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05章 配享太庙

作者:薛定谔的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晚上的时候,云逍被鼾声惊醒。


    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一眼看到林梳儿趴在床头睡着了。


    她的嘴角流着口水,床上湿了一大滩,鼾声如雷。


    云逍看着这个没心没肺的丫头,扶额苦笑。


    接着又想到曾经被她,用脚丫子暖脸的经历,又是摇头一笑。


    这丫头,一门心思想给自己暖脚。


    可她哪里知道,自己早就把她当成家人了啊。


    云逍睡意全无,下床把林梳儿抱到床上。


    然后披上衣服来到书房。


    刚刚坐定,乙邦才来到书房。


    看他神情间带着悲戚,云逍叹了一声。


    “康宇公走了?”


    “刚才王家来人报信,稷安伯走了。”乙邦才答道,“王家的人说,稷安伯是笑着走的。”


    云逍点点头,沉默了片刻,提笔写了一封信,让乙邦才安排人送往南京。


    第二天,身在南京皇宫的崇祯,就收到了王象晋薨逝的消息。


    崇祯让随驾大臣以及南京礼部,拟定王象晋的谥号、追封事宜。


    三日后,御驾启程,按照既定的行程,巡行扬州、苏州等地。


    御舟快到京口驿。


    崇祯目睹两岸繁华的城镇,不由得一阵恍惚。


    这几天,他接见了大量官员。


    也曾到南京城内微服私访。


    甚至还亲自领略了秦淮河的风光……


    只看看,绝对没有找歌姬,更没有夜宿花楼。


    所见所闻,颠覆了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


    他当然知道,江南巨变是怎么来的。


    “叔父还在西山岛?”


    崇祯向王承恩问道。


    好几天没见叔父了,感觉心里头空荡荡的。


    “稷安伯走了,国师心中颇为伤感,因此打算在岛上多住几天。”


    王承恩答道:“另外,徐正明又在西山岛捣弄出稀罕东西,国师也要看看。”


    “徐正明?就是那个造飞车的工匠?”崇祯顿时来了兴趣,“他又造出什么稀罕东西?”


    “国师称之为飞艇!”


    “飞艇?跟热气球有何分别?”


    “这个奴婢就不知道了,不过新造的飞艇,肯定是比热气球要厉害的多!”


    崇祯看向天空,不由得心驰神往。


    男人至死是少年,他这大明天子,也想到天去走走。


    崇祯又问:“稷安伯的后事是怎么安排的?”


    王承恩答道:“王家的人准备将灵柩送回山东老家安葬,只是朝廷迟迟没有定论……”


    按照惯例,朝中重臣离世,朝廷要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那就是谥号。


    谥号,不仅是对官员生前事迹的总结,也是对其政治生涯、为官成就和道德品质的认可。


    因此朝廷对于大臣的谥号评定,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


    王象晋是工部右侍郎,又是朝廷册封的稷安伯,并且有‘盛世神稻’之大功,不仅要旌表,还要予以追封。


    可好几天过去了,大臣们还没拿出一个结论。


    倒不是他们有意为难,而是实在不好给王象晋定谥号。


    太低,在皇帝那里肯定过不了关。国师也不答应。


    国师专门赶到西山岛,去送王象晋最后一程,可见对他的重视程度。


    太高了,又有违礼制和惯例。


    王象晋主要的功劳,就是杂交水稻。


    别说是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


    哪怕是在所谓人人平等的后世,也有个摆不脱的铁律:所从事的工作,离泥土越近,就越低贱。


    从古至今,文臣武将身后获得殊荣的,有几个是跟泥土打交道的?


    因此给王象晋拟定的谥号,成了一件极为头疼的事情。


    崇祯想到云逍给他写的信,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这时,一名司礼监太监抱着厚厚的一沓奏折来到甲板上。


    崇祯的脑袋一阵隐隐作痛。


    世人都知道皇帝有三宫六院,可哪里知道皇帝的辛苦?


    别的不说,光是批阅奏折就是天下第一等苦差。


    哪怕是崇祯现在是离京在外,每天也要处置数十份奏折、电报,批阅的字数高达数千字。


    崇祯接连看了几本奏折,眉头渐渐紧皱起来。


    这几道奏疏,都是弹劾扬州知府史可法的。


    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史可法在扬州实行暴政,把他描述成张汤、来俊臣之类的酷吏。


    “朕记得,史可法是国师举荐的?”


    崇祯向王承恩问道,由于有其他人在边上,因此他改称云逍为国师。


    “正是,这几年在扬州颇有政绩,也就是手段严苛了一些。”


    王承恩当然明白,皇帝马上就要巡行扬州了,下面有人给史可法上眼药。


    史可法是国师第二次下江南时,向朝廷举荐的官员,自然不能让人给扳倒了。


    “朕这次到扬州,倒要仔细瞧瞧,这个史可法是怎么实行暴政的!”


    崇祯笑着将奏折放到一旁。


    这时次辅李标带着几名大臣前来觐见。


    崇祯问道:“稷安伯的谥号拟好了?”


    礼部尚书孔贞运取出一份题本文书,“对稷安伯的谥号已有定议,请陛下御览。”


    崇祯摆摆手,“直接念出来吧。”


    孔贞运道:“经臣等商议,稷安伯谥文忠,赠太子少保。”


    崇祯点点头。


    大明朝大臣的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类。


    较为普通的谥号有文简、文义、文达、庄靖、文宪等。


    稍高一级的,就是忠献、文定、文懿、忠肃等。


    再往上是文襄、文忠、文靖等,这些谥号往往都是赐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在所有谥号中,最为崇高的那一个,无疑是‘文正’。


    这可是文臣最梦寐以求的谥号。


    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代表着一种极高的评价和认可,是在文化、道德、学问等多方面都达到顶峰的象征。


    纵观整个大明朝,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可谓是凤毛麟角。


    王象晋谥‘文忠’,已经算是破格了。


    王承恩看了一眼几个大臣。


    算你们识相,揣摩透了万岁爷和国师的心思。


    不然非吃挂落不可。


    崇祯沉吟了片刻,然后开口道:“谥号就定为‘文忠’,追赠追赠上柱国,赐祭九坛……”


    李标等人神色变了变。


    皇帝这是把王象晋,抬到跟张居正一样的高度了啊!


    大臣身故后,皇帝会派遣使者前往举行祭礼,这一仪式称为赐祭。


    赐祭不仅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荣誉,也是对其生前贡献的认可。


    赐祭的坛数反映了大臣的级别,坛数越高,级别越高,最高可达九坛。


    张居正病世后,万历皇帝下旨辍朝,赐祭九坛,追赠他为上柱国,谥号“文忠”。


    顿了顿,崇祯接着沉声说道:“另,入太庙奉祀,配享太庙!”


    李标等大臣全都惊呆了,就连王承恩也愣在当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