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4章【正文完结】

作者:孤笙陌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214章 正文已完结【VIP】


    正月初三,宝钗看着能下床走动的母亲,心中的压力稍轻了些。只是目光扫过母亲的满头白发,心中泛起涟漪,哥哥出事,对母亲的打击太大了。


    宝钗想起哥哥,虽然不争气,可对她们是极好的,自己却在哥哥的事情上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是变卖了母亲留给自己的几件贵重首饰,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材给哥哥收尸。


    眼角划过一丝泪痕,转瞬便被宝钗顺手抹去,安慰着母亲,“妈,你先喝药,等我生产后,咱们再一起回金陵,去看哥哥。”


    听到宝钗提起儿子薛蟠,薛太太总算是有了些变化,她嘶哑着嗓子,“宝丫头,你哥哥算算时日应该下葬了吧。”


    宝钗估算着时日,应该已经下葬了。“妈,算算日子,应该差不多了,这次多亏了薛蝌堂弟。”


    “是我这个当妈的不争气,竟连让蟠儿风光大葬都做不到。”想起匆匆被葬入薛家祖坟的儿子,薛太太心中满怀愧疚。


    薛宝钗担心薛太太的身子,忙安抚起来。借着七个月的肚子总算是转移了薛太太的注意力。


    开春后,贾家靠着黛玉的接济和迎春的银子,总算过了难关。宝钗的绣活渐渐在京中有了名气,连官家夫人都慕名来订制屏风。


    一月中旬,在朝阳初升时,宝钗平安诞下一子,有王熙凤帮衬着,薛太太只有这一个女儿,更是百般照顾。倒是让宝钗在月子里好好修养了一段时日。


    等出了月子,宝钗抱着被宝玉取名贾蓁的幼子,开始茫然起来。


    自从蓁儿出生后,几乎见不到宝玉的身影,他经常早出晚归。她也不知道宝玉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也无法去验证,因为她根本见不到宝玉。


    很快宝钗就没有功夫去考虑宝玉了,自从蓁儿出生后,她总是想着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只是贾家如今就只靠这个庄子生活。在邢氏和王熙凤精打细算之下勉强能维持贾家的生活。要想过的再富裕一些,却也很难。


    宝钗只能再次捡起了绣活,在绣坊接起了一些大件的活,虽更耗费心力,可钱也更多些。


    薛太太见不得女儿这般劳累,便将手头上留下的几件贵重物品典当了,换了一千两银票,想要补贴给宝钗。却被宝钗拒绝了,“妈,如今这番境地,您手上还是留些银钱更保险。况且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只是我想多挣一些,让蓁儿过上好日子。”


    薛太太只得将银票收了回去,平日里帮着宝钗看顾外孙,倒是将注意力放到了贾蓁身上,身子也渐渐康复,只是到底不比从前。


    四月初八佛诞日,宝钗带着做好的绣品去绣坊交货,回来时发现宝玉又不见了。倒也没多想,只以为宝玉又出门了,等到晚上总会回来。


    这一晃就是十来天,起初宝钗只当他如常早出晚归,未多留心,直至彻底没了踪影,才慌了神。她将幼子贾蓁托付给母亲薛太太,匆匆去寻庄上主事的邢氏,偏巧王熙凤也在。邢氏听罢,拧眉抱怨:“整日里不省心,净添乱!”宝钗指尖微颤,垂眸不语。


    邢氏虽不耐,到底遣人搜寻,三五日过去,杳无音信。无奈之下,宝钗只得求到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未加刁难,派了家仆相助,可宝玉却似人间蒸发。


    三个月后,一癞头和尚叩门,递来一封泛黄的信笺。宝钗展开,只见寥寥数语:“尘缘已断,勿念。”竟是宝玉笔迹——他随云游僧出家了!


    她眼前一黑,喉间腥甜翻涌,倏然栽倒在地。薛太太搂着啼哭的贾蓁,在榻前急得团团转,连声呼唤让人请了大夫,只怕女儿熬不过这一劫……


    薛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好不容易请了大夫开了药,莺儿给宝钗喂了药也不见醒。只得抱着贾蓁守在床前,日夜不敢合眼。贾蓁的哭声撕心裂肺,宝钗在混沌中听见,竟渐渐清醒过来。


    她睁开眼,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幼子哭红的小脸,心中一片冰凉。宝玉弃她而去,她何必再为这样的人伤神?只是这京城,终究成了伤心地。


    “妈,我们走吧。”宝钗轻声道。


    薛太太一愣,随即含泪点头:“好……回金陵去,总比在这儿强。”


    重阳节那日,宝钗的病总算好了。她将接的绣活一一做完,去绣坊结了银子,又写信给金陵的堂弟薛蝌,托他安排住处。商队启程那日,她向邢氏和王熙凤辞行,带着母亲和贾蓁,丫鬟莺儿登上了南下的马车。


    ,宝钗回头望了一眼城门,心中再无波澜。


    京中宁国公府,襄宁大长公主得知宝玉丢下宝钗和幼子出家了,对身旁的映雪叹道:"荣府那个宝玉,真真是没担当。倒是这薛家丫头"话未说完,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而此时百里之外的马车上,宝钗正翻开新买的《女诫》。她看了几页,突然轻笑一声,将书册扔出窗外。书页在风中哗啦作响,像只折翼的蝴蝶,最终落在解冻的春泥里。


    宝钗一行女眷跟着商队赶路,再苦也坚持了下来,没生病,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马车驶过金陵城门时,贾蓁突然指着远处喊:"娘,花!"宝钗顺—荒废的官道旁,一株她搂紧孩子,轻声哼起幼时母亲教的童谣。薛太太靠在她肩上,


    十月的京城,后花园的荷花池畔,蝉鸣声声,却掩不住正厅里传出的欢声笑语。


    襄宁大长公主端坐在紫檀木雕花太师椅上,满头银丝梳得一丝不苟,插着一支赤金点翠凤凰步摇。她那双已有些浑浊却依然锐利的眼睛,缓缓扫过满堂儿孙。厅内摆了十来桌宴席,她的五个儿子、十五个孙子、一个孙女、一十多个重孙重孙女,还有那些儿媳孙媳们,济济一堂,正在为她庆祝八十大寿。


    "祖母,您尝尝这个。"长房长孙媳端华郡主捧着一碟水晶糕,恭敬地递到襄宁大长公主面前。


    襄宁大长公主微微颔首,却没有伸手去接。她清了清嗓子,厅内立刻安静下来。连最调皮的五岁重孙也乖乖闭上了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望着这位威严的曾祖母。


    "今日叫你们来,不单是为本宫过寿。"襄宁大长公主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本宫老了,该安排的事,也该安排了。"


    宁国公贾攸立刻站起身:"母亲何出此言?您身子骨硬朗,定能长命百岁。"


    襄宁大长公主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本宫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太医说了,本宫这是油尽灯枯之象,撑不过这个冬天。"


    厅内顿时一片哗然。几个年幼的重孙女开始啜泣,被各自的母亲轻声安抚。襄宁大长公主看着这一幕,嘴角微微上扬。她这一生,从皇室公主再到如今儿孙满堂,值了。


    "肃静。"襄宁大长公主轻轻敲了敲手边的龙头拐杖,那是先帝赐予的,"今日本宫要分家。"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厅内炸开。分家,意味着宁国公府这个热闹了六十余年的大家族,将一分为五。襄宁大长公主的五个儿子——现任宁国公贾攸、太子少傅贾敬、刑部尚书贾啟、都察院都御史贾放、江苏布政使贾牧——面面相觑,却不敢出声反对。


    "本宫的嫁妆这些年也陆陆续续添了不少东西,都在这里。"襄宁大长公主从袖中取出一卷纸卷,递给身旁的大丫鬟映雪,"先说宁国公府的家业,按照惯例,是嫡长子占七成,但是……攸儿,本宫这回要偏心一次了。"


    贾攸几兄弟感情极好,她夫人擅长经营,他们这一房还算富裕,对此倒是没有意见,“但凭母亲安排。”


    此言一出,厅内更加安静了。


    襄宁大长公主满意的点了点头,“好,本宫的意思是攸儿占五成,剩余五成敬儿你们兄弟四个分。你们可有意见!”


    众人恭敬的回道,“但凭母亲安排。”


    "你们几个,"襄宁大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儿子们,"国公府的家产你们分了。本宫的私房银子,你们也得一份。媳妇们得些首饰摆件,权作纪念。至于孙女重孙女们"她顿了顿,"本宫思来想去,女子在这世上立足不易。有了钱财傍身,将来嫁人也能挺直腰杆做人。"


    府上孙辈唯一的姑娘贾玥眼眶一红。她今年十六,也到了嫁人的年纪,听了祖母的话心中一暖。


    襄宁大长公主朝她招招手。贾玥连忙上前,靠在祖母膝前。


    "好孩子,别哭。"襄宁大长公主抚摸着孙女的头发,"你得的这份,足够你日后一生无忧。你记住,嫁妆是女子的私产,不要轻易拿出来贴补夫家,这些就是你的底气;若日后遇上什么事,也能自立门户。"


    她又看向其他重孙女:"你们也一样。记住,钱财是死的,人是活的。会用钱的人,才能活得体面。"


    随着襄宁大长公主的声音落下,厅内众人神色各异。儿子们面色平静,媳妇们眼中闪着期待的光,重孙女们则又惊又喜。


    襄宁大长公主靠在椅背上,满意地看着这一切。她这一生,历经三朝,看尽荣辱,最得意的不是公主的尊荣,也不是国公夫人的权势,而是能在临终前,亲手为这些血脉相连的孩子们铺一条相对平坦的路。


    "可有异议?"襄宁大长公主环视众人。


    无人应答。片刻后,现任宁国公贾攸率先跪下:"儿子谨遵母亲吩咐。"


    其他人纷纷效仿。襄宁大长公主点点头,脸上露出疲惫之色:"都起来吧。今日就到这里,明日让账房开始清点。"


    众人行礼退下,只留下几个贴身伺候的丫鬟。襄宁大长公主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她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卸下了一副担了八十年的重担。


    "公主,要不要回房歇息?"映雪轻声问道。


    襄宁大长公主微微摇头:"让本宫再坐会儿。"她睁开眼,望着厅内摇曳的烛光,"映雪啊,你跟了我多少年了?"


    "回太公主,十六年了。"映雪眼中含泪,"奴婢十来岁就跟在您身边了。"


    "十六年"襄宁大长公主喃喃道,"那时候,还是素梅带着你们几个小丫头……"


    烛光中,往昔岁月如走马灯般在她眼前流转。她看见自己幼时,在父皇母后膝下撒娇的模样;看见第一次出嫁那日,十里红妆的都压不下心中的寒意;看见自己守寡后助皇兄登基,费尽心力;一嫁后夫妻和睦,接连诞下五子,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候;只是随着丈夫、母后、皇兄接连去世后,只剩下她苦苦熬着……


    "公主?"映雪担忧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襄宁大长公主笑了笑:"人老了,就爱回忆往事。"她试图站起来,却感到一阵眩晕。映雪连忙扶住她,却发现公主的手冰凉如铁。


    "快叫太医!"映雪惊呼。


    襄宁大长公主摆摆手:"不必了。"她的声音越来越轻,"本宫这一生,富贵荣华都享过,苦难挫折也经历过。如今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本宫很满足"


    她的目光渐渐涣散,耳边似乎听到儿孙们惊慌的呼喊声,却越来越远。最后的意识里,她看见自己站在宁国公府的大门前,身后是巍峨的府邸,面前是无限延伸的康庄大道。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值了。她微笑着,永远闭上了眼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