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2. 清安生气气

作者:跳跳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来弄乾坤》全本免费阅读


    “父皇,儿臣提议,两位将军不如暂且留下,参与北戎使团和谈一事,震慑使团,定能事半功倍,待事成后,返还凉州任职。”李明如上前提议道。


    老皇帝略带浑浊的眼眸看向自己这个儿子,探究之心又起,不过这提议合情合理,不无道理,他笑道,


    “准了,顾尚书也要好好准备着,三日后,使团就到了。”


    礼部尚书顾言卿从善如流道“臣领旨,定不让陛下失望。”随后瞟了眼九皇子李明如,又不着痕迹的移开了。


    “老九,你是此次大捷的统帅,赏了别人,也得赏赏你,不必拘着心思,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说来。”


    老皇帝笑容和煦得很,好似真是个疼爱李明如的慈父。


    李明如圆眼微睁,满是孺慕之情,拱手说道,“儿臣所有俱是父皇所赐,此次大捷,也全是仰仗父皇神机妙算,儿臣不过是您的马前卒。


    实在不敢索要什么恩赏,只是儿臣自十几岁时,便按祖制驻守各处,无法在父皇跟前时时尽孝,聆听您的教导,儿子时常夜不能寐,思念父皇。


    儿臣唯一所愿,便是留在您身边,侍奉左右,再不与您分离。”


    一番话下来,可谓是动人情肠,闻者动容,当着一众大臣也不怯场,那情意别提多真了。


    大臣们都是几十年的老狐狸了,有些早就依附他人的颇有些嗤之以鼻,不为所动。


    有贬就有褒,朝中三品之上的大员虽不轻易站队,可如今形势如此清晰,总有人想要搏搏前程。


    “陛下,九皇子如此至纯至孝,令臣不禁涕流,诸子生涯各有成,从来孝顺两边生,九皇子有今日这番成就,不外是孝顺陛下的缘故啊。”


    礼部顾尚书又站了出来,接着李明如的话茬进言道。


    老皇帝心下看得一片明白,他与这个儿子,君臣之谊有之,至于父子之情,也就是这几年才生出来的。


    自老九外放,除了年节寿辰,就是屁大点个日子,这小子都是要上书献礼的。


    他一向不爱看那些奏章,早些年都不知道老九时时上书问安,也就是去岁见这小子真是做出点成绩了,才命人查了查。


    不查不知道,这些年他光是请安的折子,就有几百封,再瞧了瞧献的那些礼,大都不贵重,时令花果,当地特产,还有些偶得的赏玩之物。


    真如寻常父子般亲近,即使他这个父皇瞧不见许多年,他统御天下二十几年,哪能分不清真情假意。


    老皇帝都没怎么见过幼时的老九,生出哪门子父慈子孝之情。


    可是老九心思深,攻人攻心,任凭他贵为帝王,两相比较,倒真生出些慈父心思。


    现下,老九这番请求,孝顺也是孝顺的,不过大抵也是个幌子。


    最为要紧的还是,松口让他留在中枢任职,那才是真正进入了权力的中心。


    老皇帝含笑不语,捋了捋颇为仙风道骨的胡须,打量起一旁气得都快七窍生烟的老五。


    老五一看父皇瞅了自己几眼,心中生出胆子。


    立时跪了下来,说道,“父皇,九弟此战大胜,于军务一道颇有才干,更应发挥其所长,戍守边疆,保我乾朝百年兴盛。


    儿臣与九弟向来亲厚,为人兄长,更愿看兄弟手足翱翔于九天之间。”


    朝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吱声,老皇帝见状,大笑了起来,“众位爱卿怎的都不说话了,谢卿有何高见啊?”


    谢道仲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说道“此乃陛下家事,臣哪敢置喙。不过,臣家里情形也是极为相似的。”


    “哦?谢卿说来听听。”


    “臣有一子一女,儿子留在京中,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借着陛下天恩,也能时时得见。


    可小女儿自幼去了凉州,性子也不似京中女郎那般沉稳,走南闯北,一年也见不着个人影。


    臣今岁心一横,装病多日,给女儿去了数封信,才骗的女儿归京探望。


    故而臣觉着,儿女大了,发挥所长是好,可京中天地亦是广阔,若是儿女为了自身,半点不顾双亲,那才是真让人心寒啊。”


    谢道仲说得感人肺腑,大抵混了三四分真情,格外引人侧目。


    还跪在地上的五皇子李佑时浑身一震,他不管谢道仲说了什么,关键是他为老九说话了。


    老九真是好本事啊,这么一会儿,竟有两位尚书为他进言。


    顾谢两位尚书向来都是滑不溜手的,他与二哥拉拢多年,也是未松口,哪曾想,竟被老九笼络了去。


    怕是瞧着二哥被禁足,墙倒众人推啊。


    “谢卿说得甚是有理啊,老九你便留在朕身边,正好使团来访,你随着礼部一同处理,也是个历练。”


    “儿臣谢陛下隆恩。”李明如又是跪下又是磕头,谦卑至极。


    一时间,歌舞又起,一派祥和景象,只余下五皇子面色铁青,可也不敢拂袖而去,只得坐在那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老皇帝又坐了坐,便提前离了席,张显仁扶着他,在御花园溜达两圈,这时节,桂花开得正盛,也是一景。


    “陛下,今夜夜色正好,不如再去太液池瞧瞧锦鲤?”


    “朕记得,老二小时候,朕总是和贵妃一起,陪他捞几尾鱼玩,不少锦鲤死于他手。”老皇帝望向太液池那边,轻声说道。


    “是呢,奴才那几年每月都吩咐下面,挑些活泼胖圆的锦鲤重新放进太液池,不然真是早就没的捞了。”身侧的张显仁憨笑道。


    “也不知老九小时候什么样?”


    张显仁思索片刻说道,“九殿下幼时乖得很,住在章华殿里,不吵不闹,天不亮就起来念书,午后便去习武,日日如此。”


    老皇帝回身瞧了眼张显仁,施施然道,“你倒是知道的详细。”


    “奴才不敢瞒陛下,九殿下那时失了母亲,又没有什么母族,日子不好过。有一日,奴才偶然路过章华殿,见殿下竟在那吃些馊了的点心。


    细问才知,是嬷嬷们惯会拜高踩低,懒得当差,跑出去打牌了,殿下就饿了许久,捡了些其他皇子不要的馊点心,用以裹腹。


    奴才以前家里穷得很,日日挨饿,此生都忘不了吃不饱饭的滋味,由此及彼,自然心肠软了下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