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零八章:黛玉婚事,官盐私盐

作者:山花泡枸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全本免费阅读


    “唔、也成!代理人从他们当中挑一个便行。


    我要的是,首先不亏本,大家都能讨活。


    其次打出兰陵盟和我本人的名气,仅此而已。


    采薇姑娘那边,她未必愿意......”


    贾琮顿了顿,朝排班站立中的一名匠户问道:“你一天能刷多少?”


    “小的一天能刷一千八百字。


    活字印刷可快些。”


    贾琮满意地点点头:“好好干,练熟了我会加银子。


    沈先生,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和气生财,和气生财!


    林御史家事,贤昆仲代为处理。


    若有提及盐务书信,还请公子提点一二。”


    沈三鹳笑着作揖。


    贾琮拍一胸脯、打包票:“一定,一定。”


    两人相谈甚欢地作别。


    贾琮安排一位文字较为精通的匠户总揽。


    挂上“兰陵书社”牌匾开始干活。


    才走出来,边回林府,边想。


    “林如海叫我帮忙一下文务,那也是应该的事。


    贾琏也不会这一行,林府幕僚总不及亲戚可靠。


    可我事先并不知,沈三鹳倒是人精。


    消息也灵通......”


    曹达华砸砸嘴道:“两千两银子,说给就给了。


    这帮盐商真是挥金如土,俺在曲阜种棉。


    一辈子也没这价。”


    “那是。”


    铁牛嘀咕,羡慕嫉妒恨:“扬州盐商呐,哪个不是财大气粗。


    他们花钱强买扬州瘦马。


    和老鸨的最高成交价你听说了吗?


    二十万两!”


    曹达华张大嘴巴,足以塞进一个鹅蛋。


    “俺滴个娘咧,一个出来卖的。


    咋会值这多银子,没天理了.....”


    贾琮对他们道:“长见识了吧,再过几年。


    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数。


    但娶妻生子、安家立业。


    数千、上万两还是有的。”


    .......


    “病危弥留,上表请辞,船日行三百里。


    京中还有周折,待圣上批阅回复。


    这期间鹾政(盐政)过河还有一单。


    麻烦你们兄弟俩了.......”


    林如海睡卧软榻,一条棉被盖至身后与榻木之间的引枕。


    卧室摆设都比较考究。


    各种官窑瓷瓶,写意青釉图文。


    “一家亲戚,姑老爷这话太客气了。


    病中多请郎中,吃汤喝药总有好的时候。


    京中老太太可惦记着呢。”


    贾琏、贾琮坐在跟前圈椅。


    “我的病根子我清楚,琮哥儿毕竟中过秀才。


    少幼之龄已然是不困于浅滩、深山的龙虎之象。


    这单往北运的官船,你敢代我去巡视一下么?


    咳咳.......”


    林如海暮气沉沉。


    贾琮端上燕窝:“晚辈正想见识一下,敢不从命。”


    “好,我叫幕僚带你去。”


    林如海端碗提匙喝了几口:“扬州五云馆的烧饼好吃么?


    江北维扬,广陵江都。


    此地之丽色比京师如何?”


    贾琮没做多想,答道:“京师胜在雄壮,国家龙脉。


    江南软一些,论人口京师不及。


    论风土人情,还是各有所长。


    神都的花、天津的卤煮也不比江南差。


    有的贵气,有的暖心。”


    “贵气要会受享,暖心也要会维持呐。”


    林如海沉吟道:“黛玉身子不好,我不让她伺候了。


    就是死也不叫她守孝。


    你们表兄妹年龄相近,帮我劝劝。”


    贾琮眉头微皱,迟疑道:“唯恐......损了林姑娘的名声。”


    “亲戚不碍事,礼数是做给别人看的。


    人要会变通,她年小。


    你称一声妹妹亲切一些。”


    “好吧。”


    贾琮无奈应下。


    既然人家父亲都不介意,他还能说什么?


    何况都是亲戚......


    两人出门走院中甬道。


    两旁各一棵桂花树,开得甚是茂盛。


    贾琏心下的不快日益激发蔓延。


    似乎做何事都比兄弟矮一头,不是滋味。


    就在他走神之际,耳边传来了贾琮的声音。


    “琏二哥,我前儿盘下了一家店面。


    印子钱、盐务棉花那些巨利我暂时都不图。


    稳步经营书社,不犯律法长久些。


    二哥若是却些使费,向兄弟说一声便成。”


    “往后再说,我此时不缺钱。”


    贾琏脸色复杂,道:“其实二哥活得比你窝囊。


    家里夫纲不振,外边也一事无成......”


    贾琮面露古怪看了他一眼:“平儿姐姐最会做人......”


    “好了,家丑不可外扬。”


    贾琏拍了拍他肩膀:“你去看看林妹妹吧!


    这情景是要回苏州不远了。


    我打听一下林家财务,姑老爷会有安排的。”


    ~~~~~


    贾琮第一次进了西跨院的黛玉闺房。


    紫鹃、雪雁搬了屏风隔开。


    屏风后传来林黛玉的声音:“此番南下,以至家中事务。


    多谢琏二哥和琮三哥。


    三哥哥解慰家严之情,颦儿感于五内。


    琮三哥之龄不宜太过劳累。


    待会多喝些燕窝人参,家严一人倒吃不完。


    许是我太过沉于伤情,总有不周之处。


    还望哥哥海涵。


    但有忧虑,也不妨向妹妹说得。”


    听着自家姑娘一本正经的语气,递茶传唤的雪雁暗觉好笑。


    紫鹃掐了她一把。


    贾琮直视屏风杜鹃:“林妹妹是聪明人,却也容易自误。


    且沉闷闺阁,世务不大通。


    我忧虑的尚有两点。


    其一;乃贵府家财,姑老爷若送进京师贾府。


    对林姐姐可无半点益处。


    其二;乃林姐姐终身大事,宝二哥也是从来不来实的。


    全看林姐姐心意,与对姑老爷如何说。


    这两件事本和我没关系。


    只当我碎嘴,林妹妹自作打算。”


    屏风后一阵沉默。


    空气中只传来一股淡淡的幽香、忧伤。


    林黛玉对于贾琮的提醒。


    一半入耳,一半不入耳。


    入耳的是家父财产如何转移。


    既伤感于眼下母亲早亡、父亲病忧。


    又对未来一片茫然恐惧,魂悠悠而无可觅者。


    贾琮终是能关心人的人,若无他切实提出。


    沉溺于精神世界的她全然不会理会。


    不入耳的是宝玉那一事。


    想她七岁进京,聪慧早熟。


    那时正是精神性格的可塑性时期。


    贾宝玉对美人确实也会怜香惜玉。


    数年与宝玉一起成长。


    那种亲密、相互影响、宿世渊源。


    却是身边无任何一人能与之比拟的。


    顽固的官僚家庭有他们的一种烈性。


    无论是中世纪的西方还是东方。


    东方贵族女人喜欢把指甲蓄长。


    代表她们不是干粗活的**之人。


    在儒家规范里。


    女人守节与专一达成普遍共知。


    生长于列侯之后、书香门第、进士家庭的林黛玉又怎能避免。


    心里最初中意宝玉,审时度势地弃之不顾。


    宝钗或许能做到,她却做不到。


    感性总要多于理性。


    这也是为什么**舞台几乎属于男人的原因。


    “嗯,我都记着。”


    林黛玉率真地应声,夸口道:“琮三哥醉心举业。


    几乎不闻流连闺闱的传闻,此举也难能可贵。”


    贾琮微微一笑:“林妹妹见笑,我和晴雯她们也并非不能玩闹。”


    “我看不像玩闹。”


    林黛玉摇了摇头:“那一年你和琏二嫂子争斗、帮二姐姐肃清内贼。


    以至于后来种种,环弟是小聪明。


    人小鬼大,你是大智慧。”


    她说得有板有眼,有什么说什么。


    同时也会因为这种率真,无意中得罪人。


    和这样的女孩聊天,其实是很轻松无压力的。


    哪怕这个女孩秀外慧中。


    至少却不藏着掖着坏心眼。


    林黛玉也觉得传闻中的贾琮和现实里的贾琮是不一样的。


    她这样说。


    贾琮也只是笑笑。


    话匣子打开。


    林黛玉却愈发好奇:“家严对你可另有交待?


    来日举业发达,你所为者何呢?”


    “姑老爷不交待我大事。”


    贾琮知道林黛玉担心什么,正色地道:“自然是功业和齐家了。”


    林黛玉闻言暗松一口气,如果父亲真把她托付给贾琮。


    她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了,当下又有点患得患失的。


    点头道:“就和他们出仕当官一般?”


    “嗯,也就是富贵和女人,俗不俗?”


    黛玉抿了抿嘴:“很俗,但很正经。”


    “林妹妹倦了吧,我先告退。”


    贾琮适可而止,退回下榻书房。


    “都憋死我了,富在山中有远亲。


    远亲毕竟不亲近,还得端着。”


    等贾琮一走。


    黛玉直立而起,弱柳扶风地绕纸屏风一圈。


    “紫鹃,看看你出的馊主意。”


    紫鹃抿嘴笑道:“琮三爷不是宝二爷。


    如今姑娘也不小了,端着也是好的。”


    ~~~~~


    管潮生是扬州巡盐御史老爷的出色幕僚。


    浙江绍兴府山阴人,秀才功名。


    浙东学派成员之一。


    他奉命拜见林如海之时。


    这天林如海又和黛玉谈过了,多是些天伦之情。


    “点苍苔白露冷冷,幽僻处可有人行......”


    管朝生眼见白露时分,清晨微冷。


    台下青苔,一句西厢记戏词心里默念。


    林如海一去。


    他也就失去了一个东家老板。


    “管相公请坐,船行定在几日?”


    林如海靠在软榻上,问道。


    “八月二十一,两淮盐场的盐按例分批出发。


    盐运使衙门的运同护送。


    那位贾小相公在下见过了,十二岁秀才之身。


    实在令我等汗颜。


    不过此事他瞻观即可,不宜插手。”


    管潮升烹茶,滚滚的白水冲下,断然道:“不然岂不可笑。”


    林如海望着雨前龙井一阵出神:“在没有释褐(中进士)、出仕为官之前。


    谁没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