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7章 长洛官道

作者:飘落的记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时间进入七月。


    长安至洛阳段的官员,百姓,商贾们直接炸开了锅。


    禁行了半个月的官道,终于要放行了。


    可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官道,却让众人瞪大了双眼,满脸的不可思议。


    以往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黄泥路消失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数丈宽的灰褐色大道。


    偌大的官道,比一般人家里的地面还要平坦。


    长安城,东门外。


    此时已经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人们挤在崭新的水泥路上又蹦又跳,有的甚至全身趴了下去,用手敲打路面。


    想要看看这种又硬又平的“石块”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些参与过路面硬化的役力百姓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现在也还没搞懂,为什么泥巴一样的混凝土,半个月后竟然变得如此坚硬?


    人群中接连不断地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


    且不论大家心里有多疑惑,但明眼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道路的好处。


    特别是那些东来西往的客商,嘴巴都快咧到耳根了。


    路两旁,一边竖了一块石碑。


    左边是“功德碑”,记述了修路的前因后果,以及此路的神奇妙用,还有对关键人物的颂扬。


    其中,“发明”水泥和改造官道的发起者——大周皇帝宇文衍,被一连串华丽词藻捧上了神坛。


    什么“皇帝御极,紫微临凡,神乎其技,圣主仁德,恩泽广布”


    工部尚书宇文恺,主持修路的右侍郎李春,以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工匠都有提及。


    甚至。


    还有诸如“夫百姓者,任劳任怨,歌其不辍之辛劳,传其不朽之精神”这样的言辞。


    肯定了被征召百姓的辛苦付出。


    这绝对是破天荒,前所未有之事。


    有些不识字的百姓,听闻朝廷竟然给予他们如此高的赞誉,感动地泪流满面。


    更有少数长者直接破防,颤巍着跪地深拜,号啕大哭起来!


    道路右边的石碑则是“长洛官道行车章程”。


    一共十条,规范通行车辆的行为准则。


    比如,行车靠右走,必须佩戴粪兜,不得纵马飙车等


    新鲜事物总是能够博人眼球,喧嚣的人群洋溢着一股欢快的气氛。


    这种氛围在小皇帝驾临后到达巅峰。


    城外黑压压跪了一片,高呼“皇上万安”!


    宇文衍一声“免礼”,双手虚抬。


    围观百姓说完“谢陛下”,哗哗起身。


    翘首望向眼前这位玉树临风,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


    脸上尽显崇敬,激动之色。


    工部联合礼部,为官道通行安排了一个剪彩仪式。


    宇文衍也没有过多废话,就说了一句:


    朕要把这样的道路修遍全天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得围观百姓群情激动,高呼“皇上仁德”。


    与三省六部大佬一同完成剪彩仪式后,宇文衍坐上了他的御用马车。


    由上柱国、上大将军王鹰,上仪同大将军元胄、元威三人为其驾车。


    在一阵锣鼓声响,鞭炮齐鸣中,第一个驶上全新的官道。


    人群中爆发出热闹的掌声,叫好声。


    接着。


    郯国公王轨,临国公颜之仪,蜀国公尉迟迥等大佬的马车紧随其后。


    小皇帝让冶铸司“车工坊”打造的四轮马车,还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


    当下乘坐的还是传统的两轮马车。


    不过,也经过改造,安装了冶铸司铸造的减震装置。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宇文衍的御驾装饰豪华,用六匹上等马拉车。


    犹如一座小型的移动宫殿。


    这也是他平时出行大多选择骑马的原因。


    实在是太过招摇,太麻烦了,远不如骑马快捷方便。


    这次为了切身体验水泥路的乘坐感受,这才把奢华的六驾马车拉了出来。


    车内有他命人研制的沙发坐椅,坐在上面特别舒服。


    空间不小,容纳十来个人也不显拥挤。


    两位太皇太后,太后朱满月,小皇帝的三位媳妇,还有小公主宇文娥英都在车内。


    而宇文衎,宇文术,萧瑀三人则被小皇帝赶到了酆王宇文贞的车上。


    “皇帝哥哥,这水泥路也太平坦了,马车一点都不巅”


    宇文娥英双膝跪在沙发上,拨开车窗帘布,看着车外的景色兴奋地说道。


    “是啊,陛下,臣妾从来没坐过这么平稳的马车。”


    贵妃木兰将帘布卷起一条缝隙,望向车外附和了一句。


    她本就性格外向,父汗归天的悲痛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淡化。


    小皇后司马令姬,淑妃萧婉儿也是满眼小星星。


    透过车窗的缝隙欣赏车外的景色。


    她们自从进宫后,就少有机会外出,出城那就更少了。


    小皇帝也正是借这个机会,带她们出来散散心。


    “衍儿,你弄出这样的水泥路来,真的是利国利民”


    “你皇祖父泉下有知,那得多欣慰啊!”


    太皇太后李娥姿望着即将成年的好圣孙,满眼都是溺爱。


    一旁的阿史那氏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朱满月恬静地望着自己的亲儿子,感觉内心承受的一切苦楚都值了。


    “皇祖母,孙儿只是做了一个帝王该做的事,不足挂齿”


    在长辈面前,宇文衍一直保持足够的谦逊。


    其实。


    他对两位太皇太后,以及太后朱满月都心存一分敬意。


    在他年纪尚小之时,她们没有谁有过“垂帘听政”,染指朝权的意图。


    依照宇文衍的分析,有三种可能:


    一是她们都对权力没有兴趣,或是坚持后宫不干政的原则。


    二是宇文衍展现出来的铁腕手段,使得她们认为他有亲政的能力。


    三是她们都没有外戚势力,在朝中的存在感不强,没有干政的资本。


    不论是哪种,宇文衍都感谢她们没有给他出难题。


    从而能够维持当下皇宫的和谐氛围。


    御驾车辇向东行进了四十里,在一处驿站停下。


    全程下来,车辆快速平稳,速度比以往提升数倍亦无大碍。


    小皇帝亲政后,对全国驿路系统进行了大改造。


    后来又推行了驿站民用的政策。


    驿站都是建在官道两侧,一边官用,一侧民用,由驿丞统一管理、经营。


    驿站依据往来人流量,大小不一。


    交通繁忙的驿站,规模宏大,有驿楼、驿厩、驿厅、驿库等建筑。


    民用驿栈的房舍高达数百间。


    在宇文衍制定的“驿栈经营管理规范”的指导下,服务周到,接待能力一流。


    深受往来达官显贵,商贾旅人的一致好评。


    在封建社会,能够脱离土地,到处溜达晃悠的人,都是非富即贵。


    能赚他们荷包里的钱,宇文衍甚是喜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