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五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

作者:兮如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不了,我去找长孙大人就是了。”


    李恪摇摇头说道。


    “长孙家家大业大,面对这么一门赚钱的生意,他们没有理由会拒绝。”


    李孝恭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


    “吴王殿下莫非不知道,他是你的敌人吗?”


    李恪看了老铁匠一眼。


    “老吴跟了我三十年了,没什么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李孝恭挥了挥手道。


    “正因为是敌人,所以他更不会砍我的价。”


    李恪这才说道。


    “伯伯您信不信,即使我把份子加到五成半,甚至是六成,长孙大人依然会毫不犹豫的答应?”


    “你真的还没有成年吗?”


    李孝恭饶有兴趣地看着他。


    “我若在你这个年纪,能有如此城府,最后的成就,或许就不止一个河间郡王了。”


    卧槽,老家伙你是真敢说啊!


    彼其娘之,一国公卿,从一品大员,你都嫌小,你还想做什么!


    不过李恪也没有傻到把这话说出来。


    “伯伯,恪儿不知道您在说什么。没有别的事的话,我就先走了,我身上还有一张军令状呢。”


    “滚吧滚吧。”


    李孝恭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像是想起了什么,他开口补充道。


    “还有啊,那什么减震器,也是放在这五成里面的,你可别偷工减料。”


    “知道了——”


    李恪没好气地道。


    真是个老不休,以他的身家,随便漏出来一点,都够吴王府上下吃穿用度一年的。


    做个生意,却惦记那块八毛的,令人窒息。


    看着李恪远去的背影,李孝恭对身边的老铁匠说道。


    “那东西,真的是他做的?”


    “八九不离十。”


    老铁匠肯定的道。


    “若是别人做的,他不可能说的这么详细,而且也不至于在您砍价的时候,一步都不让。”


    “有道理。”


    李孝恭点点头。


    良久,他又道。


    “他不会是搭上了墨家这条线吧?”


    “怎么可能。”


    老吴哭笑不得。


    “墨家的心思全放在攻城拔寨上面了,这些小东西被他们称作奇技淫巧,说是公输家的还有可能,毕竟他们祖师爷鲁班就是干这个出身的。”


    “不是墨家就好。”


    李孝恭感叹道。


    “要真是墨家一出,这天下又是乱世了,老夫退下来没多久,还想过几天安稳日子呢。”


    ……


    李恪最终还是没有给霍去病找到趁手的兵器。


    长安城的铁匠铺太多,半天时间,也不够他转的。


    倒是有铁匠说可以定制,但是做出来,也得小半个月的功夫。


    李恪没有着急做决定,打算这次回来之后,再研究一下。


    甘露殿中。


    “那小子今天一天都在干什么?”


    李世民扔下奏折,随口问道。


    “回陛下,吴王殿下上午的时候在府内候着,待八百精兵到位,便带领手下去了铁匠铺。”


    王蒙凑了上来,替李世民把凉茶倒掉,又换上一杯新的。


    “铁匠铺?”


    李世民愣了一下。


    “朕给他的精兵,难道没有配装备吗?”


    “这个,自然是配了的。”


    王蒙恭敬道。


    “据探子收到的消息,吴王殿下去铁匠铺,主要是为了一种叫做轴承的东西。”


    “轴承,那是什么?”


    李世民来了兴趣。


    “臣……不是十分清楚。”


    王蒙有些汗颜。


    “你们情报处,就是这么办事的?”


    李世民顿时不满起来。


    “陛下,您误会了。”


    王蒙苦笑道。


    “吴王殿下去的,乃是河间郡王的铺子。”


    “李孝恭?朕知道了。”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


    对于这个堂兄,他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


    对方着实为大唐江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在他登基之后,没过多久便辞官不干。


    可以说,是十分懂事了。


    若再去用探子打听他的事,那就太让人寒心了。


    在历史上,李世明还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君王的。


    跟他打江山的兄弟,除了造反的那一批之外,其余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善终。


    跟刘邦朱元璋比,确实是好到不知哪里去了。


    “去把房玄龄找来吧,就说朕有要事相商。”


    李世民挥了挥手。


    “是。”


    片刻后,房玄龄气喘吁吁的赶来。


    “陛下。”


    “坐。”


    李世民没多说什么。


    “朕已经让钦天监定日子去了,等那小子回来,跟你家姑娘的事即刻举办。”


    “这么急?”


    房玄龄有些惊讶。


    他倒不是反对,事实上,李世民作出的决定,他也没有资格去反对。


    “那小子是个安分不下来的主。”


    李世民有些无奈,伸出手揉了揉眉心。


    “这一点他随朕,不过朕在娶了长孙之后,也慢慢稳下来了,希望他也是如此吧。”


    “那,军令状的事……”


    房玄龄试探着问道。


    “这小子很少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他跟张亮没有交情,一个水军提督,也不值得他立军令状去笼络。”


    李世民淡淡道。


    “朕估摸着,他说十万,怎么也能带四五万回来,省着点用,也足以解燃眉之急了,再怎么说也是朕的儿子,侯君集还能真给他砍了不成?”


    “臣知道了。”


    房玄龄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看来,自家这门亲事是赚了。


    陛下对吴王的重视,远比明显上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


    有了高阳公主,再加上吴王殿下。


    他们房家只要不做出造反之类的蠢事,一世富贵总少不了了。


    ……


    长安城西,灞桥之上。


    折下一根柳枝,李恪大喝。


    “出发!”


    八百精兵,浩浩荡荡地出城而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马车之上,李恪百无聊赖地念着诗。


    灞桥折柳这个习俗,现在就已经开始有了。


    但目前的知识分子还不多,所以灞桥附近的柳树还生存得比较完好。


    等王昌龄做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之后,整个长安城的柳树,基本上都没逃出被拔秃噜皮的命运。


    后世的李恪去过几次西安,灞桥附近的柳树,都围上了保护措施,怕的,就是这种情况发生。


    “殿下好文采。”


    旁边的一个百夫长恭维道。


    李恪看了他一眼,笑了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