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27章亲爹没有祖爷爷亲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啥法子?”


    朱小宝追问。


    杨靖一咬牙。


    “这事儿还得治本,只有把倭奴灭国绝种,东南才能安定。”


    这话一出,旁边的詹徽和李缘脸都抽抽了。


    杨阁老还真是敢说啊!


    大明哪来这么多钱跨海灭国啊?


    詹徽赶紧反对。


    “臣不同意!太孙殿下,好战必亡啊!”


    李缘也跟着说道。


    “咱要去灭了人家,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啊!”


    朱小宝没理他们,冲杨靖抬了抬下巴。


    “杨阁老,你接着说。”


    杨靖一听这话,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眼睛都红了。


    “百姓为啥忍?仕子为啥只嘴上骂两句?”


    “那是因为民愤还没到份上!”


    “太孙殿下要是接着放风说要开市舶司……”


    詹徽当场炸毛。


    “你是想故意引倭奴来杀百姓?”


    “杨阁老!东南百姓可是大明子民啊!”


    杨靖声音发颤,却咬着牙道。


    “人心不狠,江山不稳!”


    “等百姓被杀到一定程度,彻底激起了民愤,咱们出兵便是名正言顺!”


    “可以先让东南军队故意打败仗,放倭奴进来祸祸,等时机到了,咱们再扬帆出海……”


    李缘气得大喊。


    “你知道那得伤亡多少百姓吗?他们可都是我大明子孙!”


    “太孙殿下,臣请您罢免杨靖!”


    詹徽也跟着喊道。


    “臣附议!”


    朱小宝盯着他们,半天没说话,最后才摆了摆手。


    “今天的事谁也别往外说,让孤想想。”


    “太孙殿下!”


    李缘和詹徽情绪激动。


    朱小宝的视线,冷冷扫过二人。


    “先回去。”


    “是,臣等告退。”


    等三阁老走后,朱小宝便瘫在胡床上直揉太阳穴。


    牺牲一部分百姓,换倭奴灭国,这选择题咋选?


    老爷子当年给倭奴下过三封国书,压根没用。


    这群家伙就是记吃不记打,现在不收拾,以后到嘉靖年倭患更严重,再往后到二十世纪,他们还得祸祸全世界。


    朱小宝琢磨了半天,突然喊。


    “郑和,把钟勖和平安唤来!”


    两人刚到,他便开口道。


    “给汤鼎写信,限他一个月内琢磨出灭岛计划,并将所有方案都整明白报上来。”


    “记得,一定让他秘密行事,万不可透露任何风声!”


    平安吓得舌头都捋不直了。


    “灭岛?灭……灭哪个岛?”


    朱小宝吐出三个字。


    “倭奴岛!”


    这下,钟勖也慌了。


    “太孙殿下,使不得啊!”


    朱小宝压根不理他,只是叮嘱道。


    “这事必须保密,马上给汤鼎发函,快去!”


    从阳春三月在全国铺开新政算起,这大半年时光里,永不加赋的国策正像春雨润物般在大明疆域内落地生根。


    当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传遍千家万户,朱小宝便开始了耐心的等待。


    他在等人口增长逐渐步入平稳轨道,等十年后的时机成熟,便能推行摊丁入亩,彻底掀翻封建社会人头税的大山。


    毕竟国策这事儿,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快餐,得像老火煲汤般慢慢熬。


    就说全国鼓励私学这事儿吧,如今随着大明经济冒热气,私学那叫一个红火。


    朱小宝可没让朝廷插手管控,反倒像是撒了把鱼饵。


    嘿!


    这可让士绅商贾们瞅准了捞金的机会。


    他心里有本明白账。


    单靠官学想让教育遍地开花,好比拿小木桶去舀大海的水,必须得让私学也来凑凑热闹才行。


    等这些私塾发展得差不多了,朝廷再出手梳理规整,既能让富户们赚得盆满钵满,又能给赋闲在家的秀才们添份生计。


    不过现实挺扎心,底层百姓想送娃读书,还得掏些腰包。


    没办法啊,就眼下朝廷的家底,哪能让家家户户都免费上学?


    一来教书先生不够用,二来但凡中了举人以上的读书人,谁肯屈就去当孩子王?


    所以大多是穷秀才们在操持私塾,他们也要吃饭穿衣,这些识文断字的主儿,正好能把基础学问传给娃娃们。


    说来也神奇,这私学一放开,市场就跟长了眼睛似的,自己琢磨出了定价的门道。


    你争我抢拉学生的当口,学费自然就降到老百姓能接受的份上了。


    教育这事儿,还得靠时间慢慢煨,三五年都算快的。


    总之啊,洪武二十七年这大半年,朝廷都在忙着定方向、划重点。


    眼瞅着秋九月到了,东南的汤鼎递上来一份攻岛策划方案书,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哪儿该炸、谁该抓、哪些人得严惩,十几页纸写得明明白白!


    这可是妥妥的最高机密啊!


    知道的人,自然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朱小宝听了杨靖的主意,故意把东南国门松开些,让倭寇可劲儿在沿海折腾。


    不过他给汤鼎划了条红线。


    钱被抢了算事儿,可不能让老百姓遭太多罪,这算是给杨靖的计策打了个补丁。


    现在东南那叫一个乱,都察院的言官们天天跟炮仗似的弹劾倭寇,可朱小宝觉得还不够,得让民间舆论和番邦议论也跟着烧起来,他还在等一个最佳火候。


    此时,何广义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说张霞南下到了河南。


    这丫头神出鬼没的,朱小宝挠破头也猜不透她葫芦里卖的啥药。


    好在内阁和司礼监如今运转得跟精巧的钟表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根本不用朱小宝操心,他只管把大明这艘大船的航向舵稳当。


    九月底,秋收也进入了尾声。


    朱小宝回到东宫,瞧见九个月大的小家伙正被老爷子架在脖子上疯玩,一老一小的笑声跟铃铛似的在院子里晃荡。


    他走过去想接过娃,哪知道小家伙立马扯开嗓子嚎,直到朱元璋把他接过去,才破涕为笑。


    朱小宝瞅着这场景直犯嘀咕。


    合着亲爹还没祖爷爷香?


    老爷子得意得直朝他挤眼睛,那意思像是在说。


    你看,娃不跟你亲吧!


    等把小家伙交给丫鬟,老爷子在石桌边坐下,热得满头大汗。


    朱小宝赶紧递上凉茶,老爷子边喝边问。


    “今日得闲了?”


    “嗯。”


    朱小宝刚点头应了声,就冷不防被老爷子拽着往后院跑去。


    “快跟咱走!”


    “后院的稻子该割了,正好你有空!”


    到了后院,朱元璋照旧坐在田埂上摇着蒲扇,朱小宝带着下人象征性地割了几刀。


    他心里清楚,老爷子哪儿是真要割稻子,不过是忘不了当年秋天割稻、冬天种麦的老习惯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