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0章 重回仰光(三)

作者:喜欢镜子的木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刘经理,你们就选这里作为报社办公点?”


    李安民来到临河不远的一处还算是完好的建筑旁,仔细打量着周围的情况。


    在这处建筑的正门上已经挂上了一个牌子-“南华日报社”。


    这正是搬到仰光的《南华日报》。


    作为缅甸最大的中文报纸,其自然不能只局限于缅北。


    只是暂时局势不明,自然不会把总部搬过来,只是派了一个经理过来筹建分社。


    “是的,李委员,这处房子还算是完整,也没有主人。而且后面宽阔,适合建立印刷厂,加上靠近码头,也方便印刷机器的运送。”刘经理解释道。


    别看仰光分社暂时名义上是个分社,但其实就是在按照总部打造,等后来时机成熟,说不定就把总部搬过来了。


    因为机器设备都是新的,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从美国发货了,算算时间,也快到了。


    “行,你们确定好就行,我就不过多干预了。


    不过等机器到了,就得尽快调试,然后分社要抓紧正常运转,我们在宣传上不能落下。”李安民提醒道。


    “李委员放心,我们会很快进入正轨的。”刘经理当即保证。


    在如今,《南华日报》不仅是缅甸销量最多的中文报纸,也可以说是缅甸最多的报纸。


    在日军扶持的伪缅政府时期,自然也是有报社的。


    可在之前盟军反攻期间,为数不多的报社都毁于战火。


    就算是想要恢复营业,也面临着英国人的清算。


    这样一来,短时间还没有可以威胁到《南华日报》的报纸存在。


    要知道在3月的时候,《南华日报》的销量最高时就有差不多三十万份,整个3月平均销量也有二十万份出头。


    这实力可见一斑。


    当然,因为周一到周五的版面都不多,也就4个版面,周六和周日是特别版,一般是8个版面。


    但是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日会是16个版面。


    之所以平时就4个版面,主要还是内容问题。


    别看缅北志愿队现在辖区内的华人有一百多万人,但能报道的内容其实并不多,毕竟是日报,每天都出一期,哪有那么多内容报道。


    而且版面太多,价格就会偏贵,很多人买不起。


    周末的特别版则是报道一些相对重要的事,周六是国内的一些大事,周日是国外的大事。


    至于每月一期的16版则是集中报道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大事,主要以国内事件为主。


    例如去年底桂柳会战战败、国府的贪腐问题,还有今年轰炸日本、局部反攻,这些都是很多在缅甸的同胞都很关心的一些事。


    当然也会报道志愿队辖区内的一些政策讲解,例如土地政策。


    虽然南华联合会缅甸分会现在并未演变成政党,但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将来,这份报纸就会成为党报或者志愿队实控地区的官报,也是抢占舆论高地的高地。


    因此,《南华日报》不仅要在缅北实控区发行,也要在其它有着一定华人数量的城市发行,尤其是中大城市。


    曼德勒那边的分社在上个月就已经正常运行了。


    只是分社这边发表的内容跟在志愿队实控区发表的内容有些不一样,免得去触动英国人的神经。


    如今的局势,并不适合跟英国人直接开撕。


    再积蓄一两年实力最好。


    婆罗洲那边肯定是没法善了了,英国人到底会不会联合荷兰人一起进攻还不好说,但可能性还是有。


    毕竟不管是文莱地区和巴厘巴板的石油,还是偌大的殖民地,你让英荷两国彻底放弃,也有些不现实。


    但婆罗洲在对于英荷在南洋地区的殖民地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


    李航那边通过在美国的关系得知,英国人已经打算东失西补。


    目标就是暹罗。


    英国人打算彻底控制马来半岛,也就是碧武里以南地区。


    据说美国那边已经原则上同意。


    当然是杜鲁门同意了,而不是罗斯福同意的,毕竟后者都已经死了。


    其实也能理解为什么老美会同意。


    是因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就只有菲律宾。


    英国人就算是控制了马来半岛,对美国也没什么影响。


    而且能以此换来美国把婆罗洲纳入势力范围,还是很划算的。


    再说了,英国人从暹罗那里割让领土,也就把暹罗得罪了。


    暹罗上下肯定不满,要是美国这个时候去拉拢,说不定就能把暹罗变成自己的小弟。


    可谓是一举多得,美国自然不会反对。


    。。。。。。


    随着南华联合会缅甸分会仰光分部、南华日报社仰光分社以及唐人街警察局等的陆续成立,唐人街就进入了快节奏的恢复阶段。


    在七月中旬之前,陆续又有两批原仰光华人返回,使唐人街的人口突破了万人。


    而且华人的回来,对于仰光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帮助。


    论勤劳方面,印度人和缅族人加起来都不如华人。


    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经济都不错,也有华人多的原因在里面。


    此时英国人虽说没有来找华人麻烦,但也限制了一些,尤其是警察局这边。


    唐人街警察局不允许拥有枪支,而且英国人还派了一个人常驻唐人街警察局,职责就是监督。


    不允许持枪这事,李安民虽然有些不满,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他们本身有枪。


    在第二批和第三批华人返回仰光时,同行的志愿队士兵也带了枪支过来。


    真要发生了极端事件,也不担心没有还手之力。


    平时,用棍棒这些倒也够用了。


    英国人虽说没有明着动手,但也在暗中煽风点火,让缅族人来找茬。


    若只是靠冷兵器这些,缅族人自然不是华人的对手。


    即便只是棍棒,志愿队的士兵也能让缅族人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志愿队平时训练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外,还有武术训练。


    你说是不是武术高手,那不一定,但一些简单的格斗技巧却是学了的,对付一些缅族菜鸡还不是手拿把掐。


    在几次冲突吃亏后,缅族人选择了动枪。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