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二章 发达的武器技术

作者:兮如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历史记载,吴王李恪勇武刚毅,身手矫健。


    李恪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这具身体原主人的底子,还是非常不错的。


    究其原因,应该要归结于他身上那一半的胡人血统。


    杨妃的马术就非常不错,早期跟李世民打仗的时候,就从来没有拖过后腿。


    大草原上的人,都是马背上的宠儿。


    李恪的心中多出些许自信。


    或许真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凭借着一手马术,突厥人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


    毕竟突厥人的手中除了马,还有弓在。


    李恪前世玩过弓,那种弓箭馆里的竞技弓。


    在拉满的情况下,都能轻松射穿木板。


    更不用说,古代这种用来杀敌的长弓了。


    若是放在现代,弓箭这种东西,只要不射穿心脏或者大脑,都是可以抢救一下的。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李恪不抱任何希望。


    哪怕是射到腿上,一个倒霉,可能就嗝屁了。


    所以说,还是小心一点好。


    下午,八百精兵如约而至。


    李恪安排霍去病成为这些人的将领,之后便没怎么管过。


    至于这八百精兵的质量,霍去病当然是非常满意。


    唐朝的军队,相对于汉朝来说,不仅兵士的个人素质提高了不少,更多的体现在装备上。


    汉朝的生产力,跟唐朝完全没法比。


    普通小卒,甚至无法保证人手一把铁制武器。


    不要觉得夸张,这种现象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过详尽的记载,有感兴趣者可以自行了解。


    在汉初的时候,有的武器居然用铜!


    是的,你没有听错,那个时候,铜的成本甚至要比铁低。


    但是用脑子想想,铜这种金属,他就不适合做武器啊。


    纯铜太软,即使百炼,稍微有点力气的人,也能光靠肉体力量就能让其发生形变。


    混合其他金属做成的青铜倒是提升的硬度,但是重量依旧不容小觑。


    同样的装备,铜质比铁质要重一半以上。


    二爷的青龙偃月刀,为什么别人用不了?


    原因就在这里。


    至于钢,呵呵。


    一把百炼钢做的武器,价格甚至要超过同等重量的白银。


    除了那些当世名将有机会拥有钢制的武器或者铠甲,其他人,想都不要想了。


    这种情况,在唐朝变得好了许多。


    最起码,李恪的这八百精兵,每人能保证一把长柄陌刀,一把铁质长枪,还有覆盖上半身的铠甲。


    不要觉得半铠垃圾,全铠的防御力是很强,但那重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装备全铠,就要牺牲速度,所以全铠多用于中军的重步兵使用。


    而且成本极高,所以每年的产量也不多。


    八百具全铠,基本上是长安城数月的产出了。


    李世民除非是疯了,才会给他八百个重步兵。


    再说你采个盐,要这么高的战斗力做什么,造反才需要吧?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大手一挥,赏了李恪一具明光铠。


    这可是好东西,若他不是皇子,起码也要混到秦琼、程咬金那种级别的武将才能获得一具。


    明光铠几乎是全钢制成,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全钢。


    而且不是普通的钢,是百炼钢。


    重量上,比普通的全铠轻了不止一个档次。


    但防御力上,反而还要胜出许多。


    李恪前世在博物馆里见过这种东西,所以没怎么看,就扔给了霍去病。


    “殿下……”


    霍去病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不管李恪怎么说,他就是不要。


    若是个武器也就罢了,但这可是铠甲啊,战场上能够保命的东西,说给他就给他了,让他怎么能不感动。


    最后李恪实在受不了了,告诉他不穿的话军法处置,霍去病这才不情不愿地穿上。


    看着霍去病英姿飒爽的身影,李恪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


    难道非要本王告诉你,这铠甲太重老子穿不起来吗?


    明光铠虽然属于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毕竟是全钢质结构。


    重量接近一百斤,李恪虽然这副身体底子好,但毕竟不是武将。


    这一百斤的重量,对他来说是不可逾越之重。


    更何况,流箭之类的东西,半铠完全能够挡住。


    真要正面交锋,一米多长的大刀砍在身上。


    即使明光铠能够削减大部分的杀伤力,但震动可是实打实的。


    李恪这副小身板,顶天了也扛不住三刀。


    不管怎么说,能量守恒定律可是任何时间和空间都逃不过的定理。


    “待命一日,明日卯时出发。”


    李恪吩咐道。


    两月之约,是从八百精兵到位开始。


    虽然他对于十万斤精盐的数量很有信心,但早完成任务,也能早点回来。


    河西那种地方,他可不想多待。


    临行前,又出了一桩小事。


    说是小事,其实也不小。


    找工部要的马车,出了一些问题。


    李恪不是武勋,而且这次也不是打仗。


    按照礼法,无须全程骑马。


    但这个马车……李恪说实话,后世他奶奶家拉粪用的地盘车。坐着可能都比这个舒服。


    原因无他,那就是马车的轮子,跟中轴是连在一起的。


    中轴出事,轮子罢工,反过来也是一样。


    “他妈的,原来唐朝没有轴承吗?”


    李恪有些无奈。


    真要坐着这个马车走几百里路,腚都得颠掉一层皮。


    骑马更惨,这个时代的马鞍是硬的,不比直接骑马背上舒服到哪里去。


    李恪骑一下午,双腿都酸得不行。


    要是照着河西骑一个来回,那估计老李家就绝后了。


    没办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轴承的原理,非常简单。


    素质教育下,一个普通高中生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毕竟工具这种东西,并不是每件都有技术含量。


    很多时候,科学来自于灵光乍现。


    李恪半个时辰便画好了图纸,带着它随便在长安城找了家铁匠铺。


    “这个东西,能不能打?”


    赤膊的老师傅拿起图纸。


    “这是个啥?”


    李恪拿起一锭银子,放到桌子上。


    “别问那么多,能不能打?”


    “能能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