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6章早朝上,无一人再反对出海

作者:一杯冰美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小宝一愣。


    “我都差点忘了,我还以为是在自己家里呢!”


    “走,快走!在这深宫之中,若是发生了意外,怕是得牵连到您。”


    朱元璋心中突然感到一阵温暖。


    “放心,不会有事的。”


    这里可是你的家啊!


    他在心里又默默补了一句。


    航海计划大致定下了,等朱小宝回到家中,已是深夜。


    书房的桌上,还摆放着李景隆赠送的画册和墨宝。


    提及李景隆,朱小宝感到有些不解。


    身为曹国公,却在见到马老头时,立刻变得恭顺起来。


    或许老爷子并非易与之辈,只是与自己相处时,才流露出那份可爱。


    今晚他也算是初步领略了皇宫的内部结构,虽然有些盲人摸象的感觉,但至少对大明宫的内部有了些许了解。


    奇怪的是,宫中似乎空无一人。


    难道是皇帝得知我们爷孙俩会去竞秀宫,所以事先撤走了所有的护卫?


    看来洪武皇帝对这次的航海,非常重视!


    说实话,朱小宝非常想亲眼看看大明的创建者长什么样,是否真如史书所描述的那般丑陋。


    然而,朱小宝也只能想想而已,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想要见到皇帝并非易事。


    夜深了,朱小宝思绪万千,不久便进入了梦乡。


    昨晚,天空整夜都飘着雪。


    大明宫外,文武百官整齐地站立着,等待着这次重要的朝会。


    临近十二月底,意味着新年即将来临。


    一大早,赵婉儿便撑着油纸伞来找朱小宝。


    上次朱栋带去的西瓜,赵婉儿尝过之后,现在又有些嘴馋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冬天鲜有水果可吃。


    自从赵明知被调到了应天,担任五军兵马府的指挥佥事,他需要与许多同僚保持联系。


    而大明严格规定了禁止官员私相授受,普通的酒宴也都吃腻了,若是送上一些反季节的水果,定会显得格外用心。


    最近,大都督李景隆从荆楚地区归来,赵明知也需要去拜访一番。


    赵婉儿进了朱小宝的府邸后,马三宝告诉她,朱小宝还在没起床。


    这倒是让赵婉儿感到有些意外。


    现在时间也不早了,朱小宝为何还未起床呢?


    她让马三宝帮她挑选几个西瓜,自己则打算去朱小宝的书房,准备留下一些钱财。


    她并不打算打扰朱小宝,更没想到朱小宝竟然睡在书房。


    赵婉儿轻轻推开书房的门,走向了书桌。


    看到桌上摆放着墨宝和砚台,不禁赞叹了起来。


    “真是个好砚台!”


    “嗯?”


    “这里竟然还有个图谱?”


    赵婉儿感到有些好奇,于是轻轻翻开图谱瞥了一眼。


    第一张图上,描绘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女子。


    画技精湛,连赵婉儿也不禁低声赞叹。


    翻到第二张时,赵婉儿才感到有些异样。


    看到第三张,她的神情开始变得不自在起来。


    继续翻看到第四张、第五张后,她顿时感到全身发热,但目光仍旧锁定在那图谱之上。


    “这都是些什么污秽之物!”


    赵婉儿打算再看几眼,然后装作没事人一样离开。


    恰巧这时,朱小宝睡意朦胧地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你在看什么呢?”


    “啊!”


    一道尖锐的叫喊声,响彻云霄。


    赵婉儿回头,结结巴巴地说道。


    “你你你……我我我……”


    话未说完,她就捂着脸,跑出了房间。


    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喊道。


    “朱小宝!你真无耻!”


    什么啊?


    朱小宝揉了揉眼睛,困惑不已。


    一大清早的,这丫头怎么回事?


    朱小宝看了看天色,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


    昨晚和老爷子在皇宫逗留过久,导致今天起得晚了些。


    外面细雨绵绵,朱小宝到窗前,推开窗户,室内顿时明亮起来。


    “这丫头到底在看些什么啊?”


    朱小宝随意扫了一眼书桌,然后转身准备去洗漱。


    刚走了几步,他又转身回到了书桌旁,目光呆滞地盯着书桌上的图谱。


    他惊呆了!


    这不正是李景隆赠送的春宫图吗?


    原来赵婉儿刚才如此专注地观看的,是这个啊?


    她一个女子,为何要看这种东西?


    朱小宝微微一笑。


    难怪人们常说,女孩子一旦好色起来,男人们都得靠边儿站呢!


    朱小宝狡黠一笑,转身去洗漱了。


    大明宫前,文武百官已经进入了奉天殿。


    前天还斗志昂扬的陈易文等御史言官,现在就像是斗败了的公鸡,全都无精打采的。


    这群御史言官的面色都不太好,显然是经历了一番折腾。


    他们整夜都在忙着挖土豆,称重。


    毕竟年纪大了,他们也确实承受不了这样的劳累。


    朱元璋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视片刻,然后似笑非笑地开口问道。


    “前日,你们的争论尚未得出结论,现在都来谈谈吧。”


    傅友文自信满满地站了出来,环视众人后,声音洪亮地道。


    “臣支持出海!”


    大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朱元璋沉声发问。


    “兵科给事中陈易文,和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修平,两位爱卿有何高见?”


    两人叹了一口气,陈易文站出来说道。


    “启禀陛下,臣无言以对。”


    “那些来自海外的土豆,确实产量惊人,每亩可达三十余石,若能普及民间,大明的粮食作物将更加多样化,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我们也将更加从容。”


    “臣认为,大明应当开拓视野,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引进更多海外作物,填补大明作物的空白,臣支持傅侍郎的出海建议!”


    实打实的亩产三十余石的粮食,摆在了众官吏面前,无人再敢提出异议。


    这些都是国家富强,百姓安定的基础。


    只有粮食充足,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百姓安乐,他们才能更有效地治理大明江山。


    出海虽然会带来经济损失,但其益处似乎更为显著。


    在这样的对比下,臣子们不再有异议。


    他们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在为国家利益考虑。


    大明建立不过二十多年,官场依旧保持着清廉。


    文武百官都怀揣着爱国之情,不存在党派斗争,也无利益纷争。


    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系国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