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三章 潮起潮落(6)

作者:天涯逍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帝位的时日久了,皇权日渐稳固下,位处至高之位的楚凌,愈发笃定自己所看到的一种特性。


    这是关乎整个大虞的,先前楚凌还担心自己看错了,没有在心中定下此事,但随着所遇种种事宜,楚凌笃定了所想。


    大虞存有一种深入人心的韧性,从中枢庙堂到地方府县,即遇到影响极深的灾祸或动荡,只需一个合适契机或支点,便能迅速凝聚起力量。


    这是其他国朝所没有的,或者跟大虞相比要差些味道!!


    笃定了这点,楚凌是高兴的,振奋的,因为没有比楚凌更加清楚,这是何等宝贵的财富!!


    如果可以善加引导,这份深植于大虞社稷中的韧性,便能化作推动变革的洪流,涤荡陈弊,甚至能在大虞催生出超然的意识形态,即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非朝夕可成,须以制度为基、教化为引、民心为本,只有这样,方能一步步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要是在大虞能够办成此事,哪怕到最后,大虞走向毁灭,但是以‘虞’为内核孕育的文明,必将生生世世的延续与传承,纵使山河改易,时运更迭,亦不朽不灭。


    也是这样,楚凌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谋划,他要巧妙布局,利用国内所出风波,国外所遇风暴,紧密围绕体制改革,好叫一批大虞英杰在紧迫局势下,可以铆足一股劲儿的将他所谋之事做成。


    以危局砥砺英才,以变革锤炼制度。


    就如萧靖,其领尚书省左仆射,兼领户部尚书,领宣课司,其紧密推行商税谋改,诸税改制,尽管试行期间阻力重重,这期间更有层出不穷的麻烦和挑战,然在萧靖持之以恒的坚持下,这些都成为了磨砺其志的试金石。


    眼下进行的是赋税体系,那后续是否能延伸到其他领域,以叫尚书省成为大虞内政的绝对核心?


    这盘棋局,楚凌已落子多年。


    尚书省,内阁,政务院这些不过是称谓罢了,真正的内核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高效、统一、集权的内政核心,这才是楚凌想要的。


    真等到这一步实现,则刘谌兼领的榷关总署,还有后续其他会新设的有司,不就能一并划归到尚书省之下了?


    当然内政大权集中,那么军权,立法,司法,监察,选拔,教育等领域在同期推行整改下,就要独立于内政体系之外了,如此方能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避免权柄过度集中以出现不好之事。


    一套以皇权为轴心的权力体制,在楚凌的构想中正悄然成型,不过也是这样,使得楚凌愈发坚定一点,在这整套体制之下,还需有两个地位超然,却不参与实际施政,但在特定时期下要发挥重要的机构。


    中书、门下两省应在新时代下赋予全新职能,中书省当为国策谋远之所,集天下智士,专司典章制度之研议、大政方针之草拟,不预庶务而关乎根本;门下省则应掌国之精神风向,稽核奏章,驳正违失,维系纲纪于无形。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实际运转中,因为权力或别的,而出现相互扯皮,推诿,怠慢等事发生,确保三省各司其职、协同有序,真正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固支柱。


    不过想要实现此等构想,还需稳扎稳打,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大虞在开国之初,就定下了种种,制度惯性根深蒂固,既得利益盘根错节,楚凌想要实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疑是再把江山打下一遍。


    每一步推进都需权衡利弊,审慎落子。


    “卿赴任鸾台侍中,也有些时日了。”


    虞宫,大兴殿。


    楚凌身倚软垫,打量着端坐于锦凳的张洪,眉宇间透有几分笑意,“朕听底下的人说,卿这些时日,常在公署待到很晚才下值,甚至有时忙起来,连家都不回了?”


    讲到这里,楚凌心生唏嘘与感慨。


    这才多久啊,张洪就显得憔悴许多。


    “臣蒙陛下厚恩,不敢不竭尽心力。中书决策,门下审议,皆系国之大政,稍有疏怠恐致谬误。臣纵疲乏,亦当勉力为之。”


    张洪俯首答对,声音沉稳而略带沙哑。


    楚凌凝视其面庞,见他眼窝微陷,不由轻叹道:“这般勤勉,朕心甚慰。然国事虽重,卿亦须保重身体,方能长久为国效力。”


    这番话,是楚凌想说的。


    张洪是他经过考察选定的,足以担当门下省之重托,更何况后续涉及到体制改革,张洪作为关键人物,是能在契机到来时抓住风口的。


    也是这样,楚凌才会让中书省左相国职空缺,让王睿以右相国来统管中书,为了避免影响到萧靖在尚书省做事,张洪这位门下省鸾台侍中,便成为牵制与平衡的关键支点。


    也是这样,鸾台侍中一职,原是有两位的,但自张洪接任此职后,楚凌便决意只设这一位,以此来增强张洪权势及影响。


    这就是楚凌的态度。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选择信任的人,去到关键位置上任职,那就要充分信任他们,要给他们空间与时间,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对应支持。


    不能说一方面用着他们,一方面却限制着他们,真要这样的话,大虞的革新之路必将举步维艰,人心亦将离散。


    “陛下之言,臣定当铭记于心。”


    在楚凌的注视下,张洪起身朝御前作揖行礼。


    听到这番话,楚凌就知张洪没有听进去,这让楚凌不由在心中轻叹,对张洪的这种反应,他是能理解的。


    毕竟先前在中书省,担任的是平章政事,虽说掌有一定权势,但在其上还有左、右相国两职,更别提其下尚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权力层层叠压,行事多有掣肘。


    如今骤居要位,独掌门下,张洪必须要铆足一股劲儿,确保门下省运转顺畅,政令审察无疏下,还要将门下省的风气改改。


    先前存有的一段特殊时期,使门下省积弊颇深,权柄旁落,纲纪松弛,反倒是中书、尚书两省日渐强盛,如果不能把此势扭转,门下省就逐步成为了摆设,这可不是张洪所想看到的。


    “陛下,臣尚有一谏。”


    张洪的声音响起,让楚凌从思绪下回归现实。


    “说。”


    楚凌语气平和道。


    “臣这段时日在梳理门下省诸策,其中有些是涉及抡才议策,臣在看这些议策时,不由想起臣奉旨举京畿道试。”


    在楚凌的注视下,张洪掏出一份奏疏,随即双手高高捧起,向御前低首禀道:“鉴于陛下在正统四年,对科贡抡才进行调改,以明会、殿两试改往昔旧弊,臣以为所涉道、府、县三试皆应有对应细改。”


    “唯有这样,方能使国朝抡才上下畅通,使国朝所需英才璞玉,能够在国朝所举抡才中脱颖而出。”


    楚凌听完这些,眼神示意在旁的李忠。


    李忠会意下,低首朝张洪走去。


    ‘朕果真没看错人啊。’


    在李忠低首前行时,楚凌打量着张洪,眼眸深处流露的赞许不加遮掩,能在其位谋其职,一颗公心想着社稷之事,这即便是在当下,也是弥足珍贵的。


    如果在大虞中枢有司,能多一些像这样的大臣,那就能使大虞决策层多些可用之人,这样在处理大虞日常事务中,就能让很多事情有效推行下去。


    楚凌不是为了掌权才集权的。


    他是为了能树立起以他为绝对核心的权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层层考验,确实有真本事的肱股栋梁,分到对应的权力及影响,即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好叫大虞能在一定周期内有所改变。


    这个前后顺序是不能有错的。


    一旦有错的话,中枢必然出现问题。


    而中枢有了问题,势必会下沉到地方。


    如此权力机构陷入混乱,那会给各个领域都带来毒瘤的,楚凌是熟悉历史的,更清楚人性,所以他此前才会那样强势与独断。


    哗…


    大殿内除却翻阅奏疏发出的声响,再没有别的了。


    张洪低首而立,他的内心带有紧张,他不知自己这份增补的议策,到了御前,天子到底是怎样的想法。


    毕竟这份议策,不止涉及到抡才,而由抡才,还牵出了官学等事宜,这样经门下省审议过的议策,真要移交到尚书省来具体执行,除却会牵扯到礼部外,还将牵扯到户部,毕竟任何决策的推行,没有实际的钱粮支持,这无疑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垮掉了。


    这还不算完呢。


    哪怕中枢层面理顺清楚,明确了对应职责,这还需经过地方道、府、县三级来逐步的向下去推。


    张洪不是初入官场的新人,他是在地方待了许久,官至西凉道刺史,后才迁任中枢担任要职的,所以对于地方的情况,他要比朝中不少大臣,特别是品级要低些的,更为了解地方的实际。


    人,事,钱皆牵扯到了,这在地方就不是小事。


    办好了,一切好说。


    办砸了,那就坏了。


    也正是在这等态势下,使得地方有司,在接到中枢颁发的政令时,势必会层层加码,这其中有不少,是某个位置上的人,出于种种考虑下做的,跟这件事本身并无关联,如此就导致很多事到最后就变了形。


    “此事牵扯太大,且距明岁召办会、殿两试不远了,这份奏疏先留在御前,朕要好好思量下。”


    不知过了多久,楚凌这才合上奏疏,表情凝重的看向张洪,“等朕思量出头绪来,会召卿,还有有司诸臣到御前商榷此事,不过卿所想,朕是能看出用心的,这段时日,卿要好好衡量一下,待到御前廷议召开时,要想好怎样分说。”


    “臣遵旨!”


    张洪立时作揖拜道。


    但在张洪心底却生出激动,天子没有急着表态,甚至要留该策在御前斟酌,这在张洪看来要比眼下表态要好。


    这证明天子是重视此事的。


    虽说他呈递该奏疏,多少是有些不符时宜的,毕竟在此前,中枢层面明确了要对东吁叛逆展开攻势,但是在张洪看来,不能就因为这件事,从而忽略别的事宜,在同期下中枢还有很多事宜是要处置的。


    难,谁都知道。


    可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事了。


    如果在中枢,很多大臣都是这样的想法,那大虞的核心利益又该如何确保?


    “给太医院取道旨意。”


    在张洪揣着此等情绪离开御前,楚凌看着张洪的背影渐渐远去,过了许久,楚凌这才伸手对李忠道:“要定期给御前所定诸臣诊断身体,御前定下的名录,乃是国朝肱股栋梁,朕不希望这批肱股栋梁,因为一些纰漏导致身体出现状况,这对朕,对国朝,损失太大了。”


    “奴婢遵旨!”


    李忠立时作揖拜道。


    但同时在心底生出惊意。


    要知道,太医院这边,跟先前已经不一样了,一批庸才是被裁撤掉的,而有一批良才被特擢其中。


    关键是太医院这边,还有着严格的制度,人,药,诊等方面,是有着对应流程的,这也避免有别有用心之辈想要插手太医院。


    且太医院是绝对掌控在御前的。


    在这等背景下,御前后续将出一份名录,由太医院负责定期诊断,这对能进此名录的大臣来讲,那绝对是一份殊荣。


    而这份殊荣的背后,是会在朝引起对应影响的。


    对于李忠所想这些,楚凌丝毫没有在意,自他去上林苑以来,对于入口的,不管是吃的,还有药,那都是很看重的,这是不能有丝毫纰漏的。


    他本人,还有他看重的,在这方面都必须要格外注意,以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不过楚凌眼下的注意,却不在这上面,而是在张洪呈递的那份奏疏上,因为其中的不少内容,是跟他所想不谋而合的,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先将一部分试行起来,毕竟这是牵扯深远的大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