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9章 打到他们称臣!

作者:z咏橘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贾宝玉与王熙凤、秦可卿二人闲聊几句后。


    秦钟就已醒来。


    稍后,宝玉、秦钟二人,便到别处话聊。


    待二人刚走,王熙凤便开口道:


    “以往听你说,你家钟弟可是个读书种子。”


    “这若是看上了兵书,再耽搁了圣贤书,可如何是好?”


    秦可卿也正为此事犯愁。


    虽说她是秦家养女,但她与秦钟的关系,一向极好。


    心里也期盼着,自家兄弟,将来能够有出息。


    “唉。”


    秦可卿先是轻叹一声,而后又缓缓应声道:


    “如若我那兄弟从一开始习武便也罢了。”


    “可别到最后,再落个文不成,武不就。”


    王熙凤想了想,笑道:“嬴家哥儿也是弃笔从戎,你家兄弟年纪尚小。”


    “这时改,倒是不晚,不过要狠下心来,切忌不可朝令夕改才是。”


    秦可卿点了点头,“婶子说的是,不过,我也是读过一些诗书的。”


    “弃笔从戎,能有成就者,无不是经天纬地之才。”


    “远的有班超,近的也有嬴家哥儿。”


    “我那兄弟的资质,可远远比不得这二人。”


    王熙凤笑道:“薛家子潘哥儿,不也是‘弃笔从戎’?”


    “我瞧着,若你家兄弟真有心,你这几日,便勤快些,多往我小姑子那里跑跑。”


    “没准,待将来嬴家哥儿凯旋,可以将你家兄弟纳入营中,将来混个功绩,没准又是第二位忠勇伯呢。”


    听这话,让秦可卿都觉得有些害臊。


    不过,细细想来,王熙凤所言倒也有几分道理。


    若是秦钟真打算弃笔从戎,那么,追随嬴渊是个很好的选择。


    只是...


    “嬴家哥儿乃边将出身,古往今来,朝廷用兵选将,多出自边军。”


    “料想嬴家哥儿今后少不了杀伐征战之事,战场之上刀剑无眼。”


    “钟弟又是家中独苗,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叫我这心里该如何是好!”


    秦可卿再次叹了口气。


    王熙凤道:“从文,要考取功名,天下之才如过江之鲫,数不清,若得个功名,无异上青天。”


    “想从武获得功名,也就只有上阵杀敌这一条路...”


    说到这里时,她忽然压低了声音,小声说道:


    “我可是听说,就算是嬴家哥儿那般勇武,身上的刀伤、剑伤,都数不清了...”


    “你要真为你家钟弟着想,还是要好生相劝。”


    秦可卿郑重颔首。


    说句题外话。


    当年迎春重病的时候,她经常会被自家公公贾珍骚扰。


    甚至最过分的几次,竟是动手动脚起来。


    那时的她,一度想要自绝,如此倒也能全了好名声。


    不然,一旦传出臭味,真是没法做人了。


    不过,恰巧嬴渊入贾府,当时宁荣二府外也都有锦衣卫、士卒巡逻。


    兴许贾珍有些投鼠忌器,不敢再对她如何。


    后来,随着贾元春成为贵妃之后,贾珍顾及着家族颜面,又或者觉着盯着贾府的人多了。


    便也更不敢去占秦可卿的便宜。


    再加上秦可卿有意躲着贾珍,闲来无事时,又常去荣国府寻王熙凤。


    一来二去,倒是落得个清净。


    ......


    翌日。


    建极殿。


    姬长唤左右二相议事。


    由于嬴渊深入草原的初战告捷,大振国朝军民之心。


    是以,在昨日,汪朝宗上书,可以考虑向瓦剌派出使者,以谈判的方式,让瓦剌臣服。


    姬长想要的是让草原部落给他上尊号。


    既如此,就没有必要将两万名精锐骑兵一直放到草原。


    “嬴将军用兵如神,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但嬴将军此次入草原,仅有两万骑兵。”


    “我朝已将阴山关隘夺回,将来再入草原,便就轻而易举。”


    “此战,瓦剌也不想打,如若遣使入瓦剌,或可使其称臣。”


    在面对国事上,就算是对嬴渊心存敌意的汪朝宗,也会暂将个人恩怨放到一旁。


    去理性的分析草原之战的利弊。


    虽说嬴渊仅有两万人。


    但那可都是大周的精锐骑兵啊!


    一旦因为某个差错,导致全军覆没。


    在今后许多年里,大周的骑兵都将一蹶不振。


    汪朝宗担心会有这种局面的发生,所以迫切的希望草原之战得以尽早告终。


    胡永忠拄着拐杖,站在姬长身前,抚须道:


    “汪相所思所虑,亦是臣所思所虑,但此刻派使,为时过早。”


    此话一出,不只汪朝宗有些诧异,就连姬长都是好奇的看向胡永忠,


    “胡相何意?”


    胡永忠作揖道:“无论阴山一役,还是嬴将军亲自率军袭击敌军大营一役,都是小胜,并未将敌军主力打痛。”


    “若此刻派遣使者,一旦瓦剌不买账,拒绝向我国朝称臣,届时,让陛下的脸面往哪里放?我大周,岂不让世人耻笑?”


    主动北伐入草原的是大周,派遣使者议和的也是大周。


    倘若议和失利,后世人会说,大周没有骨气。


    就像他们这些士大夫瞧不起齐朝末年一般。


    姬长见胡永忠意犹未尽,目光便一直凝聚在他的身上。


    而这位肩挑大周两京一十三省的宰执,也在继续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臣的意思是,下明旨,再让嬴将军在九、十月之前,打两到三场大战役,争取使瓦剌主力损失惨重。”


    “届时再派使者前去,瓦剌定会毫不犹豫的向我大周称臣。”


    如今,草原最大的三股势力。


    鞑靼与兀良哈,都已经表示向大周称臣了。


    只要瓦剌点头,那么,大周就是名副其实的天朝上邦。


    草原势力称臣这个事,并不简单,是有可能会被草原后世百姓戳脊梁骨的事情。


    相当于大周向别国称臣了。


    至于上尊号一事,其意义比称臣的影响还要巨大、深远。


    比如,大周向别国称臣且向别国君主上尊号,那么大周的皇帝,便是‘儿皇帝’了。


    草原势力的大汗向大周皇帝上尊号,不也就成了‘儿王’?


    这是一辈子乃至往后数百上千年,都抬不起头的一件事。


    所以,瓦剌不可能会轻易地就给大周皇帝上尊号了。


    “下明旨?”


    姬长喃喃一声,微微皱起眉头,


    “胡相是担心嬴卿拥兵自重,白白吃着朝廷供给的军饷、辎重、粮草而不愿尽早克敌制胜?”


    胡永忠摇头道:“回陛下,臣所言明旨,并非是疑虑嬴将军不会专心北伐。”


    “而是要借此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我大周要使瓦剌乃至整个草原称臣的决心。”


    “如若他们不称臣,那么...”


    说到此处的胡永忠,忽而双眼一寒,将身为天朝宰执的压迫力,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


    “就打到他们称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