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7章才批了几天奏疏就喊累了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话说了一半,唐赛儿便再次晕了过去。


    刚才她隐约听到了朱小宝的声音,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睁开了眼睛。


    有人要杀我?


    朱小宝愣住了,心中有些动容。


    想起何广义之前分析唐赛儿可能在守护什么,他静静地凝视着唐赛儿苍白的面容,良久,才背着手走出房间,轻轻掩上房门。


    回到正厅,他立即传唤了廖家兄弟。


    待二人赶到,朱小宝沉声道。


    “有件要事需你们去办,带些人手,暗中驻守在赵府外围。”


    见廖家兄弟面露疑惑,朱小宝又道。


    “此事可能针对我而来,你们务必保护好赵府的安危,一旦有可疑人物出现,立刻抓捕!”


    “是。”


    廖家兄弟领命后刚要走,朱小宝又补充道。


    “不要轻易调动东宫的兵马,以免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去蓝府和常府拨一些老兵过来。”


    二人连忙点头称是,然后匆匆离去。


    目送廖家兄弟离开后,朱小宝坐在主位上,心神不宁。


    眼见着天色渐晚,他也不能一直留在东宫,便叫来信得过的婢女,嘱咐她悉心照料唐赛儿。


    去皇宫的路上,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谨身殿。


    朱元璋见朱小宝神色凝重的走来,好奇地问道。


    “大孙,你怎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朱小宝摇摇头,说道。


    “宫外发生了一桩案子,已让锦衣卫去查了。”


    “出什么事了?”


    朱元璋追问。


    “只是些小事,爷爷不必挂怀,您只管安心养身子,若真有要紧的事,孙儿自会禀报给您的。”


    老爷子笑骂道。


    “就你名堂多!”


    “行吧!忙一天饿了吧?咱们一起吃饭!”


    朱允炆已从濠州返回。


    下午时,他见有太医前往文华殿,起初以为是朱小宝染了病,便没放在心上。


    但到了晚上,太医再次前往,这便让他起了疑心。


    大哥人都不在东宫,此时太医为何又去文华殿?


    难道文华殿还有其他人患病?


    可除了大哥,还有谁能劳驾御医?


    朱允炆越想越不对劲,随即吩咐道。


    “去叫多福公公来见我!”


    夜晚雪花纷飞,一名太监提着灯笼朝清宁宫走来。


    宫门侍卫拦住了太监多福。


    “二爷让奴婢来领些无烟煤。”


    多福说明来意后,侍卫也并没有放行。


    “皇太孙殿下尚未回宫,还劳烦公公换个时候再来。”


    多福赔笑道。


    “这天寒地冻的,二爷刚从濠州回来,若冻着皇孙殿下,你们担待得起吗?还请行个方便,奴婢取些无烟煤便走。”


    几名侍卫不为所动,坚持道。


    “此事我等记下了,待太孙殿下回宫后,自会派人将无烟煤送往清承宫。”


    多福见状,不再强求,转身离去。


    回到清承宫,他向朱允炆禀报道。


    “清宁宫守卫森严,太孙殿下未归,侍卫没让奴婢进去。”


    朱允炆眉头微蹙。


    “这倒是怪了,往常领无烟煤并非难事,为什么今日却不让领?”


    多福也很是疑惑。


    “奴婢看清宁宫守卫反常,好像是有什么隐情,这才故意阻拦奴婢的。”


    朱允炆挑了挑眉,喃喃道。


    “大哥该不会是在文华殿藏了什么人吧!”


    随后,他瞥了多福一眼,吩咐道。


    “你去宫外候着,见到大哥回宫,就立刻回来禀报。”


    多福连忙领命而去。


    朱小宝在谨身殿用过晚饭后,便埋头于堆积如山的奏疏中。


    在听到第三次打更声后,朱小宝起身伸了个懒腰。


    躺在胡床上看书的朱元璋,抬头看向朱小宝,笑道。


    “批累了就歇会儿,别一直闷头干,咱估摸着也没什么大事。”


    朱小宝苦笑道。


    “确实都是些琐碎小事。”


    他思索片刻,接着说道。


    “孙儿觉得,很多事其实用不着劳烦您,为什么不将批阅奏疏的权力转交给大学士呢?”


    “这样一来,您也不必如此操劳了。”


    “上次在小酒馆遇上的那位书生,他的建议就有几分道理,或许可以试试。”


    朱元璋别有兴致的看向朱小宝。


    “那你说说,要是将权力交给了大学士,长此以往,文强武弱,又该怎么制衡文官势力呢?”


    朱小宝沉思道。


    “将兵国两事分开管理可行吗?”


    老爷子笑道。


    “宋朝那些人也是这般想的。”


    “赵家天子设参知政事与枢密院,分别掌管民政与军事,但这么一来,极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文臣武将相互争功诿过,若文武不和,政务便难以推进,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平衡?”


    朱小宝这才想起宋朝确实采用的是此类制度,一时语塞。


    果然,以史为鉴,方能知得失。


    “要是把奏疏全交由大学士批阅呢?”


    老爷子大笑道。


    “那你掂量掂量,你手中还能剩下多少权柄?”


    “他们不过是代为批阅,最终决断仍在我啊!”


    朱小宝反驳道。


    老爷子笑着摇了摇头。


    “那这与你亲自批阅有什么不一样的?当年咱罢黜殿阁学士,便是因为这个。”


    朱小宝沉思片刻,然后试探道。


    “那要是培养一批识字的宦官……”


    见老爷子脸色一沉,他连忙认错。


    “是孙儿说错话了!”


    朱元璋严肃道。


    “李唐便是因为那宦官才亡的国,你可别动什么歪心思!”


    朱小宝却不这么想。


    李唐宦官专权,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兵权,但明朝宦官权力源于皇权,随时可收回,而且司礼监至多只能审核奏疏,绝无可能架空皇权。


    为何明朝宦官无法如唐朝那般跋扈?


    只因明朝宦官的权力根基不同。


    但老爷子尚在,他不便反驳,只能暂时将想法埋在心底,待日后再从长计议。


    “好了,别在这瞎琢磨了,才批了几天奏疏就喊累了?”


    朱小宝连忙否认。


    “孙儿并不是在喊累,只是想与爷爷探讨治国之道。”


    老爷子放下手中的书,叹了口气道。


    “大孙呐,你可得尽快成长起来啊!咱可为你掌不了多久的舵咯!”


    “咱身子还没大好,这次的小朝会就由你单独主持吧,你试着与文官们周旋周旋。”


    朱小宝闻言,慌忙摆手。


    “这可使不得啊!爷爷这不是为难孙儿吗?”


    朱元璋收起笑来,认真道。


    “咱可不是在跟你打哈哈,趁咱这次染病,你正好借机历练历练。”


    “咱眼下还没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你借此机会单独处理政务,之后咱再与你复盘,指点你需要注意的地方,好让你能尽快上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