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会让一个人变得无比强大。
在瓦剌人心中,嬴渊早就已是他们的世仇、死敌。
他们的目光纷纷落在嬴渊身上。
似是想用这种方式,将他的那张脸永远铭记于心。
但,包括嬴渊在内,所有的大周武将,没有一人,会对眼前这些瓦剌人心生怜悯。
当瓦剌人南下劫掠边境百姓时,所犯下的滔天杀戮,远比今日更甚。
难道,周人就能忘却瓦剌人长什么模样?
难道,只允许瓦剌人肆意屠戮中原百姓?
“嬴帅,我军是第一次深入草原,劫掠他们的部落族群。”
“彼此已有血海深仇,必须要斩草除根!”
站在嬴渊身后的王忠毅如是说道。
于节庵建议道:“老师,杀俘不祥...”
上次杀俘,是因为所杀之人,都是瓦剌的兵将。
嬴渊难以抽出军队,对那些俘虏做出妥善安排。
而且,将那些俘虏留在军中,成为将来谈判的资本,也有着一定的隐患。
但今日不同啊。
眼前这些俘虏,可都是瓦剌的百姓。
他们没有身着甲胄,也没有手握军械。
如果将屠刀挥向这些在将士眼里看来,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
将来史书上会怎么写嬴渊?
说他嗜杀?
总而言之,一旦行出此事的嬴渊,在文臣史官那里,便再也没有所谓的好名声了。
可话说回来,嬴渊何时在乎过所谓的好名声?
“廷益,你看这少年,看到了什么?”
嬴渊低声询问。
那瓦剌少年,显然是听不懂中原官话。
于节庵看去,似喃喃般应声道:“大胆,无畏?”
嬴渊道:“是野性。”
野性?
于节庵若有所思。
嬴渊继续道:“野性本无畏,只是这种带有侵略的野性,不该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
于节庵叹了口气。
他知道,嬴渊已经想好,该如何处置眼前这些瓦剌人了。
若要怪,就怪那少年,不该展露锋芒。
身为一名少年,面对数千甲士,面对鲜血、尸体,却依旧能够不显慌乱,泰然自若。
说句不好听的话,有那么几分王者之相。
即使今后这少年不会锐变为草原的王者,但也难保,他能不能成为草原上的猛将。
嬴渊再次看向那少年,用着一种比较和蔼的语气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有翻译将这句话对少年译出。
少年叽哩哇啦说了很多。
嬴渊听不懂,但周军里有精通草原话与中原话的翻译。
经过转述,嬴渊才知道。
那少年说,他叫阿剌,他还有一个安达,叫做也先。
这个世界的历史,与嬴渊前世的历史并不相同。
但一些草原的人物,却能对号入座。
在嬴渊前世上,也先成为继马哈木以后,又一位草原霸主,而且成就极高,虽不如黄金家族创始人与忽必烈等蒙古先贤。
但是,也堪称是草原数百年来才出一个的雄主了。
脱欢死后,也先嗣位,自称太师淮王,兼并蒙古诸部,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甚至还生擒了明英宗朱祁镇。
总而言之,也先很厉害。
而也先的左膀右臂,就是阿剌。
这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大将。
后来,因为与也先产生一些矛盾。
竟还亲自率兵将也先击败。
致使这位草原霸主日落西山。
可想而知,在军事天赋上,阿剌比之也先,是不遑多让的。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嬴渊了解那段历史时,曾不止一次的感叹起天命对于中原王朝的眷顾。
倘若这对君臣日后不出矛盾,而是精诚团结。
那么,以也先不断吞并各地的政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呢?
纵然成就不如成吉思汗,那么其打下的地盘疆域的辽阔程度,也绝对是可观的。
届时,草原对于中原的威胁,将无比巨大。
可惜,就是在也先统治下,草原最为强盛的那段时日里,这对君臣爆发了当时草原上最大的内乱。
虽说可能少不了明朝的挑拨。
但,这也印证了阿剌的实力。
他只是缺一个比较不错的出身而已。
不然,有可能,也就没有也先什么事了。
这个世界的历史存在着巨大出入,虽然也有让嬴渊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但归根结底的说,由于国运、大势发生的改变,也出现了不少本该不会出现的‘大人物’。
就比如周朝的统治者,又比如胡永忠等...
如果,这个世界的阿剌,没有与也先爆发矛盾呢?
按照历史大势的进程来说。
几十年后,嬴渊乃至他的儿子,会不会遇到生命中的劲敌?
而且,小小年龄的阿剌,已然这般不凡。
那么,日后能统一整个草原的也先,是不是更具有王者气象?
这更为坚定了嬴渊心中的某些想法。
“王将军,按照你的想法来吧。”
嬴渊轻声说了句话。
随后,便就转身离去。
于节庵再次叹了口气,紧随在嬴渊身后。
二人走了没有多远。
身后。
便传来瓦剌人的哀嚎声。
先前那个瓦剌少年,早已被王忠毅一刀砍去头颅。
冥冥中,草原气数,有了些许影响。
但这影响,对中原来说,是好是坏,那便不得为知。
申时末。
嬴渊与于节庵骑马来到一处凸起的山丘上。
眺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与极远处隐隐可见的连绵山脉。
这时,嬴渊忽然想起阿禄台去世前说的一句话。
“此河山如何?”
如今,这句话,嬴渊也问向了身后的于节庵。
后者毫不犹豫的开口道:“好。”
嬴渊顿时爽朗大笑起来。
......
大周承平三年,八月初旬。
分别由梁景、岳峰、嬴渊率领的三支王师,于草原重镇忽兰忽失温会兵。
此地,被瓦剌与鞑靼一分为二。
为了有效保证王师的战力,嬴渊选择在此地休养生息,随后一路西进。
由于这些年来,瓦剌与鞑靼相争不断,导致此重镇常年遭遇战乱,已略显调令。
不过,此城之底蕴尚在。
只要草原迎来短暂的和平,用不了多久,此城,仍旧能再次散发荣光。
距离忽兰忽失温不远处的一块广袤草原里。
有鞑靼向导,用着一口较为标准的大周官话,向嬴渊介绍,往北三百里,便到了肯特汗山。
也就是所谓的狼居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