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4. 相互扶持的第二十七天

作者:望云临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重生之贤妇不闲》全本免费阅读


    “臣拙笨,求官家指点。”


    “拙笨,朕看你一点也不笨,反而是太聪明了。”


    崔恒想,他当时怎么回的,大抵又是一番谦辞。


    但官家的话,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你笔下文章锋芒毕露,针砭时弊,处处直指要害,怎么,与朕面谈时却也会收敛锐意?”


    不待他回答,官家便语带唏嘘地回答了刚才的问题:“因为你太傲,太直,笔锋之上,尽显铮铮野心与刺眼锋芒,年轻人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如愿看到崔恒脸色煞白,官家摆袖坐回龙椅。


    “但是。”官家语调一转。


    “朕,偏偏欣赏你的这份倔强与傲气,崔恒,朕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你便一路挺直腰杆走下去,不许回头。”


    他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于是从官家那接到青州密案的调令。


    调查的案卷现在不定还在官家的书房好好收着,可那位友善可亲,嘱咐他说此案后续必要重启的官家,此刻却已驾鹤西去。


    他的治国理念尚未实现,他暗中支持的变法也未曾成功,就这样抱憾而去。


    他们最后一面,已是三年前。


    官家,罪臣崔恒,愧负君恩,只能面向北地,俯首痛泣,遥寄悲思!


    崔恒再度叩首,趔趄起身,从姜蓉那取走白布系上。


    大行皇帝仙去,民间禁嫁娶享乐,一时间,青州街上,处处悬挂白幡白布,百姓们衣着也以灰褐棕青为主。


    听闻丧信,姜蓉心中也万分怅然,官家待他们,确实和蔼可亲,闻融敦厚。他这一走,汴京的天,还不知要如何翻涌。


    他们只得了官家薨逝的消息,却不知,这最后坐上皇位之人,究竟是谁?


    姜蓉他们在青州的猜测不无道理,汴京现在,确实已乱成一锅粥。


    早在官家病重时,几位皇子就因争权夺势斗得不可开交,可官家却偏偏不立太子,官家此举仿佛这给了那些皇子无尽的希望。


    直到他病重垂危,喊来几位宰相与肱骨大臣,临终托孤,众人才知上位的是沈妃膝下的五皇子。


    五皇子的上位,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聪明人如杨相早已发现,官家的这个决定,早有迹可循,五皇子身后有定国公府沈家,又有官家所器重的青年大臣蔡齐,崔恒,更别提沈妃选的另外两家伴读,也具都位高权重,不可小觑。


    听闻发配到冀州的蔡齐已应诏回京,姜蓉觉得,他们可能也快了。


    看着院中这亲手栽种的一草一木,她的心中万分不舍,但再不舍,他们也只得离开,她的大仇未报,死后有何颜面得见爹娘。


    但现在,她看了眼儿子,汴京尚未来诏为崔恒平反前,他们还是好好过好眼前生活。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一家人在休沐的时候便四处游览青州的山水风光,偶尔,也会去城中的瓦肆茶楼,体验一二青州的风土人情。


    崔恒的调令告身在年后到来,被贬青州的第四年,他们终于等来了再度回京的机会。


    而这个契机,竟是官家的仙去。


    这一次,崔恒再回中书省,擢从三品中书侍郎。


    若他接下来不犯大错,熬上几年,怕是平章事的职位迟早是他的囊中之物。


    姜蓉也才知道,崔恒这次起复如此容易,竟是因官家,不,大行皇帝早年所留圣旨。


    原来,早在他们在庆州时,官家便暗中留下两封圣旨,一封给杨相,一封放皇城司备份。这封圣旨是崔恒的保命状,亦是他的登天梯。只待他去世,五皇子继位,杨相便需取出这封圣旨召回崔恒。


    这封圣旨是官家对崔恒的信任,姜蓉觉得,于情于理,他们应当食毛践土,感激涕零才是。


    可是,在她心中某个阴暗的角落,却陡然升起一股浸入骨髓的寒意。


    官家,竟将他们多年后的轨迹算得一清二楚,那他们这曲折多舛的命运到底是运气使然,还是有人早有安排。


    崔恒他,到底是为官家所信任,还是只是官家手上一块趁手的磨刀石呢?


    她不敢深想,亦不能深想。


    姜蓉想,没有答案了,一切的真相都随着官家的入土埋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现在的他们,只能抓住眼前抛出的好处,一步,一步,重新往上爬。


    这次的离开,昭哥儿却万分不舍,他舍不得齐哥儿,舍不得柳师兄,舍不得夫子与山长,他有点不想去汴京。


    姜蓉觉得,让孩子搬来搬去,确实对他不大好,于是她提出,等崔家的护卫丫鬟们过来,让他与外祖留在青州读书也行。


    可是昭哥儿看了看他娘,坚定地摇摇头:“我更舍不得爹娘。”


    她摸了摸儿子的头,将他揽入怀中。


    姜蓉亲手关上院门,轻抚昭哥儿写的对联,离别的日子就这样快来临。一家人不舍地告别亲友,妥善处理好商铺与食堂的事宜后,赶在春闱前回到了汴京。


    姜蓉撩开马车车帘,看着这外面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汴京城,一切好像没变,又好像变了。


    转眼,她竟与崔恒携手走过十载春秋。


    待看到金钗巷附近有那绿衣货郎挑着花朵贩卖,嘴中吟唱着时新的买花词,姜蓉轻笑一声,朝他招了招手。


    看到他娘一股脑买了这么多鲜花,好些他还不知名字,昭哥儿好奇问道:“娘,买这么多花作甚?”


    “扑哧!”姜蓉看向崔恒,挑眉一笑。


    时隔多年,重游故地,崔恒自然也忆起当年他们在这巷中买花的旧事,不由喟然一笑:“自然是我买。”


    “哟,崔大人如今愈发阔绰。”姜蓉调笑道。


    面对夫人三五不时的揶揄,崔恒早已不动如山,他取出一枝最妍丽的朱红牡丹,折下枝干,小心别在姜蓉鬓间。


    “此花配夫人,正好。”


    他话音未落,昭哥儿快言快语接话:“鲜花自然配美人,在我心中,娘就是天下第一美人。”


    骤然被儿子拆台,崔恒只得深深看他一眼,随后闭目歇息去了。


    果然还是儿子嘴甜,姜蓉睨崔恒一眼,笑着揉了揉儿子脸蛋,现在他大了,幼时的婴儿肥也在逐渐消退。


    哎,岁月果真是不饶人啊。


    马车一路缓缓前行,老爷子早已被王家人接走,而他们,也只得暂时居住在外面,毕竟崔家祖宅已被抄多年。


    姜蓉早与翠雯她们取得联系,翠雯替他们在宣正街不远处的巷中,赁了一套二进小院,一切已收拾好,只等他们一家人暂时在这落脚。


    说是已经平反,可崔家被抄的家财与罚没的奴仆,到现在,也没看见几个。


    但夫妻俩深知,此事急不来。


    两人将家中打理好,便带着儿子出去吃了顿好的犒劳一二路途的辛苦。


    至于那些不知真心还是假意的探望,问候,在崔恒拿告身去中书省赴职前,两人一概婉拒。


    崔恒官复原职这日,杨相携几位属官伫立中书门前迎他。见得新任长官与同僚,崔恒不疾不徐,迈四方步缓缓跨上阶梯,


    离得近了,他方朗声向众人恭谨行礼问好。


    多年未见,崔恒风姿未减当年。看着他一袭紫色官袍,身姿笔挺,气度俨然,行动时帽翅平稳,风度翩翩,行礼时亦音吐明畅,神色端正。


    看来,多年流放生涯并未蹉跎掉他的傲气与礼仪,杨相心下满意,高声赞道:“好!”


    他弯腰扶住崔恒,两人相携迈进大门。一旁众人见状,也收敛声息,随着长官移步官署。


    新官上任,虽有众多事务有待崔恒交接,但此时,最重要的,便是手中这道沈太后传来的懿旨。


    她以公事为由,召崔恒入宫面圣。


    等崔恒归家时,姜蓉方知,沈太后特意当官家的面,将崔家老宅与被抄部分家财归还于他。


    至于这只余部分的缘由,美其名曰许多东西皆被人取用,难以溯源,如今留存的就单子上这些。


    但事实究竟如何,双方皆心知肚明。</p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