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65章用不加赋之后大明新增千万人,再拟新政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允熥放下碗筷刚要起身,朱小宝伸手把他拉住了。


    “老三,你这是要去哪儿?”


    “我出宫去找小夏啊!”


    朱允熥随口答道,眼里还带着点雀跃。


    朱小宝的脸色顿时沉了沉,语气也带上了几分不悦。


    “我不是说了让你留下帮忙吗?”


    朱允熥闻言一愣,脸上满是诧异,指着方才说的事道。


    “啊?弄那驱蚊药水啊?大哥,你方才不是为了哄皇爷爷开心,故意吹牛呢吗?”


    “胡说!”


    朱小宝没好气地抬手在他脑门上拍了一下。


    “还真当我是随口胡诌?”


    朱允熥被拍得缩了缩脖子,却依旧一本正经地点点头,眼神里明明白白写着“不然呢”三个字。


    “哼!跟我来。”


    朱小宝沉了脸。


    “哦。”


    朱允熥撇撇嘴,不情不愿地跟着他往侧院走。


    到了地方,朱小宝从案上取过纸笔,略一思忖便写下几行字,纸上列着的是酒精、薄荷、芦荟之类的东西。


    写完他把纸往朱允熥面前一递。


    “行了,先把这些东西找来,一会儿我教你怎么调配。”


    朱允熥盯着那张纸,眼睛瞪得溜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忍不住问道。


    “大哥你真有这闲工夫?还来真的啊?你不用去前殿处理那些国家大事吗?”


    “让你去就赶紧去,哪来这么多废话?”


    朱小宝被他问得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


    “哦哦,好的好的。”


    朱允熥这才不敢再多嘴,连忙拿起那张纸,脚步匆匆地跑出去寻东西了。


    朱允熥忙着四处找东西的功夫,朱小宝已经让人在后院支棱起了家伙。


    几口铁锅擦得锃亮,旁边还摆着一套粗陋却能用的蒸馏设备,玻璃器皿在晨光下泛着清透的光。


    其实这驱蚊药水的制法,跟先前琢磨的香水工艺差不离,都是靠蒸馏提取植物里的精华,只不过这次特意多加了些薄荷、芦荟之类带驱蚊效果的东西,想着能让药效更实在些。


    他这边盯着工匠摆弄蒸馏器,那边又吩咐人去寻了些芦苇棒来。


    让小太监们把芦苇棒捣得粉碎,掺上些细腻的黑泥拌匀,再捏成一盘盘螺旋状的长条,拿到通风处阴干,回头点着了就是简易的蚊香。


    朱小宝看着那排摆在竹架上的蚊香,心里盘算着。


    这玩意儿虽说比不得后世工厂里出的那些,熏起来烟也大些,但配上待会儿熬出来的花露水,一熏一抹,对付这些蚊子总该够用了。


    没多会儿,朱允熥就气喘吁吁地回来了。


    朱小宝也不啰嗦,取过蒸馏设备亲自演示起来。


    “就照这个法子来,火候别太急。”


    朱小宝把瓷瓶塞给他,自己则背着手往谨身殿去了。


    刚进殿门,司礼监的太监就捧着一摞奏疏迎了上来。


    朱小宝随手翻了翻,大多是各地灾情报备与政务请示,司礼监拟的批语都还算妥帖,便没再多费神。


    直到瞥见户部与吏部的两份汇总报告,他才停下了手。


    五年前他力主推行永不加赋的新政时,朝堂上不知有多少非议。


    可如今再看,各地府衙的税册上,农户的缴赋数额清清楚楚,再无苛捐杂税的额外条目;吏部统计的流民名册更是一年比一年薄。


    洪武末年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多半已在新垦的田地上扎了根,建起了屋舍。


    更让人欣慰的是,户籍册上的新增人口数,每年都稳稳地涨着几百万,街巷里日渐稠密的烟火气,便是这新政最好的注脚。


    朱小宝心里已经有了新的盘算。


    他眉头微蹙,仔细琢磨着这政策该怎么推行才稳妥。


    想了片刻,便叫郑和进来,让他去把内阁和六部的官员都召集过来。


    趁着官员们还没到的空档,朱小宝拿起笔,把心里盘算好的摊丁入亩政策细则,一条一条详细地写了下来。


    等内阁和六部的官员们都到了谨身殿,朱小宝还在案前埋头写着。


    官员们都屏息站着,没人敢出声催促。


    好一阵后,朱小宝才放了笔,抬眼看向殿内的众人,开口道。


    “吏部和户部呈上来的近五年永不加赋政策的影响统计,内阁都看过了吗?”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杨靖便往前一步,躬身回道。


    “启奏太孙殿下,臣等已尽数阅过。”


    朱小宝微微颔首,对杨靖道。


    “那杨阁老便说说这些年的成果吧。”


    杨靖上前一步,语气沉稳地应道。


    “自洪武二十五年起,朝廷遵循先北后南的次序,逐步推行永不加赋政策。”


    “这五年来,该政策已在大明各地落地生根,成效颇为显著,流民增长数量较往年已降至最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日渐普遍。”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底气。


    “单说人口,今年大明新增人口累计已达上千万。”


    “人口兴旺之后,农、牧、商、手工业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连带户部的财政收入也一年比一年丰裕,国库日渐充盈。”


    当年永不加赋刚提出时,满朝文官几乎一片反对声,斥其动摇国本、异想天开。


    如今杨靖这番话,将实实在在的成果摆在眼前,那些曾激烈辩驳的官员们,脸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自在。


    朱小宝对这反应似早有预料,只是满意地点点头,看向杨靖道。


    “这么说来,永不加赋确实让百姓安稳了不少。”


    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沉。


    “但你们也该看到,新增人口越来越多,原本按丁男征收的税赋,差不多快被稀释抵消了,长此以往,国库收入难免受影响。”


    “所以,孤打算再推一项新政策。”


    “什么?”


    杨靖闻言大惊,急忙上前一步,躬身劝道。


    “太孙殿下,永不加赋刚在各地站稳脚跟,民心才定,此时再推新政,是不是太过仓促了些?恐生变数啊!”


    朱小宝摇了摇头,语气笃定。


    “杨阁老先看看孤拟的政策再说不迟。”


    一旁的郑和见状,连忙上前拿起案上朱小宝写好的政策条文,小心翼翼地递到三位阁老面前。


    阁老们接过纸,凑在一起逐字逐句细看,看完后都陷入了沉思,眉头微蹙着,嘴里不住地念叨。


    “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