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2章八月十五到了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封国书霸气十足,既讲述了明朝取代元朝的历程,又威胁了倭国。


    要么臣服,要么兵戎相见。


    此时大明虽有底气威慑倭国,但朱元璋不想轻易开战。


    一来东南大船尚未建成,军费紧张;二来国内建设需财甚巨,不宜动荡。


    朱小宝写完,朱元璋仍愤愤不平。


    “这群跳梁小丑,真当咱大明不敢动怒?”


    朱小宝叹息。


    “此等蛮夷,欺软怕硬,唯有痛击方能收敛,不过……”


    他补充道。


    “一封国书恐怕难以根治倭寇之患。”


    朱元璋道。


    “能拖一时是一时,打仗太耗国力,国库未丰足前,不宜轻启战端,战争非同儿戏,需慎之又慎。”


    朱小宝好奇追问,朱元璋正色道。


    “兵者,国之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即便觊觎他国,也要师出有名,否则会招致诸国忌惮。”


    “若大明无故攻打倭国,其他国家会担心自身安危,联手对抗我们,而国内百姓渴望太平,无端开战难以服众。”


    “打仗不难,打胜仗也有把握,但如何师出有名、让四海信服,才是学问。”


    朱小宝连连点头,此前他年少气盛,不解为何不直接出兵,此刻才明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开战前需通过外交造势,让舆论和民心支持。


    看似简单的国书,实则是未来出兵的伏笔。


    朱小宝恍然大悟,心中的憋屈荡然无存,对老朱的帝王之术深感佩服。


    月影斑驳,朱小宝从谨身殿出来时已是深夜。


    他背手走在御道上,两旁树影摇曳,圆月高悬天际。


    他沉浸于朱元璋的帝王论,思索着战争与治国的深层逻辑。


    突然,他听到一旁有动静。


    “谁?”


    朱小宝警觉望去,发现是唐赛儿,警惕的问道。


    “你为何在此?”


    唐赛儿白他一眼,幽怨道。


    “还不是因为你这没良心的,许久都不来看我。”


    朱小宝皱眉。


    “说人话!”


    唐赛儿语塞,嘟囔道。


    “你这人真没情趣,满脑子只有家国大事?”


    “今夜月黑风高,孤男寡女,就不能做点别的?”


    她站到石头上,故意挺胸俯身,媚眼如丝。


    “从这个角度看,你发现了什么?”


    朱小宝淡淡道。


    “你的脸显得很大。”


    唐赛儿险些摔下石头,气道。


    “算你狠!”


    朱小宝不耐烦道。


    “有事快说!”


    “不解风情!”


    唐赛儿嗔怪,转而恢复正色。


    “你只送信去北平,却不想取信么?”


    朱小宝一愣,确实未考虑此事。


    “如何取?何处取?”


    唐赛儿叹气道。


    “需要我时急吼吼,不需要时就冷落人家,男人果然没一个好东西!”


    “别卖关子了!”


    朱小宝斥道。


    唐赛儿翻了个白眼。


    “去烟花巷找嫣儿姑娘,说‘青州唐氏取信’,一个字不许错,否则……”


    朱小宝点头,拂袖离去,不再多看她一眼。


    唐赛儿望着他的背影,无奈耸肩,恢复宫女仪态,朝张美人宫走去。


    回到文华殿,朱小宝唤来廖家兄弟。


    “明日一早去烟花巷,找嫣儿姑娘,说‘青州唐氏取信’,务必一字不差。”


    廖家兄弟面露犹豫。


    “殿下,您是否在私会……”


    朱小宝抬眸凝视,二人慌忙请罪。


    “殿下莫怪,我等担心您遭人算计。”


    朱小宝呷茶道。


    “放心去办,我自有分寸。”


    廖家兄弟不再多言,领命而去。


    经此提醒,朱小宝对唐赛儿多了几分提防,她行事诡秘,虽暂无证据,却总让人觉得不简单。


    圆月照亮文华殿,今夜有人对月抒怀,有人辗转难眠。


    明日武英殿的定储仪式,将彻底改变大明的政治格局。


    次日清晨。


    朱小宝曾穿过御制太子服,但定储需穿冕服,用衰冕九章。


    九旒冠通常为皇太子和亲王所用,其余贵族则用七旒、五旒等。


    寝宫内,太监婢女依次为朱小宝更衣。


    衣裳、中单、蔽膝、大带、玉具、大绶、玉佩、袜舄,皆按规制穿戴。


    龙纹绣于肩,后背为山纹,火、华虫、宗彝纹绣于袖间,尽显雍容华贵。


    唯有皇太子可穿玄色上衣,亲王以下只能着青衣,且不得绣龙。


    最庄重的是冠冕。


    以金蟠龙为饰,外罩翠羽,两端贴金花耳,青玉珠为旒,白玉镇底,以金簪固定,系朱缨朱纮。


    从鸡鸣到日出,单是盥洗更衣就耗时近半时辰。


    天子常服简便,正因朝服穿戴繁琐,若每日如此,政务将难以推进。


    一切就绪,锦衣卫早已列队如长龙。


    礼部主事在前引路,朱小宝居中,左右是礼乐局太监,后方为宗人府属官。


    出宫时,锦衣卫伏地,请朱小宝踩背乘轿,这并非羞辱,而是高位者的特殊礼遇,能获此殊荣的锦衣卫,皆为高职官员。


    清承宫、清禧宫、清懿宫三门大开,众人目送朱小宝离去,奴婢太监跪地行礼。


    朱允炆身披孝服,垂眸望着朱小宝的仪仗,神情复杂。


    武英殿内,文武百官屏息以待。


    以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集团尤为振奋,上次蓝玉下狱让他们颜面尽失,今日定储则让他们重回权力中心。


    武将们昂首挺胸,文臣们亦心悦诚服,朱小宝近期的举措无可挑剔,既是正统皇嗣,又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少顷,朱元璋头戴通天冠,身着天子服,在锦衣卫和太监簇拥下威严落座。


    “礼部!”


    礼部尚书李缘持芴板出列,庄容肃穆。


    他缓步上前,侧身对朱元璋,又面向百官,这是礼部在殿前的标准站姿,既不失对君上的恭敬,又能让百官看清奏对者面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缘朗声道。


    诏,即上对下布告天下。


    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仪式,就此拉开序幕。


    夜虫低鸣,圆月当空,秋风萧瑟。


    晚宴散场,群臣醉醺醺离去,无不为朱小宝定储欣喜若狂。


    对他们而言,朱小宝的命运与自身前途“一荣俱荣”。


    如今定储,意味着他们对朱小宝的忠诚可公开化,从此成为其嫡系心腹,如何能不激动?


    唯有李景隆长叹,语气中满是幽怨。


    他喝得最多,脚步虚浮。


    “几家欢喜几家愁,当初我等拥戴太孙殿下,如今诸位叔叔官复原职,唯独我……”


    “哎!前途未卜。”


    “太孙殿下权势日盛,拥戴者众多,‘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为何太孙不惦记旧人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