之大敌在北在西北而不在南。”


    “定都北方,北方定而南方稳,南方稳而天下富,所以最终你们还是听了朕的。”


    “但朕不只是这么想,朕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看看,大宁有决心,让天下寒苦凋敝的北方也能富裕起来。”


    “长安是一面镜子......所有来过长安的人都会在这面镜子上看到整个大宁。”


    “现在你们看到的长安,就是大宁北方的缩影,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繁华富庶,就是百姓安康。”ωww.xSZWω㈧.NēΤ


    “可长安城里就没有积弊了吗?有,且不少,长安城里的那些龌龊是怎么藏起来的,别处也一样。”


    “你们看看......长安城的人家是不是也都有高墙?伯来你曾在江南任职,江南水乡人家哪有如此高墙的。”


    “所以朕还不能停下,什么时候北方的百姓们也能觉得,家里没有高墙住着也踏实也安心,那才是天下大定,才是真的盛世。”


    “可北方百姓的高墙真的只是被外敌吓出来的?不是......朕把外边的敌人都解决了,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


    “但百姓们还会怕,因为还有匪乱,还有盗贼,还有欺压良善的恶人,还有为富不仁者,亦有做官的在作恶。”


    “把外边的墙修好了,就能拆掉了百姓家的高墙?拆不掉,天下大定了也拆不掉,因为那道墙在人心里。”


    皇帝看向楚伯来:“辽北道的事已经有不少人找朕说过,说这是家丑,那么多官员涉案一旦传扬出去,百姓们都会对官员失望,对朝廷失望,家丑就得遮一遮。”


    “朕问他们,既然是家丑,那百姓们为何不能看?官员是家人,那百姓就是外人?百姓们不怕有家丑,只怕出了家丑之后家里做主的还要帮着出丑的人。”


    “家长里短的事都要讲道理,谁家里的父母偏心,家里兄弟姐妹不公平,邻居们哪怕不明着说也要暗里说,难道遮掩的住?”


    “西蜀道的事朕不压着,辽北道的事朕更不会压着,不但不压着,朕还会让整个大宁的百姓们都清清楚楚的看。”


    “只有百姓们最终能相信朝廷,他们心里的墙才能真的拆掉,百姓自己拆掉的心墙,比做官的不择手段拆掉万户院墙要强万倍。”


    楚伯来重重点头:“陛下说的,也正是臣心中所想。”


    皇帝嗯了一声后说道:“所以你也要回辽北道去,朕还不能让你留在长安,因为你心里也有一道墙,你回辽北去看,看着叶无坷怎么处置这些事。”


    “看看大宁江山之内的年轻人是怎么做事的,看的清楚了,就会明白他们的直来直往不是愣头青......是纯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