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章火药桶炸了,士族造反

作者:泥蛋不是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尚书台替朕拟旨,着司隶校尉曹操、河南尹刘备,严查弘农粮价问题,相干人等,绝不轻饶。”


    “传令卫尉孙坚,南军从河内撤出,改为弘农练兵,传令北军中侯朱儁,北军全面戒备,随时准备出征。”


    “尚书台拟诏,赐太尉杨彪假节钺,侍中杨修为弘农郡守,诏杨豫、杨泓为黄门侍郎。”


    “传旨,诏曹休、曹仁、夏侯渊、夏侯惇为中郎将,曹洪为五官中郎将。”


    “荀彧暂领尚书令,诏荀攸为侍中、荀谌为尚书台民曹尚书、荀衍为弘农郡丞。”


    一番命令下达,在场所有人懵的不能再懵了。


    一些人更是面色大变,敢想劝阻,刘辩却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冷声道:


    “摆驾,回宫!”


    他要让所有人明白,他刘辩不是没脾气的人。


    愿意大力支持他的士族,他不介意也大力提拔。


    而只愿意嘴上喊喊口号的,也没事,别唱反调就行。


    但要是敢给他上眼药的,那不好意思!


    朝廷炸锅了,刘辩的决心极其强烈,连元服的事都推迟了。


    杨氏、曹氏、荀氏,一跃成为朝廷新贵。


    杨彪持假节钺,又身居太尉,而曹氏曹操为司隶校尉,宗族更是掌握着兵权。


    至于荀家,在朝政方面,无人能出其右。


    一时间,王允的府上热闹了起来,臣子们和士族代表,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然而王允这老东西,在考虑一番后,咬咬牙,还是将这些人赶了出去。


    更大的震动是,刘备、曹操、孙坚三人亲自赶往弘农,这是打算掀起腥风血雨了。


    弘农士族中,杨氏对三人夹道欢迎,其他士族则是全都闭门不出。


    光熹元年,十一月底,曹操的奏报抵达洛阳。


    上面的数字,让刘辩触目惊心。


    据曹操调查,蔡、孟、李、王、石、严六族私藏的粮食,至少有八百万石,田产上百万亩,兵器甲胄更是不计其数。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曹操的保守推算。


    曹操还比较贴心,罗列了六族各种罪证,其实,光私藏兵器甲胄这一条,就是死罪!


    所有人都在等着刘辩的最后的命令,崇德殿上,大臣们议论不止。


    “天子驾到!”


    “臣等叩见天子。”


    “平身。”


    百官起身,这一抬头就愣住了。


    因为今日的刘辩,上朝时手里拿着一把剑。


    高祖的斩白蛇之剑,也被称为天子剑。


    “弘农六族之事,诸位不妨说说,该怎么办?”


    众臣的脸都沉了下去,王允也是紧皱着眉头。


    这时候,一名臣子站了出来,躬身道:


    “陛下,臣以为,万事应以安定为重,不宜大动干戈。”


    “臣等附议!”


    一连串的臣子站了出来,居然占到了朝廷的一大半。


    但好在没涉及在三公,以及刘辩提拔的那些人。


    但饶是如此,刘辩依旧是双目喷火,呵斥道:


    “此等逆贼,不顾朕的旨意,甚至还私藏兵器甲胄,难道朕还不能治他们了吗?”


    “陛下,臣有话要说。”


    廷尉宣璠站了出来。


    “说。”


    “陛下,贼寇作乱,诏书不一定通达,不应该怪罪六士族,至于私藏甲胄,先帝曾昭告天下,各州郡自行抵挡贼寇,依臣看,六大士族也是为了响应朝廷号召,保一方安宁。”


    宣璠不卑不亢,摆出一副忠义直谏的架势。


    刘辩差点气笑了,冷声问道:


    “照廷尉的意思,朕不仅不能怪他们,还得封赏他们了?”


    这宣璠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廷尉一职,掌管着天下刑罚牢狱,属于九卿之一。


    原本刘辩还想着,曹操只方便对六大士族中为官的人动手,至于其他族人则师出无名,还想让廷尉也一起过去,一锅全端了。


    没想到廷尉宣璠跟他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历史上宣璠就不是什么好鸟,投靠董卓的人中就有他,帮董卓坑害不少名士。


    只不过这一世他跟着刘辩去了河内,没这个机会投董。


    朝中其实还有不少臣子跟宣璠一样,所以刘辩一直有所隐忍,没敢大刀阔斧。


    刘辩脸上的冷笑之色更甚,环视全场,询问道:


    “其他诸卿呢?”


    这一下,杨彪、荀彧、朱儁、卢植等人全都站了出来。


    “陛下,此等不正之风,必须得以严惩。”


    刘辩缓缓点头,心中稍有慰藉,至于王允,依旧跟个死人一样坐在那,他也懒得管了。


    “朕决议,将六大士族,交由廷尉府严办。”


    “陛下!臣等死谏。”


    一时间,宣璠等一众廷尉府之人,全都跪了下来。


    “朕意已决,退朝,尚书台另择廷尉人选!”


    刘辩拂袖离去。


    荀彧的动作很快,下午就免了宣璠的职,并且为刘辩送上了推荐人选。


    他推荐的人为徐璆,刘辩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宣璠被嘎了后,徐璆接班也算是符合历史。


    另外,荀彧也整理好了响应求贤令的名单。


    其中名士不少,有一人尤其值得刘辩注意。


    贾诩!


    这可是个狠人啊。


    让刘辩有些懵的是,贾诩早年间居然被举孝廉过。


    举孝廉是啥?是大汉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


    只有品德孝明简优的人才有机会。


    曹操就是靠举孝廉入仕,现在朝廷上有名的臣子,也大半有着这种经历。


    倒不是贾诩没能力,只是怎么看贾诩都不像是一个贤名在外的人。


    刘辩也仅仅只是思考了片刻,便道:


    “拟贾诩担任廷尉正,与廷尉徐璆,主持弘农大案,其他名士尚书台安排去处。”


    贾诩这样的狠人,手段多,去廷尉府还挺合适。


    “陛下圣明,只是臣担心……”


    荀彧面露忧愁,弘农就是一个火药桶,那里一旦点着,可不是开玩笑的,搞不好整个司隶就爆了。


    刘辩摇头,沉声道:“担心无用,刀不快,后患无穷。”


    这事就这么敲定下来了,廷尉府重新洗牌,每天章德殿外,都有几十名臣子跪着死谏。


    刘辩则一个没理,因为搭理干啥?


    这口气若是松了,其他观望的士族岂不是蹬鼻子上脸?


    那些支持他的士族,也会失望。


    拿杨家来说,杨家人只以为杨家做了个还不错的决策,但算不上英明。


    唯有将反对者杀了,他们才会庆幸,才会怡然自得的说,看吧,我们支持天子多机智。


    又是几日时间过去,十二月三日,弘农这个火药桶,还是炸了。


    刘辩还在睡觉,小黄门匆匆来报。


    “陛下,三公九卿觐见,弘农六士族造反,两万起义军,已经控制大半弘农郡!孙坚率部败退到焦城!”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