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106 章 捷报入临安(二更)

作者:顾四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昏君就要君主离线制》全本免费阅读


    枣红色马匹疾驰进入临安城。


    马上悬挂着特殊的铜铃和木牌,城门守卫一见便知是急报,立刻放行不说,还与街道司的巡逻士兵一起帮着吆喝清开主街。


    临安城内人口稠密,为避伤民,快马入城后也放慢了些速度。


    何况,马上人还要按照惯例气沉丹田——


    “大捷!大捷!”


    这洪亮的声音似乎定身咒一般,把这座繁华的临安城定住了——


    无论是道上兵卒、街边摊贩,路上行人,酒楼客人……通通随着这‘大捷’二字,忘记了原本的手中事口中话——只是翘首以盼,去盼一个期待至深,以至于听到都不敢相信的消息。


    唯一还在欢声笑闹的便是不知愁滋味的闾里孩童。


    “王师收复开封!”


    枣红马上的报信使,用最简单易懂,每个人都能听懂的话语,报出了这个消息。


    街道像是忽然活了过来。


    不管身边是至亲,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全都是下意识彼此拉扯着、互望着,急切互相确认着:“你听到了?”“我没听错吧?!”


    街巷中,骤然被紧紧抱住的孩童懵懂不知,只看见自己头上戴着的楸叶掉在了地上。


    “阿娘?”


    把楸叶剪成各色花样,于立秋日戴在头上,以迎秋求吉,是京城风俗。


    这个京城……不只是指如今的临安,更有曾经的汴京。*


    南北风俗多异,这些共同的习俗,便被南迁避难的北人们格外珍惜。


    这些年每到立秋,人们鬓边都会戴上仔细裁成精巧花样的楸叶,到了次日,也不愿意摘下。


    直到此时,孩童鬓边被剪成小老虎状的楸叶落在地上,懵懂孩童想伸手去捡,却因母亲抱的太紧而不能挣开。


    孩子听到母亲呜呜咽咽哭了起来。


    听到整条街的人哭了起来。


    不必捡了。


    临安城再好,不是家。


    落叶归根。


    他们可以……回家去了。


    **


    临安朝堂。


    立秋的次日,正是每五天一次的朝堂大起居。


    晨起,李纲入垂拱殿前,看到台阶上熟悉的身影,不由走过去伸出手——


    李老相公面上一脸严肃,实则手很诚实,摸了好几下在阶上站着的白鹤。


    说来也巧,这只白鹤是在朝堂接到‘岳家军挺进朱仙镇’捷报的次日飞过来的。


    好似有灵性一样,直直飞进了垂拱殿。


    戍守的侍卫们本来想驱赶,然而柔福帝姬很快制止:鹤有吉祥长寿之意,不要惊着。


    况且……如今秋天将至,这鹤说不定是从北方飞来的鹤——鹤是哪怕千载后依旧要归家之灵禽,留有鹤归华表典故。


    在北伐之际恰巧落于临安皇城内,也是一种吉兆。


    而从那日起,这只鹤就每天早上飞来,有时在殿内溜达,有时只在门口徘徊。


    以至于这些天下来,朝臣们都习惯多了这么一位‘同僚’。


    李纲相公觉得很巧。


    而姜离很想说:哪有巧合,全是人为——


    自那日柔福告知她岳帅到了朱仙镇,她在屋里躺着钓鱼就有点无聊起来。


    再加上也不愿错过第一时间听到‘开封收复’的捷报,姜离就让6688入住一只鹤,天天飞到朝堂上去蹲点。


    她能分享6688的视角,自然能跟朝臣们一起收到大捷之讯。


    至于为什么是鹤,柔福原以为姜姐姐想的跟自己一样。


    然而对姜离来说,其实是想起了一个梗——我要做个有‘大秋鹤(丘壑)’的人。


    柔福:……


    6688:谐音梗扣钱!!


    总之,这些天,总有一只大秋鹤徘徊在垂拱殿附近。


    只是姜离在6688的视角里,看到鹤每天不是被人摸头就是摸羽毛,甚至想在身前竖一块牌子,顺便赚点外快:从现在起,摸鹤要收费!


    *


    这日,见有宦官满脸喜色飞奔进来,‘噗通’跪了时,满朝文武包括门口的大秋鹤都定住了。


    “帝姬,大喜,大喜!大捷之奏入京了!”


    报信使入皇城后自没法策马狂奔,早有腿脚飞快的小宦官,提前跑来报信:“帝姬可要……”


    根本不用他问完,就见丹陛之上帝姬已然立起身来。


    “立宣!”


    *


    信使叩首奉上捷奏。


    这封正式的捷报,当然与信使在外头街上那简单的


    一句话不同,而是详细写了整个战斗过程,具体到各个时辰。


    柔福取过奏疏,半分没有耽搁地一目十行扫了一遍,随即先报出最要紧的消息:故都已复!


    ——若叫人从头念起,只怕性子急的朝臣,能急得撅过去。


    朝上一片欢声喜动。


    只是朝臣们到底比外头的百姓知道更多军情,虽有不少眼含热泪,悲喜交加至失态的臣子,但很快就彼此提醒着、宽慰着渐渐平静下来。


    毕竟,还要听详细的战报呢。


    至于庆祝……今日下了朝还怕没有庆典吗?


    只怕这皇城内外,今晚都要热闹翻了天去!


    手背在身后掐了自己好几把,维持住了平静的柔福帝姬,见文武百官渐渐静下来,尤其又见大秋鹤版姜姐姐也在殿内等着听——


    就摆了摆手,让声音洪亮的宣旨官,从头到尾读完这份捷奏。


    宣旨官的声音开头都有几分颤抖。


    捷报开头先写了三路大军各自的安排。


    之后才到重头戏。


    “……五日辰时,后护卫军(岳将军官方军号)遇金番贼四太子,其亲领番兵万余骑……”


    姜·大秋鹤·离:辰时。就是早上七点多,完颜宗弼就让岳帅堵住了?也就是说他后半夜就开城门开始跑路了?


    宣旨官越念越流畅,声音回荡在垂拱殿内。


    捷报里详细描述了这一战参战的敌我双方将领,作战时长和经过,以及当阵杀死和俘虏的敌贼将领数目,缴获了多少战马、器甲等物。


    其实旁的也都罢了——


    在听到完颜宗弼的名字出现在俘虏名单,而非当阵诛杀名单里时,有朝臣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是活捉了完颜宗弼?!”


    宣旨官被问的忍不住再次低头看了一遍,将相关词句又念诵了一回。


    得到重复肯定后,朝上又是一片狂喜浪潮。


    别看这几年,完颜宗弼变成了行走的经验包,被宋的几位名将刷了个遍。


    但朝上凡是资历老一点的朝臣,还是经历过金兵名将多战力强悍那几年的,被完颜宗弼追在后面的惨痛回忆也不是没有(起码完颜构就有,被人追到海上去了)。


    此时北伐军能在故都开封外,抓住完颜宗弼这种


    大金名将,自然是振奋天下民心的大事!


    再加上——完颜宗弼身份不同,他是正儿八经的大金四太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儿子。


    当今金国皇帝金熙宗的亲叔叔!


    也就是说……现在是宋金双方,各有要紧俘虏在手。


    要是两边可以通话,就会出现如下对话——


    熙宗若问帝姬:你不想要你哥了?


    帝姬可回熙宗:你不想要你叔了?


    虽说自接管政事以来,柔福倒也深知金国的内斗日重:如今金国那位年不足二十的年轻皇帝,未必多喜欢完颜宗弼这个又有兵权又辅政的亲叔叔。


    但……


    这东西得比较。


    金熙宗对完颜宗弼有倚重有忌惮,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情感,肯定比她对前皇帝哥哥赵桓在乎多了。


    那么无论双方怎么互换一波,她都完全无伤:哪怕金熙宗一怒之下把赵桓剁成八块,柔福也只会真情实感痛哭一场,心里想着‘太浪费了,剁的块太大了呀’——然后口中说着‘杀兄之仇不共戴天,誓灭金贼’。


    如此而已。


    宣旨官念完战场详情停下来,向帝姬行礼。


    因奏疏上还有请帝姬定夺的处置事宜——是把完颜宗弼运回临安太庙献俘,还是暂留开封看管?


    柔福帝姬当即表示:把他留在开封就是了。


    便是要太庙献俘,这临安太庙也不是正经太庙,还是完颜构选择了临安当新都城后,现建的太庙,从里到外所有物件都不满十岁……


    “就留他在开封严加看管,待来日开封城内太庙重修完毕,再行献俘典仪吧。”


    “何况……也亏了他。”想起方才捷报上说起的缴获物资,柔福就道:“也亏了完颜宗弼提前将临安皇城内各色珍宝理了出来,当真是省了诸位将军的麻烦。”


    别说,完颜宗弼还是个归纳小能手。


    他命手下把开封皇城内各类珍宝贵物整理的真挺好——


    甚至按照从贵到贱分门别类装车了:这样一旦需要轻装简行快跑的时候,可以先从贱的开始扔起,争取把最有价值的带到黄河北去。


    真不错啊。


    要知道宋军进入开封城后,必是面临百废俱兴的局面。


    一时只怕难


    有精力去搜罗这些金玉之物。


    而完颜宗弼已经提前把重金财宝从明细到分类都做完了,宋军直接拉回库房就行,都不用担心有人浑水摸鱼趁乱劫掠——简直是体贴入微。


    于是柔福温和道:“完颜宗弼既对我宋有如此‘苦劳’,孤也免他来往奔波,就留他在开封吧。”


    群臣口中:帝姬盛德仁厚,古今无双!


    心中:啊,帝姬好能阴阳……您就天天这样去跟清景园内陛下请安吗?感觉陛下早晚得气死啊。


    *


    待替完颜宗弼办过‘开封暂住证’后,宣旨官继续往下念去。


    后面就是三路大军从三个方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