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2章 过去和现在

作者:正经不瘦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东晓市,一如既往的人流攒动。


    年根将近,家家户户为了过个喜庆年,都是尽可能的想要用自己多余的或者不用的东西,换点年货准备着。


    自然也有人冲着这一点,把自己舍不得享用的好东西,拿出来换点真金白银贴补家用。


    虽然紧张的那几年已经过了好久,可后遗症却不是这么快就能彻底消除的。


    总有一些人家很快扛过去,越来越红火;


    也总会有一些人家,就像是断了两根肋骨,没个三五年缓不过劲儿。


    苏木没有出手。


    跟在陈大奎身后,看着他操作。


    就像是师傅检验徒弟的基本功似的。


    哪怕没有金手指傍身,苏木也有这份底气。


    经历过信息大爆炸和商海拼搏过的人,跟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在思维理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哥,有哪里不足,您再给说道说道?”


    “挺好的了,这两天我先熟悉熟悉,明儿你忙你的,我自个儿去西边转转。”


    “哎,那我忙完了回院里找你。”


    这是在小摊前,苏木和陈大奎边吃边聊。


    素火烧和猪肉粉对苏木的意义远不是单纯好这一口。


    吃进嘴里的,还有曾经的味道。


    吃了早饭,陈大奎骑板车带着苏木去百货大楼。


    此时还没开门,俩人就在外面排着队等。


    抄着手蹲在向阳面儿的犄角旮旯里,嘴里每一次呼吸都冒着白气。


    这场景,在这个年代的京城,简直太常见了。


    京城百货大楼距今正好成立十年整,每日顾客依旧摩肩接踵,特别是三大件的柜台。


    进了年底这段时间,如果不是半夜提前排队,能买到就算奇迹。


    要知道鞋帽柜台和三大件柜台都是有铁杠子的,为的就是怕顾客挤坏。


    苏木买的东西不多,但还是因为年底的原因,小的供销社或者百货商店断货或者不全。


    索性就直接来这里了。


    现在这里还叫京城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带动了王府井整条街都非常的繁荣。


    苏木和陈大奎蹲的地方,隔壁就是宝玉斋食品店在王府井大街设的水果摊。


    宝玉斋在几年前因为公私合营并入了东城区食品厂,在很多地方都设有摊位,经营水果。


    倒是比百货大楼开始营业的时间早了些。


    冬天的水果不多,好些还都是外地运过来的。


    卖一天也就冻一天。


    不过这年头是妥妥的卖方市场,只要有货,就不怕卖不掉。


    苏木看着木头筐子上写着稻香春食品店的红字发愣。


    陈大奎以为苏木想吃呢,立刻起身,成了摊位今天第一位顾客。


    买了一兜子苹果,塞进提前准备好的麻袋里。


    苏木笑着摇摇头。


    等百货大楼开门,人群开始向着那个吞金巨兽张开的嘴巴里涌动。


    买一套棉帘子,买些果糖和奶糖,主要是买酒心巧克力。


    上二楼,迎面就看到正对面的橱窗里摆着一整面脸盆墙。


    很是壮观。


    这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陈大奎帮着排队。


    苏木就继续往前走。


    左手边有个很夺人眼球的橱窗。


    里面陈列着许多国产的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尼龙衬衫、科学仪器等商品。


    上面镶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


    几乎每一个经过的顾客都会驻足看上两眼。


    或欣赏,或渴望。


    苏木心底微叹。


    他其实在欧美那边‘搜刮’了不少的好东西。


    甚至于连漂亮国的所谓飞机坟墓,他都悄悄去转了一遭。


    有些高科技玩意儿,他空间里着实储备了不少。


    但因为金手指断了,之前的一切都成了无用功。


    包括他之前立功的奖励、勋章和攒的所有钱。


    老京城人都说: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虽然物种齐全,但限制也颇多。


    就因为王府井百货大楼日益鼎盛,顾客数量蹭蹭往出冒,导致几乎买什么东西都要排队。


    苏木排一个队伍,陈大奎排一个队伍,买完继续排……


    就这么循环往复,等买完所有苏木需要的东西后,眼瞅着就到了晌午。


    午饭的点儿了,俩爷们自然也不会买菜回家做饭吃。


    去吃火锅。


    京城人讲究吃时令。


    入了冬就该吃牛羊肉。


    涮羊肉是京城人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毕竟牛羊肉成本太高,掺杂点其他的能降低消费成本,缓解压力的同时,尽量做到任何人都能吃上一顿。


    手头宽裕的,可以多吃肉,少吃或者不吃菜。


    手头不宽裕的,可以吃点肉,多吃其他的菜。


    万物皆可涮。


    老式的黄铜碳锅端上来,四碟青菜摆上。


    陈大奎点了4盘肉。


    “哥,咱先吃着,不够再继续。”


    “好。”


    4盘肉现如今的价格,等于陈大奎刚才晓市仨小时白忙活,还添补了一点。


    不过两人都不在意。


    “嘿嘿。”


    陈大奎突然笑了两声。


    “笑什么?”


    “想到第一次你打算教我的时候,咱也是来涮羊肉,那时候我都不舍得吃,吓了一跳……”


    想到过往,苏木也是不由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如同昨日般,历历在目。


    “哥,咱走一个,没有你,就没我今天。”


    “这话就严重了,都是兄弟,不说那些见外的话,这两天又是搭功夫又是搭钱的,我说什么了。”


    苏木举杯,跟陈大奎干了一个。


    “大奎,你也该成个家了。”


    “哥,其实有个挺谈的来的,之前就说好了,就是一直没定下什么时候。正好哥你回来我也就放心了,回头让媒婆去说和说和,等出了正月,我就搬出去,给你把屋子腾出来……”


    “这说哪儿的话,你要真结婚,不还得找房子吗?就住着,我又不缺地方。”


    陈大奎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陈大奎之所以住在这里,在街道办的眼中是‘赖’在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苏木。


    他也是知道情况的。


    所以就一直霸占着这里,算是帮苏木看家护院。


    陈大奎上半年就有了心仪的对象,对方跟他也差不多心思。


    家在东吉祥胡同。


    陈大奎每周都会去西吉祥胡同给李大娘送肉食,这两年雷打不动。


    如果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没有换到肉,也会自掏腰包买了给大娘送去。


    而西吉祥胡同是个死胡同,只有从东吉祥胡同口进去这一条道。


    两人偶遇了很多次,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去年没出正月,姑娘的奶奶去世。


    陈大奎蹬着板车忙前忙后……在苏木看来,这就是献殷勤了。


    然后这姑娘上面没亲人了。


    父亲早些年去了大西北,自此再无音信,母亲伺候老人又照顾她们姐弟俩,累垮了自己,最终没能熬过灾荒。


    现如今奶奶也没了。


    只有她一个人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弟弟……


    这算不算倒插门?


    苏木心里这么想,但是没有说。


    虽然他不在意,可谁知道现在这年头,旁人在意不在意呢?


    “这姑娘叫什么啊,你说这么多,还不知未来弟妹怎么称呼呢?”


    “英子,姓全。”


    说个名字,陈大奎都一脸的幸福样子。


    “挺好,等说成了,等着喝你喜酒。”


    吃饱喝足,两人这才回去,一顿饭,是陈大奎抢着付了银子。


    苏木对这种事不太在意,没必要斤斤计较。


    哪怕现在他身上银子不多。


    可也足够生活了。


    何况经过今天去晓市兜兜转转了一圈,心里也就更有谱了。


    怎么说呢?


    这几年物价基本没变,用户的需求和卖家的情况也都基本保持了原样。


    也就是59年那会儿,物资紧俏才让苏木多赚了一点,之后就又逐渐恢复原貌了。


    跟苏木教给陈大奎时的形势,几乎没改变。


    不出意外,苏木即便没有金手指和当年辛苦积攒的积蓄和物资,依旧可以在这个时代生活的有滋有味。


    陈大奎把苏木送回家,想帮着苏木一起拾掇呢,却被苏木打发走了。


    家中老父亲还病着呢,总跟着自己算个什么事儿。


    苏木不是不懂事儿的人。


    心意感受到了,对大奎这个人认可了,也没必要凡事儿都要拉着他一起。


    苏木闷炉子的技术不咋滴,一上午就熄灭了个干净。


    不过苏木点炉子的效率还是挺高,感受到热浪和烟囱拐角往里面嘬风的呼啸。


    苏木心满意足的把新买的接满了水的大烧水壶墩在炉子上。


    去阳台的门外固定了三枚钉子,把棉帘子挂上。


    老式的棉帘子是一整片的。


    上面和中间都有三指宽的板,上面是为了方便固定,中间是为了扯平,更挡风。


    棉帘子下面有坠,防止大风刮起来。


    这次苏木碰巧遇到了新样式,就买了新的。


    两片小一号的棉帘子,中间有将近五厘米的重叠,上面一块宽木板,用来固定帘子。


    中间则是两块三指木板,可以从侧面掀开进门,也可以直接从中间推门而入。


    更方便。


    下面的坠也很足,还垂了几条绑绳。


    是方便固定一半,只留一半进出人,相比之前的整片的棉帘子,进出能够更保暖。


    掀开一点和全部掀开,热气跑的总归少一些。


    挂了棉帘子,又把新买的物品归置了一下。


    等热水开了,苏木又拎着水壶去外面。


    浇水龙头。


    水龙头保护措施不好的话,特别容易冻住。


    前院基本都是轮着浇水烫开。


    只是苏木才回来,加上他又腿脚受伤,所以三大爷阎埠贵没有赶紧安排他。


    苏木也懂。


    新买的烧水壶一般都是刷一下再烧水喝。


    苏木没刷壶,直接烧开拿来烫水龙头。


    烫开后顺便又接了一壶,放回炉子上积蓄烧。


    他则是拿着新买的水桶开始一桶一桶往屋里接水。


    屋里一层小屋里摆了水缸,厨房里也有水缸。


    当年买的水缸,除了一个水缸和腌菜缸大哥嫂子用了之后,就都堆在苏木屋里了。


    也可能是水缸太沉,别人搬不动,就一直闲着。


    苏木打算这个冬天炉子就一直烧着,也就不想总是去外面接凉水了。


    把两个水缸接满,又顺便把厨房里的水缸也接满了水。


    苏木这才重新坐回炉子旁,安稳的休息一会儿。


    中院,有个大辫子姑娘悄悄探出头,透过穿堂盯着前院看。


    发现好半晌没有苏木的身影,这才转身回屋。


    背上包,推了一辆黑色女士26自行车,悄悄的,跟做贼一样逃也似的穿过前院。


    何雨水昨晚才知道苏木回来的消息。


    庆幸没有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跟他撞见。


    今天一大早就出了门,下午回来拿东西,结果转身要出门时,听到陈大奎和苏木说话的声音,就又赶紧逃了回去,一直躲在屋里没敢出来。


    还是等苏木进了屋彻底没了动静,才抽空赶紧跑。


    总这么也不是个事儿。


    何雨水心里倒是不纠结。


    她现在有了新对象,而且已经见了家长,有空去他们家帮着下厨做饭都快成常态了。


    小厨娘因为苏木练好了手艺,最终却成了别人家的小厨娘……


    对方家里条件挺好的。


    现在自己工作也有了,自行车也有了,好事将近,也戴上了上海牌手表。


    要说何雨水听到‘苏木’这两个字心里没有触动,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竟自己很多宝贵的第一次都交给了他。


    当时没后悔过,现在既然做了决定,也自然不会后悔。


    特别是脑海中他当时英朗挺拔的形象,跟现在一瘸一拐蹒跚艰难走路的姿态一对比。


    形象破灭的感觉很浓郁。


    对比之下,新对象家庭完整,以后还有老人帮衬……


    这样的条件,实在让何雨水割舍不了。


    最最最主要的,她跟新对象已经逾越了。


    借着例假蒙混过关……


    前路坎坷已度过,且又绝了后路。


    死了心,绝了念想。


    现在她怕遇到苏木,怕勾起心底的‘创伤’。


    更多的,是不想再次面对苏木,她知道自己一定会尴尬。


    特别特别尴尬的那种。


    两年前的那次过年,两人坦诚相待,知根知底的呀。


    ……


    苏木收回目光,拿起馒头片一瘸一拐的从厨房走回到里屋。


    将馒头片架在炉子口上。


    涮羊肉不顶饿,苏木忙活了一阵后,想要烤馒头片垫补一下肚子。


    却意外从厨房的窗户里,看到了何雨水推着自行车‘逃窜’的身影。


    有点急切,又有点狼狈。


    心情很是复杂。


    说不上是心酸,还是惆怅。


    馒头片上抹了点油,苏木将馒头片翻了个儿。


    “明个儿独自去北晓市逛一逛,也就是醇王府t字胡同那边……”


    强迫自己筹划别的事儿来转移注意力。


    毕竟当初自己也是付出过真心。


    只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